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认知行为干预起源于认知疗法与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关系,在20世纪末开始用于孤独症个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干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行为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其总体特点有:研究对象多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研究设计包含孤独症儿童的应用行为分析;研究内容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方面。最后,本文据此提出对我国孤独症儿童干预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认知行为干预
  • 简介: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湖南省1292名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进行施测,并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问题是否存在异质性,以及留守儿童相关的人口学因素对焦虑情绪异质性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可以分为三种潜在类别:"严重焦虑情绪型"、"中等程度焦虑情绪型"和"低焦虑情绪型";留守男生、小学五年级、高中二年级、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初始年龄越小的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情绪严重;无论是父亲外出、母亲外出还是双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严重性的影响是一致的。由此,应根据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留守时长和留守的初始年龄等情况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缓解留守儿童焦虑。

  • 标签: 农村留守儿童 焦虑情绪 潜在剖面分析
  • 简介:儿童阶段是对外部反馈最敏感的阶段。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反馈(积极/消极反馈)和不同性质的强化物(物质/社会性强化)对儿童学习效果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影响有所不同。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联结学习范式以考察不同类型反馈对8~10岁儿童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考察了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而在积极、消极反馈的基础上加入了物质、社会性强化物,探究物质、社会性强化条件下积极、消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对于8~10岁儿童来说,消极反馈比积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大。并且,物质、社会性强化物对儿童反馈学习效果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孩来说,在物质性强化条件下,消极反馈更能促进其学习;而对于女孩来说,在社会性强化物下,消极反馈更能促进她们的学习。该研究为如何运用反馈促进儿童学习提供了实证依据。

  • 标签: 积极反馈 消极反馈 物质性强化 社会性强化 性别差异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 标签: 流动儿童 亲子依恋 城市适应 心理韧性
  • 简介:面孔二态性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的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的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性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性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的二态性(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性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的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性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性反馈后的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的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性面孔影响学前儿童的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性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 标签: 面孔二态性 人格标签 学前儿童 信任博弈
  • 简介: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的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 标签: 流动儿童 压力事件 亲子关系 朋友支持 情绪行为适应
  • 简介:基于青少年积极发展观,以6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在日常压力背景下探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以及逆境信念对流动儿童诚信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流动儿童总体诚信水平较高,日常压力事件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诚信发展水平,教师支持、朋友支持与逆境信念均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诚信水平;(2)家人支持对日常压力与诚信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表现出压力背景下的保护效应;(3)逆境信念与朋友支持具有交互作用,共同调节日常压力对诚信发展的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表现出"增强模式"与"补偿模式"。

  • 标签: 流动儿童 诚信 社会支持 逆境信念 青少年积极发展观
  • 简介:以85名小学2~6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分层回归探讨小学高、低年龄阶段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注意广度的发展变化,并以同年龄正常阅读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探究视觉注意广度对阅读流畅性发展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1)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视觉注意广度缺陷,并呈现出在小学高年龄阶段更严重的趋势;(2)在阅读障碍儿童中,视觉注意广度对汉语流畅阅读的显著预测作用随发展增强;而对于正常阅读者,视觉注意广度仅显著预测低年龄段学生的句子朗读流畅阅读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视觉注意广度与汉语流畅阅读能力关系密切,今后汉语阅读障碍的相关干预研究可以尝试从视觉注意广度训练方面切入。

  • 标签: 视觉注意广度 发展性阅读障碍 汉语小学生
  • 简介:为探讨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说明时间管理因素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1以20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了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时间管理对大学生实际学习成绩起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在公正世界信念和学习成绩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2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启动实验范式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对时间规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启动不公正信念时,个体计划学习投入时间显著减少,同时伴随娱乐等其他时间增加。总之,公正世界信念可部分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进而影响其学习成绩,而且大学生对不公正信念更敏感。

  • 标签: 公正世界信念 学习成绩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倾向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