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道教之源出自道家,而道家的慈爱、尚善等思想为道教所继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慈爱天下”的道教义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企业要想获得长久发展,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增加就业、慈善捐助、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 标签: 道法自然 大爱 上善若水 社会责任 慈善捐助 公益活动
  • 简介:道教执着追求的“仙境”和“理想王国”,于公元五世纪初在幽居庐山南麓的大诗人陶渊明的传世之作《桃花源诗并记》中出现了。《桃花源记》中是这样描绘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青山绿水,桃花夹岸,田交阡陌,稻菽桑蔴。“春蚕收长丝,为熟糜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好一块返朴归真的净土,好一片自由自在的乐园,好一派无忧无虑的仙境呵。

  • 标签: 桃花源 陶渊明 诗人 描绘 外人 执着
  • 简介: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人类前所的未有的物质文明,特别是二十世纪高科技的发展,更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空前的发达水平。与此同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空前强大起来,人类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自己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水资源状况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等,让大家感受

  • 标签: 道德责任 惨重代价 生态危机 水资源状况 全球变暖 毒害物质
  • 简介:道教继承道家的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道乃是所有价值的创生之源。宇宙万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的,是道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 标签: 道教 自然价值 道家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环境伦理学
  • 简介:道教的自然观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万物是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自然、生命、和谐,反映道、天、地、人之问的自然关系。“人地,地天,天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自然观的总纲,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形式。

  • 标签: 自然观 和谐 共生 道教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 简介:在我们的常识中,书籍是语言和符号的一种重要载体,且毫无疑问出自于某一位作者的创造。但道教有一种奇特的说法,与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它认为道教的经书没有作者,是自然创生的。如《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称:“《九天生神章》,乃三洞飞之罴,三合成音,结成灵文,混合百神隐韵内名,生罴结形,自然之章”。

  • 标签: 道教经书 自然 天生 为道 创生 常识
  • 简介:2016年11月21—23日,“自然灾难·宗教·人文关怀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近3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受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所长委托,周冶副所长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李刚教授、詹石窗教授、木村敏明教授、陈建明教授及高仓浩树教授依次作了主题演讲。会议围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的主要议题及代表性观点大致如下: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宗教文化 自然灾难 人文关怀 综述 四川大学
  • 简介:胥远在2005年6月8日《北京科技报》并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寺庙建筑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与欧洲教堂建筑的比较,作者认为,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着深层联系。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与周围环境以及殿落、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展示出组合变换所赋予的和谐、宁静以及韵味。中国寺庙建筑还是绘画式的,出发点是线,梁、柱、

  • 标签: 教堂建筑 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 中国 寺庙 展现
  • 简介:至明代,地处贵州铜仁地区印江江口的梵净山已有兴隆的佛教活动。其时,因得明神宗母亲作佛法外护,山中各处均有起寺造塔的记载。万历神宗皇帝(1573-1620)的母亲姓李。这位李太后虔诚信佛,她的兄长李国舅更是时时“思慕三宝,渴仰出家求道”。于是皇家出钱出力在梵净山为他开山建寺,供其作清修道场。鼎盛时

  • 标签: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梵净山文化 贵州 佛教活动
  • 简介:“禅修是一种激发心灵内在潜能,进而增强身体免疫机能的法门,但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生病了一味去修习禅定,放弃医院治疗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希望大家有病一定要去医院接受正规的检查和治疗,而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禅修上。在明确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讨论如何通过修习禅定来让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

  • 标签: 生命 自然 解读 佛法 免疫机能 禅修
  • 简介:常有朋友咨询,修仙学道初开始做什么工夫最宜?在修炼中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如何才能达到胎息的境界?等等。对于最开始做什么工夫,我们在《入门静功》一文中略有谈及。然而受“修炼须意守”这种固有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认为静功不依不守,做起来使人觉得无着无落。在这里我们就从呼吸及意

  • 标签: 呼吸方法 道教文化 胎息 修炼方法
  • 简介:1992年,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时,曾在山西河曲县下乡实习,在河曲境内的黄河边有一座明代驻军箭楼改作的佛堂,当时有一位要去五台山朝圣的老僧借宿在那里。

  • 标签: 佛教 药师经法 《七佛经》 文法
  • 简介:尊俗姓温,河北深县人,一九○二年生。在俗时仅读小学三年,文化很低。一九一九年,因家境困难,到保定府学做皮鞋。因长时患病,学业无成,于一九二○年春末,厌世逃往五台山出家,投玉皇庙瑞普(法名觉祥)师座前落发,法名妙贵,字尊,即在庙随众劳动,早晚学习念诵功课。是年秋,大勇法师、玄义法师等路过本寺,遂请勇师讲开示,勇师即日略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遂对听经发生兴趣。一九二一年春节,广济茅蓬打念佛七,

  • 标签: 法尊法师 佛遗教经 佛七 玄义 汉藏教理院 大勇法师
  • 简介:TheDhammapadaisacollectionof423Buddhistaphorismsorteachingsintendedtoprovideethicalguidance.ThepoeticandsometimesprofoundsayingsoftheDhammapada,whichcanbetranslatedas'WayofTruth,'areattributedtoBuddha,whofoundedBuddhisminIndiainthe6thcenturyBC.Thesewritings,partofthesacredSutraPitaka,illustratetheBuddhistdhamma,ormoralsystem.Thefollowingexcerptdealswiththehumanmindandtheconsequencesofimmoralactions.《句经》是由423段格言或者教训组成的集子,其用意在道德教诲。《句经》据说都是佛陀所说。佛陀是公元前6世纪时在印度创立佛教的人。《句经》的语句是诗意的,有时寓意很深刻。作为经藏的一部分,这些文字揭示了佛教的“”或者道德体系。下面的摘选谈的是人心和不善行为的结果。

  • 标签: 《法句经》 英译 佛教 道德体系 心品 恶品
  • 简介:敏为南北朝至唐初的三论宗大师,他上承茅山大明、东安道庄、高丽实公、印公等,下传慧明、融、聪、善伏等,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同时又创立二教说,丰富了判教学说。

  • 标签: 法敏 三论宗 一音寺 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