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消费是个可疑的词。如果“消”有消灭、消失和消亡的意思,那就是“使之减少”;“费”如果有消耗、耗费和靡费的意思,那就是“耗尽一切”。无论何解,仍是不解:如果一切以斩尽杀绝为代价,地球上的东西不久将消费干净,人也就灭亡。这样,不如把消费干脆说成掠夺。

  • 标签: 消费 消耗 心灵 物质 意思 耗费
  • 简介:有些词语是佛教专门用语,其佛教文化色彩一望即知。比如佛、菩萨、金刚、罗汉、浮屠、哪吒、天龙八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世界、平等、导师、演说、赞叹、尊重、方便、圆满、烦恼、究竟、妄想、障碍、胜利、利益等等,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现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而不见于两汉以前的文献典籍,当属佛经首创。

  • 标签: 佛教文化 佛经 轮回 菩萨 圆满 烦恼
  • 简介:中国教会自改革开放、复堂以来,信徒人数呈几何数增长,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引起社会和宗教界普遍兴趣和关注。然而在欣赏这数量和建筑物的同时,那辛勤耕耘的传道人的生活,他们的待遇,却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 标签: 基督教 传道人 待遇 中国 教会 教收工作
  • 简介:《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于2015年7月由上海中西书局正式出版。本书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作者柯嘉豪(JohnKieschnick)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尤其关注佛教文化史。本书是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书从与佛教相关的器物入手,如舍利、锡杖、钵盂等,考察了它们在印度的起源以及流传到中国的过程,

  • 标签: 中国佛教 物质文化 出版 宗教研究 斯坦福大学 学术著作
  • 简介:本文认为:(一)盂兰盆会是印度佛教原有的仪式,远源于婆罗门教的“祖灵祭”,近源于原始佛教以来的“腊佛”,非汉邦所新创;(二)现存文献不足以证明《盂兰盆经》为伪经,反而证明它可能是真经;(三)汉地流行腊佛仪式或盂兰盆会时间约始于5世纪初,保守地说也应在南朝萧齐初年,旧说该仪式始于梁大同四年(538)是错误的;(四)唐代以前的文学文本也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盂兰金会在汉地流布的时间和范围,并且透露出当时世俗奉行该仪式的情况。

  • 标签: 盂兰盆会 起源 真伪 流行时间
  • 简介: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那么,关于他的佛教经典有多少?是什么呢?按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第二十一章第一节说:“佛为文殊说的有4种;以文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文殊所说部分者有3种;以经文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文殊为主体的有3种;文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以神咒的有3种;文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

  • 标签: 文殊菩萨 大乘佛教 佛教经典 法师 印顺 经文
  • 简介:传道人不应只有肤浅的知识便自满自足,应当在知识、经验上丰富自己.今天的教会,有许多从事主工作的北史姊妹蒙召时的文化素质也很浅薄,因着工人的缺少而作了传道人,切不可以居此地位而自满,应当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社会经验,强化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你的信仰生命才能不断地长进,所以保罗说:"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的见识上多而又多."

  • 标签: 基督教 教会 传道人 素质 语言组织能力 文化水平
  • 简介:唐代真子飞霜镜的纹饰看似一幅优美的林间抚琴图,实际上却蕴含着两重深意:第一重是重孝思想;第二重是真修孝道可得飞升的思想。此镜用散点构图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展现出“孝道”修炼成仙的全过程,是唐代“孝道”大兴的有力物质实证。它将“孝道”这一本属于思想信仰层面的东西附于日用的铜镜上,足见其思想宣传的力度。而它在江西德安、上海、江苏扬州、浙江金华、湖南衡阳、安徽阜阳、青阳、河南商城及陕西等多地的出土,又足见其影响的广度。刘艺,文学博士,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 标签: 唐代 真子飞霜镜 道教 孝道
  • 简介:当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誓言后,一个傲骨铮铮,蔑视权贵的陶渊明式的高大形象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好像他要永远与权贵们决裂,开开心心骑上仙人的坐骑——“白鹿”去寻仙访道,再也不理尘间俗事一样;而当他的神仙信仰有些动摇时,他又提出“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1)的疑问。

  • 标签: 李白 意象 陶渊明 呈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 传说
  • 简介:李洪志搞的法轮功,不但是个邪教,而且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反政府的反动政治组织。《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法轮功”就是邪教》,讲了邪教的六个特征:一是教主崇拜,二是精神控制,三是编造邪说,四是敛取钱财,五是秘密结社,六是危害社会。这六条法轮功条条都有,所以讲法轮功是邪教,是符合事实的。同时这也证明,法轮功不是一般的气功。因为气功追求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再加上修心养性,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法轮功也不是一般的宗教信仰,中国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都不具备这六条特征。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组织 中国 宗教工作 管理体制 政府职能
  • 简介:本文是一个讨论有关阿訇的话题。显然,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并阐明阿訇所应具备的素质,不但对阿訇本身有益,而且会对穆斯林大众更进一步认识阿訇的人格魅力和其所肩负的神圣责任都是有益的,同时也能使阿訇在穆斯林中的良好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 标签: 阿訇 素质 人格魅力 良好形象 穆斯林
  • 简介:佛学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学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程,造成不少人对佛学的误知误解。剖析所有误解,我以为最为普遍的误知是将佛学视为一种空洞的学说,视为对未知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构想,是一种渺茫的精神寄托。由此认为佛学对现实世界是视而不见的,是不正视现实的,或者说对现实世界是无能为力的,是束手无策的,是回避的。因而许多人轻视佛学,不承认佛学的社会价值,有人甚至认为佛学是闲人之学,认为佛学与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现实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 标签: 佛学 物质观 应用学科 精神寄托
  • 简介:本文就明代道藏内有关文昌梓潼帝君的典籍作了考述,分别考证它们的鸾降或编写年代、作者等,指出正文与序或附录情况各自不同;从道教文献学的角度侧重探讨宋元间梓潼神这种文化现象与道教的关系,并订正《道藏提要》相关条目的讹漏。

  • 标签: 道藏 考述 文昌 文化现象 文献学 道教
  • 简介:我们从《路得记》中显然感受到对社会配置关系的重新理解,当路得在穷困的乡村一筹莫展时,属于以利米勒亲戚波阿斯的那块麦田就成为她新生的基石。在上帝的爱中,改变路得这类穷困妇人的命运。

  • 标签: 《路得记》 新农村建设 感受 人的命运 上帝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头与无形文化遗产(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的概念。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化表现形式,即各种门类和形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水族 无形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