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在古城西安,二千多年前,佛教的春风刚刚沐浴了这里的黄土地。那些先觉的高人,就开始走上了传法的道路。

  • 标签: 西安 佛经 黄土地 佛教
  • 简介:(一)旭日东升,金光灿烂。万丈恩流降自九天。造成人身,屈尊就贱。生于马槽居我人间。普天同庆异口赞。承蒙救恩,意畅心欢。良人受享,太平于地。天主受享,荣福于天。(二)遵规守诫,修德行善。非理毋求,非义毋贪。宽恕世人,扶助贫贱。克己奉公,积德于天。传播福音,如光如盐。耶稣圣训,铭刻心间。祈祷修身,坚持不倦。神灵偕主,其乐无边。(三)同心同德,开创局面。抵挡仇敌,天主十诫,作为指南。圣教四规,

  • 标签: 金光灿烂 天主十诫 圣教 修德 耳卜 全善
  • 简介:《周易参契》(下文简称《参契》)可以说是道教中影响最大的丹经,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作者魏伯阳,正史无传,其生平最早见于葛洪的《神仙传》,称其为“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生而已。”记载的主要事迹是魏伯阳带领三弟子人山炼丹,丹成,试弟子。一弟子坚信,服食后假死,事后成仙;二弟子惊恐犹豫,不敢服食,终究功败垂成。传末云:“伯阳作《参契》、《五相类》凡二卷,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参同契》 弟子 丹经 道教
  • 简介:本稿是本刊以前刊出的(南宋初期《参契》文献实态的考察(上)(下))的续篇。一般认为,丹经《参契》为东汉魏伯阳所撰,并以现在所知的文献形态传承至今。可是,前出论文考察了南宋初期《参契》文献的实态,认为从隋唐五代至南宋初期,《参契》文本实际上一直处在与《龙虎经》《潜通诀》等丹经、丹诀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状态中,当时,冠以《参契》之名却与现行本不同的《参契》文本大量存在,《参契》也没有获得可为一般人认同的共同解释方向,一般认为最早带有内丹倾向的《参契》注本——五代彭晓注本,也直到南宋初期才逐渐为人所知。本稿在上述论考的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南宋中、后期《参契》文献的实态。笔者从考察中看出,一般所说的起源于《参契》丹学思想的先天学理论,实际与《参契》无关,所谓的先天易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李之才、邵雍所述的先天卦变说基础上的。笔者还认为,在宋代易学史和《参契》文献演变史中,实际上是朱熹第一个提出了先天学起源于《参契》丹学思想的论说,朱熹为了把与《参契》旧本(如《道藏》所收无名氏注本、阴注本和郑焕校正本所见彭注本等)不合的先天学理论导入到《参契》思想解释中去,删除和更改了《参契》旧本的经文,作成了所谓的《参契》定本(《参契考异》本)。从南宋后期的《参契》文献的基本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参契考异》的刊行,才结束了持续到南宋初期和中期的《参契》文献的不安定状态,朱熹《参契考异》,对宋末元初的《参契》注本、刊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的道教研究,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和探讨过朱熹《参契考异》对南宋以来道教内修思想演变史和《参契》文献演变史所�

  • 标签: 《参同契》 朱熹 经文 南宋初期 演变史 文献形态
  • 简介:俗话说"夫妻本是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可是,有这么一对普通的夫妻,在大难来时没有各自飞,却选择了携手比翼双飞。他们的感人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这对患难与共、风雨并肩的恩爱夫妻就是林四弟兄与蒋霞美姊妹。林四弟兄与蒋霞美姊妹是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下沙镇胡书村人,他们从小在一起长大,不仅同村,且同龄、信主。

  • 标签: 林鸟 福建省南平市 麦道 狂风大作 建立关系 市立医院
  • 简介:六年前盛夏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感到腰部和腹部越来越胀痛,周身虚脱乏力,冷汗淋漓,心跳极快。家人急忙扶我乘车住进四川省军区医院。一检查,体温39.5℃,血压120/210毫米汞柱,B超发现脾和胰腺异常肿大,很快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死亡率很高的重病,有的医生提出要下病危通知书。

  • 标签: 佛教 净土法门 《往生论注》 《弥陀要解》
  • 简介:中国翻译史上的佛经翻译和圣经汉译,从投入、规模和影响上看,堪称两次翻译"运动"。两种翻译在组织体制上分别采取了"译"和"译委会"的形式。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这两种机构性翻译的三个相同点和三个不同点。作者借助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域"视点,指出两种译经体制差异的根源是:佛教文化域、基督教文化域分别中华儒家文化元域之间的不同博弈关系。最后初步构建机构性翻译的社会学模型。

  • 标签: 机构性翻译 “场域”视点 博弈 社会学模型
  • 简介:一、引言观福音,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也叫对观福音、前三福音或符类福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上帝的国。据统计,上帝的国在《马太福音》中出现了4次,在《马可福音》中出现了14次,在《路加福音》中出现了32次;此外,天国在《马太福音》中出现了33次。由此可见,上帝的国是观福音的重要主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约翰福音》的作者在记载耶稣在工作的开始和结束时都谈到上帝国的事(约3:3,18:36)。

  • 标签: 《马太福音》 帝国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上帝
  • 简介: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都重视心性说,但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探讨了这二方面的问题,认为就而言,二者在普遍重视心性问题,对真常难心思想的汲纳、内省修持的方法一致性三方面表现出未。就不同而言,二者在心性思想重心、对心涵义理解的变异、心性意义界定的分殊、心性修养方法的差异四方面表现出来。这些与异的不同方面,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误读”或理解而造成的。

  • 标签: 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 如来藏 佛教宗派 心性论 佛性说
  • 简介:本文以彭晓《周易参契分章通其义》为研究对象,着重挖掘《周易参契》中外丹炼制的原理、要素、过程和功效。“鼎室中自是一天地”、“同类相从”思想和“三五与一”的模型是《周易参契》中外丹炼制的原理。以太一炉为鼎炉,以铅汞为药物,以“修丹与天地造化途”为火侯,是《周易参契》所建构的外丹炼制的三大要素。其外丹炼制的过程为:1.“以金为堤防”,筑固炉鼎;2.用“六一泥”“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3.采药归炉;4.炼黄丹和灵丹;5.伏食制玄黄。服食外丹的功效有:强身健体、发掘人体潜能和修道成仙等。

  • 标签: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 外丹炼制方法 黄丹 道教文化
  • 简介:2013年7月7日,杭州外桐坞村77号,潘锐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植觉。

  • 标签: 修行 植物 世外桃源
  • 简介:11月27日,第十六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海南三亚隆重举行,会议以“自然灾害后的心灵救助”为主题,三国佛教代表围绕这一主题,就佛教在灾后心灵救助中的经验和作用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标签: 救助 心灵 黄金 自然灾害 交流会 中韩日
  • 简介:《茶禅同一味》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之子千宗旦关于茶禅的重要著作,书为后人刊行于文政十一年(1828)。

  • 标签: 茶道 日本 导读 精神 集大成者
  • 简介: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延续了老子于天地万物中悟道的思维方式,并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到天地大美的境界。《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游乎雕陵之樊”。

  • 标签: 《庄子》 自然山水 生命精神 悟道 场域 老子哲学
  • 简介:1997年3月7日深夜,四名不法分子用铁锤砸掉了山东省济南市神通寺四门塔内中心柱东壁石雕“香积阿閦佛像”的头像,并很快以六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它,四门塔建造於隋大业七年(611),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标签: 海峡两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宝 流失 不法分子 四门塔
  • 简介:从鸠摩罗什开始,佛教在中国的译传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的传播首先是一种异地文化的接触,适合的文化土壤便成为首要的条件。鸠摩罗什译的成功,与“长安文化”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也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那么,什么是“长安文化”?“长安文化”与佛教的传人以及鸠摩罗什译的成立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在这里设定了一个“长安文化”概念的模型,

  • 标签: 长安文化 鸠摩罗什 异地文化 文化土壤 佛教 首先
  • 简介: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变: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 标签: 王阳明 龙场悟道 诗歌 佛禅意蕴 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