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文殊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在石窟造像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变化很大。通过对北朝至隋唐的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萨式样变化的梳理,概括文殊菩萨形象的不同式样及其产生和演变过程。

  • 标签: 文殊形象 石窟 造像
  • 简介: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 标签: 阜新海棠山 摩崖造像 文殊菩萨 造型艺术
  • 简介:《维摩诘经》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通过维摩诘与文殊等共论佛法,彰显大乘空义。然而,与维摩诘所受重视程度相比,以往对该经中的文殊研究则少之又少,极不相称。通过聚焦维摩诘与文殊初见时的来去之辨,试图在比较梵汉文本间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平行文本与历代注疏,分析文殊的相关思想与形象。认为罗什、玄奘译本使得原本维摩诘的普通问候多了一层无相的玄理,文殊的回应延续这一思想,继续深入阐发。对话中的语句与思想与《中论》《金刚经》相关内容有极大地相似性,而这一思想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呈现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并勾勒出文殊在思想、境界上与维摩诘相应相称的形象。

  • 标签: 《维摩诘经》 文殊 来去之辨 无相
  • 简介:以色列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持守着其独特的善恶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传统。这种主要通过"智慧人"和家长传递的传统,同律法和先知的传统一样,对维系和加强以色列的社会生活,增进每个社会成员的人生修养和处事能力,都起到巨大作用。家庭长辈和智者在后来的时代中发扬光大的人生哲学教育,可谓源远

  • 标签: 智慧文学 以色列人 信仰 文学背景 社会生活 个人道德
  • 简介: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西方文学 宗教改革运动 文学规模
  • 简介:什么东西叫佛性?我们先看印顺老的评价。若依印公的研究,从中观学角度看“空就是佛性”,“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若依唯识论者,《大涅盘经》说如来藏名为佛性,佛性就是真我。依印老自己的研究,释尊出在人间,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净化人性而达到正觉解脱的。释尊是人,

  • 标签: 古典文学 佛性 《庐山远公话》 《红楼梦》
  • 简介:本书作者张培锋先生以宋代“士大夫佛学”为研究重点,于广阔之文化背景下,对宋代士大夫佛学之特质及其与文学之关系做综合贯通之研究,实为独具特色者。全书由导论、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政治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士大夫佛学的思想、背景、佛教对宋代士大夫影响个案研究及宋代士大夫佛学诗文与著述五章构成。笔者通读全书,既为作者深邃之思想、从容之谈辩所折服,更时为书中具体之结论而击节。全书有三个特点,即一、独具只眼别开生面。二、宏观烛照微观探研。三、严辨名相析义精微。

  • 标签: 士大夫 宋代 文学 出版 文化背景 政治背景
  • 简介: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在道教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的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的一面。通过对醮联的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

  • 标签: 醮联 仪式功能 宗教文学
  • 简介:(一)中国古代神话中,女性极少。但女娲,却是位远远超越于男人的英雄。天破时,是她炼成五彩石将天补好;擎天柱折断时,是她砍下鳌足,重又将天撑起。屈原的《九歌》中,有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少司命。她"竦长剑兮拥幼艾",挺举长剑护着怀中的幼儿。中国妇女的这两个原型,似乎早已决定了中国妇女支撑苍天、护卫弱者的母爱形象。尽管历史充满曲折与反复,个人命运也各异而不尽相同。

  • 标签: 母爱 母亲 中国妇女 妇女神学 少司命 文学
  • 简介:众所周知,基督教是西方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西方传教运动深入,特别是《圣经》的翻译,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在中国文学——特别是现代文学的园地里植下一垄垄香花畦,而耶稣作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更是秀而拔萃引人注目,本文试专而论之。首先来看耶稣形象是怎样进入中国近代文学

  • 标签: 耶稣形象 中国文学 基督教徒 鲁迅 茅盾 中国近代文学
  • 简介: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有着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青海湖孤残学院。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一间简易的画坊兼阅览室,两问宿舍。二十六个孩子是学校里的全部学生。

  • 标签: 学校 活佛 青海湖 阅览室
  • 简介:旧约正典中典型的意象,反映了作为被造物的人的生存状况和本性,因而具有普遍的属灵意义。旧约的意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同时具有具体、生动、细腻、丰富的特征。因而可以被历世历代的犹太人和基督徒所传承、增广和诠释。旧约的意象反映了希伯来人的宗教思维方式,并深刻影响了新约。

  • 标签: 旧约的意象 形式鉴别 象征手法
  • 简介:本书为“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作为为潭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本书以南朝社会作为背号,选取竞陵“八友”这样一个颇具代表的文化集团作个案的研究,作者考察了竞陵“八友”文化集团的性质,其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及集团成员所从事的文化活动,其中主要集中在佛学与文学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出南朝佛学与文学发展的独特历史轨迹。

  • 标签: 文学发展 佛学 南朝 宗教文化出版社 文化集团 2009年
  • 简介:一、人生经历陶菲格·哈基姆是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现当代文坛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曾留学法国,获法学博士学位,被地中海国家文化中心授予“地中海国家最佳思想家、文学家”称号,被誉为“阿拉伯戏剧之父”。1898年,陶菲格·哈基姆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市,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戏剧艺术的热爱。1919年,埃及掀起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爱国运动,青年一代受到极大的教育与鼓舞,纷纷投入到这一爱国主义运动之中。

  • 标签: 陶菲格 哈基姆 法学博士学位 英国殖民统治 文学创作 文化中心
  • 简介:马赫江·居马巴耶夫(1893—1938,以下称马赫江),出生在北哈萨克斯坦州一个富裕多子的哈萨克家庭。14岁始写诗,其诗主要用哈萨克文和塔塔尔文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他掌握古突厥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波斯语等多门语言。1923—1927年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学习,完成学业后回到哈萨克斯坦。1929年被捕,1936年在高尔基及其妻子彼什科娃的帮助下获释,返回北哈萨克斯坦州首府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在中学教授俄语和俄罗斯文学

  • 标签: 哈萨克斯坦 文学启蒙 马赫 1927年 俄罗斯文学 阿拉伯语
  • 简介:本文最初发表于英国《翻译家》杂志(英文)1995年第1卷第2号上,现征得原出版者(St.JeromePublishing)的同意,特译成中文,发表在本期《金陵神学志》上,以便让国内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合本圣经与中国新文学运动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新文学运动 和合本 传教士 译本 圣经 白话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