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有一句话年长者大都记得.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造反,就革命,就干社会主义.的确,我们新中国是靠造反、革命这个根本道理建立的.我们一度希望还是按照这个道理搞建设.革命的激情和革命的精神,无疑要永远保持.

  • 标签: 中的硬道理 千头万绪中的
  • 简介:当今世界各大宗教之间的基本关系格局,学界称之为“宗教多元主义”。宗教多元主义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类各种宗教产生、发展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下,每一种宗教都有自身的价值和相应的受众,各教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团结合作,为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宗教多元主义 社会历史环境 相互尊重 团结合作 世界
  • 简介:在我写作五台山现代僧侣系列的时候,我又一次迈入寺庙山门,与僧家去作坦诚的交流.所到之处,都为他们恬淡平和的心态与慈悲为怀的胸襟所折服.在文殊祖庭殊像寺,75岁高龄的圣忠和尚侃侃而谈,我跟着这位爱国爱教的"革命和尚"走进了一不寻常的岁月.

  • 标签: 圣忠和尚 生平 佛教 五台山 人格修养
  • 简介:去年夏天,金陵刻经处老主任徐平轩居士之子徐延陆示我其父于1931年编印的《石埭徐杨贤证居士遗徽集》一册。展阅之际,发现书中的序、记、传、赞等多为当代高僧大德和学者名流的手笔。其中有谛闲、太虚、印光的作品多篇。查检《谛闲大师语录》(台湾和裕出版社,1999年1版)、《太虚大师全书》(台湾《太

  • 标签: 佛教 谛闲大师 太虚大师 印光大师 佚文 《遗徽集序》
  • 简介: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

  • 标签: 艺术 戒律 菩萨戒 佛教徒 五戒 斋戒
  • 简介:第四个前言一、本书的证明方法你应当知道,证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在《思辨的试金石》()中提到了一部分,在《知识的准则》()中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了简明扼要,避免繁琐起见,本书将回避那些深奥、晦涩的方法,仅限于使用以下三种证明法。

  • 标签: 中道 信仰 证明方法 证明法 应当
  • 简介:切忌“认真”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愚以为这里有层意思。一是凡事都认真,必搞明白清楚不可。是不要什么事都讲认真,否则会把事情搞砸。顾名思义,认真的反面是糊涂,郑板桥先生有句名言:“难得糊涂”。表面看来是和“认真”对立的。

  • 标签: 人生哲理 生活态度 人生观 处世原则
  • 简介:一、斋供仙品何处寻?道教科仪卷中,经常提到各种各样的供品。这些供品种类繁多,有些是世间珍品,有些甚至世间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一一备足,再举行道教科仪,对于皇家来说也许能够凑齐,但是,对于寻常百姓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再仔细翻书查找,原来这些珍贵的供品都有代替之物。

  • 标签: 道教科仪 百姓 寻常 代替 根本 查找
  • 简介:正知解脱之道的第一步是抛弃迷信,并在一生中采用理性的态度。正知(SmnyakDarsana)在于看清宇宙中每一事物的真实本质。佛陀和圣弟子们都赞成人们应当首先试着事实对于他自己、对于宗教的目的及道路,都应当分析它、检查它、测试它,并且验证它。然后,如果满意,再确信它的事实和功效。

  • 标签: 佛教 正知 教义思想 解脱思想 佛陀
  • 简介:真理再苦,亦当说出。排除道路隐患,就是一种施舍。向人乞讨,是一种丑行。不猜忌,就是一种美好功修。不打骂、伤害他人者,方为信士。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在天平上重过高尚品德。

  • 标签: 道安 离人
  • 简介:各位校友:新年好!在辞别旧岁,迎接新年之际,母校校友工作的同工同道们愿意把母校院长、老师和同学们的问候和牵挂带给你们各位。求主的祝福、恩待和保护继续临到你、你的全家和你的教会。我们无时不在为你们的成功感谢,为你们的困难代求。我们也非常感谢你们对校友工作的代祷、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力量虽小,条件有限,但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始终是我们的安慰和快乐。在新的一年里,请你继续为校友工作代祷,祈求圣灵来引导校友工作,使我们能越做越好,不仅讨主的

  • 标签: 校友工作 校院长 民主 团结 母校 金陵
  • 简介: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八月把商羯罗主(sankorasvoanin)的《因明入正理论》译为汉文后,又于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把“新因明之父”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本》(义净译为《因明正理门论》)翻译过来,这是古印度因明学在中国肇兴之始。商羯罗主是陈那的弟子,按理说,应当先译《门论》,后译《入译》,但恰恰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入论》比《门论》容易看懂。

  • 标签: 《汉传因明二论》 佛教 因明学
  • 简介:其实最关的地方不在远方,不在你走过的路,而在当刻当地你所站的地方,因为不管经过多少花园,你失去的是你的识执,你的心并未失去,只是被美丽或不美丽的迷惑,所遮埋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庄严净土分第十》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