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已说明生病的因缘,现在继续说明治病的方法。病源不同,治病的方法也有多种不同选径。当然医学是专门的知识,在佛法五明中,也有医方明:在大藏经中,也有相关治病的经典,以对治众生的身病与心病。例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明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一切有情,所求皆得,诵其神咒,病苦消除。义有《禅病秘要法》,

  • 标签: 治病 药师 医方 心病 医学 生病
  • 简介:入佛“三知”是指我们作为在家人要进入佛门、要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知道的三件事情。它是我们学佛的基础。

  • 标签: 知止 学佛 修行
  • 简介:观原是佛教徒普遍的修行方法,在印度佛教各个流派也都是十分强调观双修或定慧并重,早在《奥义书》中就有类似的思想,如《瑜珈真性奥义书》说“盖瑜珈而无智识,则其为解脱也无力。是故欲得解脱者,必瑜伽与智识坚定双修。”意思是说,只有将瑜伽(调整呼吸,凝神观想)修行与智识(智能)、禅定修习与理论思维紧密结合,才能达到解脱。

  • 标签: 止观 述略 学说 《奥义书》 修行方法 印度佛教
  • 简介:天台宗的观,博大精深,能含摄并诠释一切佛法。因此灌顶大师说:“摄一切佛法,靡所不赅。”发菩提心,作为大乘佛法入门之关键,同样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智者大师在《摩诃观》中说:“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又说:“观即菩提,菩提即观。”本文将遵循智者大师这一思想,尝试以观来诠释发菩提心的内容与层次,普愿见者闻者,同种善根,同发菩提大愿,同证无上佛果。

  • 标签: 菩提心 佛法 智者大师 天台宗 诠释 联系
  • 简介:西医认为亚健康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是一种个体自觉不适,但临床检测尚未发现异常的状态。而对中医来说,个体自觉症状必然伴随阴阳气血的失调,所以认为亚健康属于疾病早期阶段。气血刚出现异常,如果能得到及时纠正,那么就不会进一步演变为疾病,所以管理亚健康、预防疾病,最理想的方法是提高个体对身心的觉察能力。但这一提高,需要长期系统地训练,对大众来说难以实行,相对可行的方法是依照一套系统而经典的生活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五事是智者大师所说,其内容涵盖了各种日常活动,论述极为精当且符合中医医理,依照调五事的原则来进行日常活动,有助于管理亚健康,预防疾病。

  • 标签: 亚健康 中医 调五事
  • 简介:“四种三昧”是智频开创的天台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颧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法界、中道实相为系缘,体现了“实相念佛”的理论特色;其中智觊对自力与他力关系的看法也有独到见解。

  • 标签: 智频 摩诃止观 三昧 念佛
  • 简介:智yi在《摩诃观》中讲到天台观思想时,自称是根据《大集经》有关内容而提出三十六兽说,作为禅病对治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智yi此说另有渊源,实际上并非出自《大集经》,而是出自古式书《六壬大全》。本文对晋代葛洪著《抱朴子》、《晋书》、隋代萧吉著《五行大义》、近年出土的六朝铜式盘,以及六朝时期佛教界人士熟悉三十六兽说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证,对智yi生活的时代三十六兽说在社会文化中的流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摩诃观》中的三十六兽说与天台观学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止观 考论 《抱朴子》 《晋书》 六朝时期
  • 简介:有学者说宗教常常是用虚幻的许愿来吸引人,无论进天堂还是上西天都是一种引诱。其实,即使宗教真的有引诱的一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引诱的价值。引诱人们弃恶从善,引诱人们利益社会,引诱人们保护生命,引诱人们获得清净心,引诱人们由心净而达国土净,引诱人们从容面对死亡,这引诱之作用不可谓不大。中国禅宗祖师与净土宗祖师,按照众生不同的根器,利用“黄叶啼”的权宜之教,使难以直接领悟佛法的众生,逐步接受佛法,从容面对死亡,这本身就是智慧。

  • 标签: 佛教 死亡 智慧 黄叶止啼
  • 简介:《大乘起信论》上有这么一段话:“复次,若人唯修于,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众”。

  • 标签: 学佛 精神分析 实践 帮助 大众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菩萨唯识观'的具体操作过程.整体而言,此乃结合唯识观与菩萨行的一种修行模式;其在大乘菩提心及六度四摄的基本前提下,运用唯识观'以楔出楔'之实际操作,除遣凡夫自心所生之虚妄分别及虚假影像,直至其心无分别、无所住为止.

  • 标签: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 唯识观 修道理论 止观 虚假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