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两个部分:自我成长分析以及职业成长分析。全文从孩提生活开始,真实记录了我不断努力,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心路历程,并提出对心理咨询师的粗浅看法,以及对今后这个职业道路的肤浅认识。

  • 标签: 自我成长 职业行为 具备素质
  • 简介:实验教学训练是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如何发展出适合国内各院校心理学专业实际情况的实验教学体系,国内有关院校的专家进行了颇具建设性的探讨。在本文中,作者介绍了一套心理学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梳理了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在内的三大实验训练层次,同时也探索了与各层次实验教学训练相配合的课程和评价体系。希望通过对该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和讨论,有助于培养未来心理学创新性人才,缩小国内外在心理学实验训练广度、深度上的差距。

  • 标签: 心理学 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
  • 简介:以国内部分重点高校2006-2010年非正常死亡的475名学生为基础数据,探索中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特点与规律。结果发现:(1)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每年每10万人,下同)为4.94,自杀率为2.37,自杀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47.2%。(2)本科生非正常死亡率为4.69,硕士生为5.97,博士生为4.82,硕士生非正常死亡率较高。(3)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和自杀率远低于同龄人。(4)把非正常死亡原因分成疾病原因、意外原因、人为原因、自杀、不明原因等五类,其中自杀死亡所占比例最大。(5)在意外原因导致死亡中,因车祸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最大,为47.4%;其次是溺水死亡,因中毒、高坠、火灾、触电等造成的死亡所占比例较少。减少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心理危机知识宣传和教育及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一步降低自杀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避免交通事故、加强自我防范意识的安全教育,以减少意外伤害死亡。

  • 标签: 大学生 非正常死亡 自杀死亡
  • 简介:从呱呱坠地到快乐童年,再经过年少青叛,慢慢步入成年的过程中,让我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感激之情。本文回顾了在我成长过程中影响我人格发展、成长成熟的一些人、一些事,阐述我与心理学的渊源,分析个人的性格特质,所具有成为咨询师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质等。在职业行为分析中,描述了我选择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的理由,我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我对心理咨询职业的理解和认识。经过自我成长分析和职业行为分析,我相信,我愿意并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 标签: 成长之路 自我分析 心理咨询
  • 简介: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助长了人的神经症,它为自我逃避提供了幻觉的温室,使其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不到真正的力量与成长;弗洛伊德就此对宗教是批判与否定的。然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室里,所面对处理的正是人心所渴望的无条件的爱以及求而不得所积下的各种症状;精神分析里至为关键的移情与反移情也正是围绕此展开;在治疗联盟里治疗关系的建立也涉及这种人心深为渴望的爱。本文尝试阐述,弗洛伊德虽力排宗教对人的自我成长产生的阻碍,在态度上否定宗教,但在他的治疗实践中却围绕着宗教爱问题并且治疗本身也借助于此而展开。

  • 标签: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神经症 移情 宗教爱
  • 简介:“潜意识”领域,竭力向“意识”呈现是精神分析的基点,而存在分析的“意义治疗学”则寻求精神现实的意识,体现了主体竭力向客体世界建立联结的事实。文本构建了存在分析的双重X模型,运演了第二重X模型的大我在心灵动力的驱使下,唤醒第一重X模型的小我在本能和冲动的游离状态中对自身人性的重视,唤醒一个作为万物灵长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存在分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即作为第一重X模型的人(主体)认识到自己(自我中超我的层面)与第二重X模型的客体大我世界(即世界的爱、良心、责任、意义等)存在的差距,进而产生心灵动力——紧张,在意义意志的指引下,个体自我在世界客体中寻求现实意义,唤起自我在被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宗教对精神或神经病患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对所有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都有一种治疗作用。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存在分析 双重X模型 意义疗法
  • 简介:大学新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自画像可以作为一种投射测验来了解自我意识。本研究对238名大学新生“自画像”主题心理图画分析并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图画呈现“非全身”、“重视头部”、“强调发型”、“缺少手脚”等明显特征;大学新生心理整体呈现积极健康趋势,少数有较明显的逃避、退缩倾向;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尚处于动态发展中,不够完善、客观,缺乏与之相应的行动力,需要科学有效的心理引导。绘画测验可以作为心理普测的补充手段。

  • 标签: 自我意识 绘画测验 自画像 投射技术
  • 简介: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膜拜团体实施感觉剥夺的主要程序、膜拜成员心理变异特征和心身损害后果,揭示膜拜团体人为制造感觉剥夺的本质就是精神控制。消除膜拜成员感觉剥夺主要采用参与式、体验式、互助式、替代式信息激励方法。

  • 标签: 破坏性膜拜团体 膜拜成员 感觉剥夺 信息激励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采用亲职压力量表和对立违抗行为表现评估表调查了来自北京、山东和云南三地14所小学有ODD(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行为表现的301名儿童及其父母。通过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父母亲职压力与儿童的ODD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在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数据中,父母亲职压力和儿童的ODD行为表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得分显著正相关,同样,两年的儿童ODD行为表现得分也显著正相关;(3)交叉滞后分析发现,对于有ODD行为表现的男孩来说,其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能预测他们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但对于有ODD行为表现的女孩来说,其父母第一年的亲职压力并不能预测她们第二年的ODD行为表现;而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一年的ODD行为表现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父母亲职压力。研究结果揭示出男孩父母的亲职压力可预测男孩的ODD行为表现,而不论是男孩或女孩的ODD行为表现都不能预测其父母亲职压力,说明父母亲职压力可能是男孩ODD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儿童 亲职压力 ODD行为表现 交叉滞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