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马达伊麦利那人男性割礼有着独特的仪式过程,它体现了当地人对生命与成长的寄托。整个仪式以血亲关系和男性元素为纽带,维持了伊麦利那人社会生活的等级关系与秩序。借助割礼,伊麦利那人不断构筑、强化并维持着现实的生活秩序和社会规范。

  • 标签: 割礼 伊麦利那人 马达加斯加
  • 简介:祭文作为一种汉文化特征明显的民间应用文体,已成为贵州清水江中下游池苗寨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通过池祭文的内容与形式,着重探讨其蕴含的地方苗人的生死观,并由此进一步分析其隐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 标签: 加池苗寨 祭文 生死观 社会文化内涵
  • 简介:民族考古学结合民族学与考古学材料,利用操作链的概念试图将静态的考古遗物动态化,并赋予其文化意义。考察印尼摩鹿群岛传统制陶业,并分析了有关班这群岛的历史文献、民族志及考古出土陶器标本后,研究结果显示公元14世纪后班达群岛陶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二元分化可能是香料贸易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社会冲突与二元分化过程所导致的。

  • 标签: 印尼摩鹿加群岛 陶器民族考古 传统制陶业 操作链 香料贸易
  • 简介:凌云尤高山汉话的重叠是使用十分广泛的语法手段,文章对其进行了考察,并与湖北恩施方言的重叠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其中的异同。

  • 标签: 凌云 加尤高山汉话 重叠式
  • 简介:生境影响着一个族群的文化类型,居住在区和山地的民族因此具有了相应的文化体系和身份标识。作为生境适应的主要表现,生计方式的选择直接反映着族群对于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土卡河村傣族从区迁徙到山地的生计变迁和文化模式形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在迁徙后,传统的捕鱼生计在文化调适中得到延续,在橡胶种植之前的数十年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区渔民的文化特征,并与周边山地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生境的变迁,土卡河村傣族将种植橡胶作为经济行为的主导,以耕种为主的山地民族文化也逐渐出现在其文化体系中,这一文化体系兼具"渔民"与"耕农"的身份特色。可见,在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期,族群的能动性——而非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文化模式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标签: 山地 生计变迁 文化模式 傣族
  • 简介:恩施崔皮影戏是武陵民族地区一种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后申报时期,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恩施崔皮影戏仍旧处于濒危的尴尬境地,面临着文化生态急剧改变、制度缺位以及剧团本身发展等诸多不利因素,保护与传承压力倍增。只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皮影艺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做好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 标签: 后申报时期 戏剧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皮影戏
  • 简介:本文认为,由于信息处理的需要,汉语语言研究以及汉语词汇研究,必须重新审视所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汉语词汇研究要能为汉语自然语言理解提供语言学对策

  • 标签: 信息 工程 工程词
  • 简介:从严治党,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维护党的团结,巩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保证,是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的需要。必须从各方面采取措施,严肃党的纪律。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纪律 加强
  • 简介:大骨节是一种地方性疾病,病情在西部地区较严重.西部大骨节病区的教育该如何发展,如何使病区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都能同等地享受法律所赋予的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地享受国家的义务教育,在病区如何进行"普初"、"普九",都是病区教育发展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实施异地育人工程,就是在西部大骨节病区因地制宜地实施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 标签: 西部 大骨节病区 异地育人工程
  • 简介:通过分析如何依靠一定的课程模块及课程的构成要素来实现"工程能力"的各项目标,从而构建突出"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认为课程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实施以工程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是由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特点决定的。

  • 标签: 地方工科院校 工程能力本位 课程模式
  • 简介:西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农村建设也就显得十分“特殊”。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分析当前西藏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重大而基本”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找到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从目前西藏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着力解决好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即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安居工程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 标签: 西藏 安居工程 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