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我国小学教师为被试就R.D.Goddard,W.K.Hoy&W.A.Hoy(2000)编制教师集体效能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结果表明:与Goddard原始问卷相同,修订后原始版和减缩版量表都具有单一因素结构;修订后量表具有较好信效度指标,可以用作测量我国教师集体效能有效工具;最后作者就本研究存在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教师集体效能 小学教师 信效度指标 初测样本 测量手旨标 《教师集体效能量表》
  • 简介:<正>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动作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部分,它是感知觉发展前提和基础.皮亚杰在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时,认为儿童最初智慧发展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动作智慧,动作是一切知识源泉.智能不足儿童与一般儿童成长模式相似,然而多数弱智儿童动作发展,因先天或后天智力障碍影响,加上可能兼有肢体、知觉、听觉与其他障碍,使他们从小开始在接受外界刺激时,反应变得迟钝,甚至无法接收外来信息,不懂其意义,行动动作也跟着笨

  • 标签: 弱智儿童 儿童认知发展 动作训练 训练方案 动作发展 儿童动作
  • 简介:本研究以178名足月、顺产、健康、年龄在8-11个月之间婴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验室评价与访谈方法,对出生季节与婴儿爬行动作发展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出生季节对婴儿爬行动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婴儿出生季节不同,其爬行起始年龄存在显著差异,冬季出生婴儿较之于其他三个季节出生婴儿其爬行起始年龄提前约2-4周;(2)婴儿在可能开始爬行阶段气温与其实际爬行起始年龄间存在较密切联系。随婴儿在平均爬行起始年龄前三个月平均气温不同,婴儿爬行起始年龄呈现出显著差异,二者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据此,本研究对可能影响婴儿爬行动作发展中季节效应部分环境因素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婴儿爬行动作发展 爬行起始年龄 出生季节 气温 环境因素
  • 简介:不久前有一份《白领健康调查》显示,在将近2000人心理测试中,表现为“焦虑”占到52%;表现为“人际关系异常”为37%;表现为“敌对”10%。专家认为,“焦虑”和“人际关系异常”表现比例比较高,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白领出现轻度心理异常。

  • 标签: 人际关系 焦虑 集体 健康调查 心理测试 心理异常
  • 简介:<正>《领导教育集体社会心理问题》一书是苏联教育科学院编辑委员会批准,于1982年由苏联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一本学校管理心理学专著。这本书作者P.沙库罗夫多年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他在1975年就出版了《校长与教师集体》一书,并在苏联教育刊物上多次发表过文章。作者针对学校管理学中长期以来忽视学校管理社会心理问题这一情况,指出,如果学校管理学研究只注意校内领导教育组织问题,而很少注意

  • 标签: 心理问题 苏联教育 教师集体 学校管理学 学校管理心理学 校长
  • 简介:<正>学校教学教育工作每个教师活动都是在集体中进行。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关系对他们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都产生直接影响。这里,集体成员间善意、平等关系、良好道德气氛、集体和每个教师情绪、对自己工作是否满足,都是起着重要作用。学校中心理气氛形成取决于很多条件。既有校长工作作风,他个人表率作用,又有能吸

  • 标签: 心理气氛 教师 集体活动 教育工作 表率作用 工作作风
  • 简介:采用图一词一致性判断任务,考察了动作图片语义加工中语音与字形自动激活及其时间进程。实验1和实验2表明,在动作图片语义加工中,图片表征动词语音和字形信息都自动地激活。实验3和实验4发现,在SOA为100ms时,音同字产生了语音促进效应,形似字却无字形促进效应。当SOA为200ms时,音同字产生了语音干扰效应,形似字产生了字形干扰效应。这表明,在动作图片语义加工中,图片表征动词语音激活出现得比字形激活早。

  • 标签: 动作图片 语义加工 语音 字形 激活
  • 简介:文章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差异。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基因 大脑
  • 简介:为了探索集体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应对方式影响,本研究在90名癌症患者中随机选取46人进行干预研究。为考察干预效果,在干预后分别以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各维度因子前测得分为协变量,以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各维度因子后测得分为因变量,进行2(分组:实验组、对照组)&#215;2(性别:男、女)&#215;3(年龄: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三因素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集体心理干预实验组在应对方式各分量表上得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集体心理干预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集体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癌症患者应对方式。

  • 标签: 癌症患者 集体心理干预 应对方式
  • 简介:在扩充样本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集体主义概念内涵,挖掘“集体具体指向,明确“集体”构成.研究一通过40个被试内隐观访谈和质性分析,得到集体主义概念五个方面内容(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条件),指出“集体具体指向为泛集体和关系集体,集体主义程度与冲突情境有关.研究二通过102份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得到三类集体,即关系比较亲密集体(由母亲、亲兄弟/姐妹、配偶、好友构成)、关系一般集体(由认识的人、亲戚、同事、邻居构成)和关系疏远集体(由本地陌生人、国外陌生人构成),并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具体构成.结论认为:集体主义概念内涵包括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条件五个部分;集体主义中集体”由泛集体和关系集体构成,其中关系集体又分为关系比较亲密集体和关系一般集体.

  • 标签: 集体主义 内隐观 关系集体 泛集体 聚类分析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儿童、中青年和老年人左,右手敲击动作速度差异。结果表明:(1)中青年组结果最优,平均每分钟敲击动作次数为356次;其次为老年组,平均每分钟敲击动作次数为324次;儿童组敲击动作次数平均每分钟为202次;(2)在各个年龄组中,右手敲击动作速度(次数)均高于左手。敲击动作速度与利手有着密切关系;(3)男女性别的结果差异,中青年及老年人中差别均不明显,在儿童组中,则存在差异,女性儿童结果优于男性儿童结果。这种敲击动作与个体生长成熟及动作熟练和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 标签: 敲击动作 动作速度 年龄因素 个别差异
  • 简介:<正>在现代心理学中,交往问题被认为是一个复合多结构问题,它有许多不同观点。其中洛莫夫把个性交往观点放在重要地位,不研究这种观点,就不可能理解个性形成和发展过程。个性交往观点研究必须以分析交往过程中人们之间现实关系为前提。通过交往,一方面个性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交往过程个

  • 标签: 领导人 稳健性 个性品质 活动效力 沟通 领导者
  • 简介: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各领域里集体效能测量构念,并结合初中生班级群体特点,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结构。然后,采用问卷法调查168个班级5180名初中生,运用多水平因素分析验证班级集体效能结构,以及考察该结构信效度。结果发现,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在个体和班级水平上都是两因子结构,即班级能力评价和班级目标达成。该构念具有良好信效度,可以作为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测量指标。

  • 标签: 班级集体效能 班级能力评价 班级目标达成 多水平因素分析
  • 简介: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测量一直是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研究者关心问题。本文以中国政府公布客观数据为基础,采用Vandello和Cohen编制策略制作了中国人集体主义量表,结果发现包括自我雇佣百分比、离婚率、独居百分比、65岁以上老人独居百分比和三代同堂百分比5个客观指标的集体主义量表可以描述中国人集体主义地区差异,该量表有较好信度和效度。未来可以用它来进行集体主义地区差异和代际变迁研究。

  • 标签: 集体主义量表 信度 效度
  • 简介:编制区分参照对象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检验其信度和效度.在文献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维度,编写问卷条目.先对385名被试实施初测,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再对766名被试实施再测,进行结构验证和信度检验.结果发现,区分参照对象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是包含价值选择和行为理念两维结构,由19个条目组成.该问卷构想效度和信度良好.因此,区分参照对象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可以作为测量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有效工具.

  • 标签: 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 参照对象
  • 简介:采用组织公平问卷、组织沉默问卷和集体主义问卷对265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了组织公平对组织沉默影响,以及集体主义对组织公平与组织沉默关系调节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对默许沉默有显著负影响;分配公平与人际公平对防御沉默、漠视沉默有显著负影响;集体主义对分配公平与默许沉默之间关系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 标签: 组织公平 组织沉默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 简介:一、我们未来并不决定于我们过去爸爸从小跟我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就不要像我这样辛苦做生意了。虽然现在我们日子好了,但总过得很累。

  • 标签: 自信 自我意识 成功方法 人才培养
  • 简介:<正>有的同志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对学生施加系统影响。其实不然。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信息总效果38%,非语言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62%。这一结论说明非言语行为在教学过程

  • 标签: 教师 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非言语行为 情绪
  • 简介: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高级复杂社会性消极情绪。文章根据张洁海(1999)对事件类型划分,在kahneman关于后悔做/不做效应(1982)和标准理论(1986)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证据,认为一类事件后悔表现为“做效应”,二类事件后悔表现为“不做效应”。

  • 标签: 后悔 做/不做 事件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