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宋代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设立了译经院。为了维持译经事业的进行,国家开始了专门培养梵语翻译人才的伟大创举,先后两次各招学50人进行培养。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悉昙章、声明及梵经义理等。维持了近百年的译经院为宋代的佛教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惟净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而成为一代译主,其他人中有的在译经中担任重要职位,有的则为西去求法作出了贡献。宋代这一专门培养译经人才的活动,开创了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先河。

  • 标签: 宋代 译经 梵语 翻译
  • 简介:鸠摩罗什(Kumarajiva,350—409年),又作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等,略称罗什,意译为童寿。据《高僧传》卷二、《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等记载: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父名鸠摩罗炎(Kumarayana),母名耆婆(Jivaka),兼取父母之名为罗什。七岁随母出家,

  • 标签: 译经 天台宗 鸠摩罗什 沙弥
  • 简介:贯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他不仅佛学造诣深,而且善诗善画,还工篆、隶、草书。

  • 标签: 贯休 唐末五代 悯农诗
  • 简介:有个园林工人对我说,昔日的西湖“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寺庙多、别墅多、坟墓多,一少就是树木少。寺庙多意味着多。

  • 标签: 寺庙 坟墓 西湖 意味 园林 诗僧
  • 简介: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也,或云邑人,为丰尚书之子。贞观初年,居于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故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誉。国清寺是天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也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时,该寺佛教相当兴盛,香烟缭绕,高僧云集,法会不断。

  • 标签: 五台山 天台山 诗僧 风景名胜区 《宋高僧传》 寒山
  • 简介: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

  • 标签: 中国佛教 道风建设 内因 自身
  • 简介: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领导的关怀下,我有幸参加两个部门联合举办的全国佛教界代表人士读书班,通过这次学习和参观,使我深受教育。这次举办全国佛教界代表人士读书班,对于佛教界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促进和发展佛教事业,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我向大家虚心学习的好机会。一次生动、深刻的教育,使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

  • 标签: 佛教事业 公民 代表人士 中央统战部 国家宗教 读书班
  • 简介:明代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 标签: 明代 僧官制度 佛教
  • 简介:北魏官制度以昙曜任沙门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魏的官制度很不完善,昙曜在任沙门统之后,北魏的官制度不仅逐渐完善,而且官的权利也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北魏晚期官的弊政,但北魏较为完善的官制度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后世制定官制度的范本。

  • 标签: 北魏 昙曜 僧管制度 影响
  • 简介:谢重光先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以一位身在佛门之外的学者身份,他认真地分析了到底是“天下名山占多”还是“天下名山建多”,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将这一“历史冤案”辩得十分清详。特别是他不抱成见、不存偏见,可谓仗义执言!“天下名山占多”的不实之词是古已有之,这类论调尚不止此一句。由来已久却并不一定就正确,谢重光先生的论析便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因此,举凡在三教相争之中、在儒教高压之下形成的对佛教的一些扭曲的看法,都有必要一一澄清。澄清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好传统,哪些精神要弘扬光大。“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读了谢先生的文章,会感到“满目青山照眼明”的。

  • 标签: 僧建 谢重 三教 学者身份 峨眉山佛教 解脱坡
  • 简介:佛学博大、人才济济。空门之中出现了不少的书画家。其书法、画作和人品一样流芳百世。

  • 标签: 佛教 书画艺术 僧人 中国
  • 简介:从表象上看,元代籍管理体制经历了试经给牒剃度、保荐剃度、纳钞卖牒剃度等三个发展变化阶段,但实质上反映了蒙古统治者从考察僧尼素质为主的管理格局,向考虑国家经济利益为主的管理格局变化的全过程。也就是说,试经给牒剃度制主要着眼于僧尼的功底和素质,保荐剃度制主要是着眼于国家的科差来源和役作所需的人手;而纳钱卖牒制完全变成了一种商品交易行为。这一管理格局变化的结果,使元代剃度管理制度渐趋废驰,僧尼素质下降,戒规不肃,整个僧侣队伍呈现出窳滥现象。待朱明政权建立后,明太祖大举整顿天下佛教,就是鉴于这一历史背景而进行的。

  • 标签: 元代 僧籍制度 试经给牒 保荐 纳钞卖牒
  • 简介: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 标签: 修行方式 安居 述论 时空范围 出家 再开发
  • 简介:去拜访过茶两次,头一回,寻隐者不遇。却有幸见识过他住的庙。那是座瀑布中游的古庙。不像中国传统寺院的三进院建筑,古庙如欧洲中世纪的城堡,盘旋而上,恍若置身迷宫。有未竟的木工活散落在墙角,木屑和刨花的味道清新扑鼻,但却空无一人。

  • 标签: 中国传统 中世纪 古庙 见识 瀑布
  • 简介:本文简略描述了北宋诗道潜与苏轼的交游,指出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交往中,他们诗文往还,倡和酬答,彼此扶将,甘苦与共,演绎了我国文化史上儒释交流的一段佳话.道潜的诗歌创作以清绝平雅为其主要特色,与储光羲的诗歌有相似之处.同时道潜的许多诗歌表明了对陶渊明的景仰和心仪,他也喜欢作绮语艳词,体现出与文人士夫情趣的趋同性.

  • 标签: 北宋 诗僧 道潜 苏轼 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