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以往关于内偏私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做解释。近期,自我锚定(self-anchoringprinciple)原理被证实可用于解释内偏私的原因。基于中国人及美国人在内偏私的目的、方法上的不同,我们采用最小群体范式,验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大学生上的适用性。410名大学生(其中前测94名)在互联网上完成以认知能力评估为名的实验,实验控制反馈类型,要求参与者对自身、内及外在不同维度上评分。实验证明内偏私存在;分化理论成立;采用演绎策略时,个体评价与内评价的差异显著小于个体采用归纳策略时两者的差异,符合社会认同理论的假设。

  • 标签: 内群偏私 社会认同理论 自我锚定 最小群体范式
  • 简介:在写作《1912:中国宪政年》、《中国水泥史话》以及《千秋功过袁世凯》过程中,发现在近代史上,有那么一人,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着各种姻缘或血缘关系,梳理着他们的关系,心底充满无限的温暖与感动一他们是怎样的一人?他们是谁呢?严复,清末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自1880年来津,出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开始,在天津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其间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翻译,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 标签: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中国近代史 中国宪政 北洋水师学堂 生物进化理论 西方国家
  • 简介:社会认知理论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将47名医生和58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元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无元刻板印象威胁组。结果表明:威胁组被试的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无威胁组;医生群体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患者;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医患关系 元刻板 印象威胁 群际焦虑
  • 简介:际接触理论指出,群体间的互动和接触能够显著影响际信任。本文假设就医形式影响医患之间的际接触有效性,进而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因此,基于CGSS2011调查数据,本文探查了不同就医形式如何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以及媒体传播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有住院就医经历的被试比没有住院就医经历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对医信任水平;(2)在只有门诊就医经历的被试中,门诊就医(西医)经历越频繁,对医信任水平越低,而门诊就医(中医)经历对对医信任水平无显著预测作用;(3)媒体传播对有住院经历和只有门诊就医经历(西医)被试的对医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只有门诊就医经历(中医)的被试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群际接触 就医形式 媒体传播 对医信任
  • 简介:大学生的迷信及信仰宗教现象及其人格基础备受关注。将迷信和信教的两个群体进行区分,并比较其人格特征发现,迷信大学生在神经质、内控性、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等维度及总分上都显著高于信徒,回归分析发现,迷信和信教大学生在人格基础和作用机制上也存在差异。揭示了教育中的不同对策需求。

  • 标签: 迷信 宗教 人格 大学生
  • 简介:人格转换——无意识的舞蹈催眠术就是一种通过调动人的潜意识,将蕴藏在人体内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的一种方法。如果人本身没有那种能力,催眠是调动不出来的。

  • 标签: 催眠术 潜意识 基础知识 对话 人格转换 无意识
  • 简介:从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研究得到的一般原则,常常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把独特个案的研究与普遍规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不是容易的。这里,实践优于一般理论是很显然的。应用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把日常经验转换成普遍原理,以便提高其科学价值和生命力。

  • 标签: 实践 普通规律 独特个案
  • 简介:一、医学与心理学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 心理因素
  • 简介:卢梭在18世纪最先提到儿童教育中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原则,以后蒙台梭利和杜威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逐渐形成当代发达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尊重与平等,制约了我国教育改革.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包括弗洛伊德、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以及笔者提出的两颗种子的观点.过去10年间,笔者在承担教育部重点课题过程中,提出了一套实施尊重平等教育的具体方法,在全国近200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进行实验,取得明显效果.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教师树立尊重平等的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尊重平等;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态度的培养;德育的自我-他人模式;加强外控,引导内控;激趣、启思、导疑的教育原则;加强对儿童的社会技能训练;教师的前尊重平等教育.

  • 标签: 尊重平等教育 两颗种子
  • 简介:认知过程及其脑机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行为的意图及情感的认识,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深入地对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自动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基础认知与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比较。自动加工过程是社会认知和基础认知中都存在的重要过程,从脑机制研究角度,相关的电生理学指标(如N400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指标来考察社会认知中的自动加工过程。本文从社会认知与基础认知的比较入手,介绍了各种领域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 标签: 社会认知 脑机制 内隐 自动加工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及文化特异性,并探讨社会个体化在中西文化共生背景下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个体化倾向'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建构出以'政治认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并对中西文化下的'政治认知'及其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假设;最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N=10771)中的18~70岁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效能感'特别是'内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两种政治认知——'情理型政治认知'与'法权型政治认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 标签: 社会个体化 政治认知 政治效能感 群己关系 中西文化
  • 简介:双语加工和控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与一般性执行功能有关的最关键的脑区前额皮层.以及其它的相关脑区及神经基础如前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和下顶叶等参与了双语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双语控制中。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利用第二语言促进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利用认知控制训练促进高效率的第二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双语者 双语控制 脑机制 教学启示
  • 简介:以332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从社会比较的视角。探讨威胁情境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比较策略与身份选择的关系。研究采用了虚拟创设威胁情境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测查了不同认同类型农民工比较策略使用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威胁情境下,不同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在比较策略的使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城市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回避比较策略;农村人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选择新的比较维度策略;模糊认同类型的农民工倾向于采用降低比较维度重要性策略。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比较策略 身份认同
  • 简介:本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方法,通过四个案例说明企业文化形成的动态过程,提出一个理论模型.两个案例来自日本,两个案例来自中国.案例分析表明,尽管中日企业存在民族差异,但新企业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察觉环境变化;第二阶段是创造新价值观;第三阶段是传播新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组织变革;第五阶段是人们意识和行为的改变.

  • 标签: 新企业文化 组织变革 形成过程 新价值观 组织结构 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