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北方游牧在其发展壮大及入主中原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有过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作为传导媒介和交流工具的民族语言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者被称为译士,王朝统治者和专设译事机构则成为译事的重要推手;借助译士们的语言信息翻译,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 标签: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译事 译士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 简介:清代基本解决了中国历史上长期未能解决的农耕民族游牧的战争矛盾,这是史学界均认同的事实。然而,满族依靠什么特殊的条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从满族形成发展史,以及满族文化与满族精神特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析,提出了满族农耕、游牧、射猎文化的多元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民族思想,是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原因的观点。

  • 标签: 满族 农耕与游牧民族 矛盾终结 原因
  • 简介:古代蒙古社会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散见在'约孙'(习惯法)、(成吉思汗法典)、元朝典章制度和北元时期的蒙古法典之中,其保护的范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由于古代蒙古社会是以动物为中介,以人、自然为要素而构成的,法律特别重视对动物,尤其是家畜--马的重点保护.宗教因素曾经引起古代蒙古社会的生态规范的部分嬗变,但其生态保护法的精华部分仍被明清民族法制继承下来.

  • 标签: 生态保护法 “约孙” 习惯法 蒙古法典 游牧民族
  • 简介:游牧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包括认知体系、利用体系与观念体系三个层面.这些知识扎根于游牧实践,忠实地表达了人群、畜群与草原的复杂动态关系.地方性知识有可变性,因知识生产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重塑.人类学家既要记录、搜集、整理和研究地方性知识,也要关注并解释其变化与变化的过程,还要探讨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链接的可能路径,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探讨地方性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

  • 标签: 植物 游牧民 地方性知识 生产与再生产
  • 简介:人们面对干旱的反应能力是人类学界值得关注的问题。肯尼亚西北部的图尔卡纳牧民对干旱极为熟悉。麦凯布认为,在图尔卡纳人的观念中,干旱是他们参与的生态系统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图尔卡纳人对干旱爆发的反应深嵌于他们的生活和生态系统中,并且涉及一系列他们在经济和社会组织方面深思熟虑和久经考验的对应策略。灾害的地方应对是灾难研究与人类学地方性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图尔卡纳 干旱 地方性知识 灾难研究
  • 简介: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与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布洛陀》 壮族麽经 民族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
  • 简介: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必然衍生出文化权势.因而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存在着被同化的危险.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空问.如何在融合的趋势中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保持个性,如何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声名远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第一,积极应对、主动出击;第二,适度准入、保持本色;第三,兼收并蓄、综合创新.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文化 对策
  • 简介: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新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借助现代传媒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在平等、创新氛围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 标签: 大众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自觉 创新
  • 简介: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 标签: 民族文化 继承、创新、发展 “两个文明“
  • 简介:当我们从民族文化传统出发去研究萨满治病现象时,一经深入探讨,即可发现须深入分析萨满治病时所形成的心理场效应,这种心理场效应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物理能。而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又是萨满跳神治病时必要的心理场之形成的基础或前提。当然,若要有

  • 标签: 民族文化 前提 心理场效应 萨满教 民族学 治病现象
  • 简介:实现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对于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市场经济对人们精神世界构成的巨大冲击,以及物质生产方式转变基础上传统文化流失的风险,赋予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特定的时代语境与必要性。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以及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价值蕴含,构成黑龙江少数民族实现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有效推进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建设,必须通过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立足于文化传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为引领,进行文化创新的途径来实现。

  • 标签: 黑龙江省 少数民族 文化自信
  • 简介: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文化权利是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格外强调和重视的一项权利。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护,不仅要得到宪法和基本法的确认,更需要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形式意义上的权利,才能变成实质意义上的权利。从互助县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文化权利条款的情况看,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得到了基本的保障。3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之有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需要长期坚持执行。

  • 标签: 民族文化 保护 文化遗产 文化权利
  • 简介: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最早的原创性文学作品是在接受宗教的影响下产生的,俄罗斯人姓氏是宗教对整个俄罗斯文化影响的一个缩影,分析俄罗斯文化现象中数字的语用内涵,对俄罗斯民族宗教文化现象的解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梅列日科夫斯基始终坚信俄罗斯的未来必须通过宗教才能得到拯救,东正教信仰是决定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基本因素,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气质、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受东正教的影响,俄罗斯人性格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宗教性。俄罗斯已经完全恢复了延续千余年的宗教传统,不了解俄罗斯的宗教就无法真正认识其文化内涵的民族心智。

  • 标签: 俄罗斯 民族文化 基督教 宗教 东正教 信仰
  • 简介: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充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空间、保护主体与交流中心三个角色,相应地发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展示、教育传习与传播保护三个主要功能。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属于一种独特的非遗保护新模式,其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或隐或现涉及学界、社会、政府与商界等多方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变迁、文化表述与身份认同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高校民族文化传习馆 非遗保护主体 教育传习
  • 简介: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藏彝走廊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因而运用空间理论研究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构建中国的“民族走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藏彝走廊 民族文化生态
  • 简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且自然景观优美。在全国具有战略性地位,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高区域收入水平,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提出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路及对策。

  • 标签: 黔东南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资源开发
  • 简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和使用习惯,汉俄亲属称谓语的对比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汉俄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出发,着重对比探讨了汉俄亲属称渭系统的民族文化差异,并对这种差异的根源作了探索分析.

  • 标签: 汉俄 称谓语 民族文化 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语
  • 简介:传统知识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与自然资源的传承和生态整体保护有关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科学无法提供的洞察力。各民族对于周边环境脆弱性和致灾因子及灾害的观察建立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能够有效地将收集到与危险、灾害相关的各种信息传播到社区的大多数成员之中,使成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这就是传统知识的防灾减灾价值所在。

  • 标签: 传统知识 防灾减灾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