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佛教的“心学”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对整个人类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陈兵教授的新著《佛教心理学》,即是一本对佛教“心学”进行系统梳理与阐释的专著。该书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佛教心理学,重视东方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深邃智慧。

  • 标签: 佛教 心学 佛教心理学 陈兵
  • 简介:因果,是佛教中一个常见而又很容易被误解的重要概念。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佛教中,因果与业力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观包含了大基本规律:因果不虚、因果不乱、因微果著、自作自受、众缘和合。也就是说,因果具有真实不虚性、善恶不乱性、增长增值性、自作自受性、错综复杂性大基本特性。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意义重大。明了并深信佛教的因果观,能真正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调整负性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有效对治和化解指责、抱怨、嫉妒、嗔恨等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并能激发和培养接纳、敬畏、感恩、慈悲等正向心态与优良品质。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在心理治疗的应用中,有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与注意的。

  • 标签: 佛教 因果 心理健康
  • 简介:本文主要以佛教心理学对人生的启迪进行分析。佛教心理学是心灵的科学;佛教对人生乃至对一切有情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佛教心理学,就是洞察人的"喜怒哀乐"的根源,切入点就是必须了解因果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幸福源泉。佛教用"要知过去因,现在受着是;要知未来果,现在造着是"的三世因果关系、四谛、四摄等来解释人生的"喜怒哀乐"。

  • 标签: 佛教 无明 因果 心理
  • 简介:肯·威尔伯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超个人心理学家,他的许多理论都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本文从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与大乘佛教华严宗的宇宙观,意识疆界的弥合过程与佛教四圣谛的真理观,以及通向意识终极境界的途径与佛教八正道的实践论三个方面来探讨肯·威尔伯意识理论的佛教哲学特征。

  • 标签: 肯·威尔伯 意识理论 佛教哲学
  • 简介:佛教文化从因缘法的视角阐释了自我的生成、存有与解脱,因缘的无常性,规定了自我不仅是蕴合和的幻象,而且是烦恼的载体。如何了生死,得解脱,大乘佛教以破"我执"为切入点,在"无我"层面上思考自我的成长与完善,构造了完全不同于个体性自我思考框架的心智健康模式。具体表现为:在心理加工过程上注重"正知正见";在情绪体验的追求上表现为"慈悲喜舍";在日常行动的着力用心上表现为"功德圆满";在人我不二的关系上表现为"同修共度"。以这个理论分析为基础,本研究进一步编制了佛教信仰的心理功用问卷,测评了338名佛教信徒,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符合预期设想。通过理论分析和心理测验两个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认为自我建构逻辑原则在佛教因果框架下的系统性改变,是佛教文化促进心理功能优化的核心机制之一。

  • 标签: 佛教信仰 自我建构 心智健康 心理功用
  • 简介:佛教认为:“信”是一种善的心理作用,在论典中称为“信心所”。“信”的基本特性是一种澄净、清净的心理状态。本文在分析“信”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信的三要素——信忍(认可)、信乐(爱乐)、信欲(愿欲)。本文认为,“信”的三要素分别对应于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认知、情感、意志,“信”是与心理活动中的知、情、意密切相关的。“信”的这三个要素是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准确理解“信”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佛教“信心所”的关键所在,而且对于佛法修学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信忍 信乐 信欲
  • 简介:“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 标签: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 简介:<正>两年前,我也和现在的学生们一样,时间充盈而囊中羞涩,为了挣点书钱磁带钱,也为了补贴生活,少向老爸伸手要钱,常在外搞点家教、做些推销、打些小工,在我初次“下海”的经历中,有一段在信息的日子印象深刻,至今铭心难忘。读大学是个很奇怪的年龄阶段,心情总是不好,一方面有韶华已逝、壮志难酬的伤感,另一方面又没有40岁的人对岁月的司空见惯和无可奈何。当然,也没有十几岁时候

  • 标签: “下海” 壮志难酬 咨询热线 面朝黄土背朝天 感觉像 我不知道
  • 简介:荣格通过收集大量的人类经验材料,用深邃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心”之整体,其集体无意识、原型、人格发展理论不仅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格理论体系,其心理学影响更延伸至艺术、宗教、人类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佛教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兴起后出现的理论体系,它在原始佛教理论的基础上对心识进行了更加系统精致的分析,从而成为瑜伽行学派实际修行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心识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唯识学同样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心”的整体,并且其中很多观点能与荣格的心理学沟通。本文主要是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和佛教唯识学理论进行分析与比较,在沟通中探索差异,从而为当代心理学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灵感资源。

  • 标签: 荣格 唯识 集体无意识 原型 阿赖耶识
  • 简介:引言在现代心理学界中,由于长期以来受"非道德化"思潮的影响,与道德心理学相关的诸种研究成果一直被担心与种种"洗脑"行为相关联而不很受重视。这种情况在近60年中随着科尔伯格与吉利根(KohlbergGilligan)道德水平理论(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进展)~(1)等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推广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改善。

  • 标签: Kohlberg-Gilligan 吉利根 南传上座部 科尔伯格 道德水平
  • 简介:研究采用多种质性研究的方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佛教徒皈依的心理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通过方便抽样和最大差异抽样,在浙江省金华市和湖州市两地选取了6名佛教皈依者。通过参与性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对原始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和主题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皈依者的心理历程包括六个阶段:迷茫、互动、探索、皈依、信奉、成熟。六个阶段之间既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不同的阶段之间可以相互重叠、相互影响。(2)影响皈依的内在心理因素包括求知动机、交往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超越动机。(3)社会、文化、区域、组织、人际关系等外在背景因素在皈依的不同阶段中具有诱发、强化、支持、维持或延缓等作用。

  • 标签: 佛教徒 皈依 背景 动机 质性研究
  • 简介: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H.Erikson)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上便会出现一些乏力和困扰的现象。最初的个阶段应该在21岁之前形成。我发现很多辅导个案的情况与他说的相吻合:今天的心理障碍与成长过程心理需要未能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 标签: 心理成长 埃里克森 社会学家 心理需要 成长过程 心理障碍
  • 简介:<正>大一时,我参加了一场辩论赛。论题是:大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我是反方的一辩,虽然我们引经据典,慷慨陈辞,结果仍然败下阵来。正方一辩是个名叫章浩的男生,表现格外出色,我输得心服口服。大四时,我坠入情网,男友正是那个章浩。尽管要忍受自食其言的尴尬和同宿舍姐妹们“不怀好意”

  • 标签: 一辩 辩论赛 杨阳 告诉我 刁钻刻薄 一封信
  • 简介:<正>现代战争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乃至心理等的综合战争。在这其中,自古就有并且在现代高科技支撑下的心理战,无疑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心理战又为世人演绎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伊拉克战争中独具特色的第维战场。心理战,顾名思义,就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

  • 标签: 伊拉克战争 美国国防部 萨达姆 美国五角大楼 伊拉克人 战地记者
  • 简介:采用聚合交叉研究设计,利用"学思维"活动课程,对某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4年的干预培养,停止培养一年后,再次收集了数据,分析了变化趋势、即时效果及其长时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呈下降趋势;深层动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男生的表层动机和成就动机都高于女生;(3)年级越高,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越低;(4)培养一年后,实验组学生的深层动机显著高于控制组,且长时效应显著。

  • 标签: 小学生 学习动机 追踪研究 多层线性模型
  • 简介:2013年11月21—26日,在天津武清区腾龙职业培训学院暨东方工商大学联合举办了第期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班。来自贵州、四川、青海、北京及天津等数十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趔镥了著名学者吕承谕和颜浩分别讲授了催眠和沙盘技术。

  • 标签: 技能培训班 技术 催眠 沙盘 心理咨询师 职业培训学院
  • 简介:“大”个性因素模型是目前一种个性分类理论模型,它以外向、情绪稳定性、责任意识、随和、开明性等个因素来描述正常人群的个性特征。本文探讨了在工作情境中运用“大”模型预测工作绩效(个体/团队)的效度问题。大量的研究表明,责任意识能在不同的职业中用来预测个体工作绩效;“大”因素能有效地预测周边绩效,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因素都能预测任务绩效;团队成员的个性组成对团队绩效有显著影响;个性与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缓冲变量的影响。

  • 标签: 大五因素 绩效 效度 缓冲变量
  • 简介:本文就学前教育系学生大人格与学业归因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初步分析了该样本大人格与学业归因之间的关系,对学校教学与心理指导工作有一定意义。研究表明,学前教育系学生的具有自身的人格特点与归因倾向,并且能力归因与开放性、背景归因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背景归因与尽责性显著负相关。

  • 标签: 大五人格 归因
  • 简介: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现状,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的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1)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3%,排在前四位的影响因子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2)农民工子女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6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常模;女生的人际敏感、偏执、敌对、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和精神病性4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留守子女”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结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

  • 标签: 农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 SCL-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