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教会历史上曾出现一个著名的异端派别叫诺斯底派。他们认为物质是恶的,因此这个物质的世界不可能来自至善的神,从而否定了神的创造。现在竟有人坚持说世界是魔鬼的,世界上所有的世人,除信主的人之外,也都是魔鬼的。他们这样不加分析,轻易作出结论,把信主的和不信主的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如果这样教导

  • 标签: 魔鬼 圣经 被造之物 世界历史 坚持说 耶稣基督
  • 简介:安提阿教会在基督教的初代历史上留下了美好的见证,她创下了好多个教会历史中的"第一"。她是第一个在外邦成立而有一定规模的教会(第一间外邦教会)。她也是在使徒制度以外自己成立为有先知和教师的教会。她是第一次将信仰耶稣的人称为"基督徒"的地方,原本信仰耶稣的人被称为是"门徒"。这个教会也是第一个差遣宣教士到外地去宣讲福音的教会。她也是最早知道以"教导"(即基督教教育)的方式使教会发展的教会。一般的教会都是注重布道,但安提阿教会有许多的教师,又教导信徒的成长,可以说这是最早从事宗教教育或神学教育的教会。她是第一个发展出不必要守旧约的摩西律法,就是不需要受割礼就可以作基督徒的教会。她也是在圣经上首次看到教会与教会之间互相照顾的教会,是他们首次捐款去照顾耶路撒冷遭饥荒的人。在教会的诸多事工上安提阿教会为今后教会的发展树立了美好的楷模、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可圈可点的灵祖产,这些灵的祖产一直在教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代安提阿教会留给今后教会的灵遗产是相当丰富的。在基督教福音事工的拓展、教会人才的选送和培养、在教会体制的形成、在教会的牧养管理以及在基督教神学形成的过程中,安提阿教会均曾经尽上了自己当尽的本分。

  • 标签: 安提阿教会 福音广传 教会建设 牧养管理
  • 简介:当今世界各大宗教之间的基本关系格局,学界称之为“宗教多元主义”。宗教多元主义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类各种宗教产生、发展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下,每一种宗教都有自身的价值和相应的受众,各教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宗教多元主义 社会历史环境 相互尊重 团结合作 世界
  • 简介: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

  • 标签: 艺术 戒律 菩萨戒 佛教徒 五戒 斋戒
  • 简介:第四个前言一、本书的证明方法你应当知道,证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在《思辨的试金石》()中提到了一部分,在《知识的准则》()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了简明扼要,避免繁琐起见,本书将回避那些深奥、晦涩的方法,仅限于使用以下三种证明法。

  • 标签: 中道 信仰 证明方法 证明法 应当
  • 简介:切忌“认真”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愚以为这里有层意思。一是凡事都认真,必搞明白清楚不可。是不要什么事都讲认真,否则会把事情搞砸。顾名思义,认真的反面是糊涂,郑板桥先生有句名言:“难得糊涂”。表面看来是和“认真”对立的。

  • 标签: 人生哲理 生活态度 人生观 处世原则
  • 简介:一、斋供仙品何处寻?道教科仪卷中,经常提到各种各样的供品。这些供品种类繁多,有些是世间珍品,有些甚至世间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一一备足,再举行道教科仪,对于皇家来说也许能够凑齐,但是,对于寻常百姓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再仔细翻书查找,原来这些珍贵的供品都有代替之物。

  • 标签: 道教科仪 百姓 寻常 代替 根本 查找
  • 简介:正知解脱之道的第一步是抛弃迷信,并在一生中采用理性的态度。正知(SmnyakDarsana)在于看清宇宙中每一事物的真实本质。佛陀和圣弟子们都赞成人们应当首先试着事实对于他自己、对于宗教的目的及道路,都应当分析它、检查它、测试它,并且验证它。然后,如果满意,再确信它的事实和功效。

  • 标签: 佛教 正知 教义思想 解脱思想 佛陀
  • 简介:真理再苦,亦当说出。排除道路隐患,就是一种施舍。向人乞讨,是一种丑行。不猜忌,就是一种美好功修。不打骂、伤害他人者,方为信士。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在天平上重过高尚品德。

  • 标签: 道安 离人
  • 简介: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八月把商羯罗主(sankorasvoanin)的《因明入正理论》译为汉文后,又于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把“新因明之父”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本》(义净译为《因明正理门论》)翻译过来,这是古印度因明学在中国肇兴之始。商羯罗主是陈那的弟子,按理说,应当先译《门论》,后译《入译》,但恰恰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入论》比《门论》容易看懂。

  • 标签: 《汉传因明二论》 佛教 因明学
  • 简介:其实最关的地方不在远方,不在你走过的路,而在当刻当地你所站的地方,因为不管经过多少花园,你失去的是你的识执,你的心并未失去,只是被美丽或不美丽的迷惑,所遮埋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净土分第十》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晨,鸟啼声声经文:"耶和华啊,早晨你必听我的声音……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参诗5:3,96:1)"嘀铃铃!嘀铃铃……"窗外,那棵大、树的华盖当中,倏然响起了曼妙的鸟啼!尽管浓黑的帘幕尚未开启,启明星的光晕也霰吞噬,一声声歌唱竟越响越强。它在练音?它在唤友?细听之,竟是一声声的"哈利路亚"。好似一颗硕大的星星,訇然落入茫茫夜海。一圈圈涟漪推展开来,一直到广袤的地平线处。

  • 标签: 哈利路亚 间关 虹霓 主耶稣 撒但 小虫
  • 简介:、实相观心——真如观实相观心,即是对真如本心的参悟,应即真如观。它是宗门灯灯相传,代代沿用的禅法。因为它是识自本心的善巧方便,所以欲见性成佛者,必须依此法参修。然复当知实相观心,实际上就是不断深入悟解实相,从悟解实相的名义开始,进而深入到它的实质,再进而从体、相、用各方面去悟解其全

  • 标签: 实相 宗门 禅法 成佛 见性 六祖
  • 简介:关于经典解释,我要嘱托三件事。一、不要试图洞彻启示的全部,这是我通篇想要表明的目的。因为那是不可企图的。人们应当记诵真主的这一言辞:“你们只被赐予了很少的知识。”(15:85)不应该认为经典中的一些奥秘不会对伟大的学者们遮蔽,遑论普通学者。人们应当知道,宣称洞悉了先知所有传述的本义的学者,他的宣称是出于理智短浅而非深厚。

  • 标签: 经典解释 火狱 伊玛目 《古兰经》 精神实体 物质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