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我到乡间市场去买水果,卖水果的老板进屋去拿钱来找我,我站在水果摊边等他。忽然有两位青年走到我面前,大声的叫我:“喂!老板,你的释迦一斤多少钱?”由于我正在念佛,被突如其来的叫唤吓了一跳。我在生活里虽没有时间做特定功课,不过一有空我就念佛。像等车的时候、坐火车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喝茶的时候,故因而常错过班车或乘车过站。念得特别好的时候,有人唤我,我的感觉常是从净土里突然被拉回浊世。

  • 标签: 水果 老板 念佛 功课 时间 净土
  • 简介:苦是佛教对世间、对人生所做出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苦圣谛。其他的一切教义都是建立在苦圣谛之上的,如果没有了苦圣谛,整个佛教大厦就坍塌了。

  • 标签: 苦圣谛 佛教 矛盾 人生价值观
  • 简介: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随时找出种种诅咒的理由和项目:交通太乱、物价太高、老板太苛、世风太差、儿女太笨、朋友太冷、邻居太横……人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负面的事物上,一定会引发消极的不满情绪,生出病态的人生态度,赶走了应当快乐的美好时光。其结果是瘫痪了人的活力,腐蚀了人际关系,酸化了生活品质,

  • 标签: 抱怨 “不” 不满情绪 人生态度 人际关系 生活品质
  • 简介:初入道门,日日晨钟暮鼓,日子长了,却发现每月总有几天庙内安安静静,不用举行早晚功课,也烧香,不知道为什么?问一些年纪稍长的道兄,答日:“戊朝真”。深究原因?答日:“规矩”。为什么“戊朝真”?从何时开始的?带着这些疑问,我检索了一些道书。

  • 标签: 道教 “避戊” 科仪戒律 《道门定制》 宋代
  • 简介:提要思想进行还原之后.将会得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认识:《物迁论》的主旨是非动非静、非体非用。也即是说,《物迁论》谈论的不是体用问题,即有即无也不能混同于非有非无。因为,既有既无是典型体用一如的玄学思维模式,是对有和无的肯定。而非有非无强调的不是体用关系,而是大乘中观语义下无知而知的般若,它所观照的是不可言说的真谛。所以,如果说“即迁即迁”是一种玄学的说、形式的说.那么,非迁非迁则是一种宗教的说、实质的说。这种实质的说,从历史上看,为中国涅槃佛性论作好了逻辑上的铺垫与理论上的准备。

  • 标签: 《物不迁论》 体用论 玄学思维模式 佛教
  • 简介:如来藏(真如)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根本理论,它在《大乘起信论》和《大乘止观法门》中都被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这两个经典文本中,如来藏(真如)思想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对应于中国佛教的两个面向,其中《大乘起信论》立“只具净法”的“空真如”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区隔,而《大乘止观法门》则立“兼具染净二法”的“空如来藏”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圆融。虽然“空真如”和“空如来藏”在佛学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是在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过程中,两者又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即修行的过程面向“空真如”而修行的结果则面向“空如来藏”。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大乘止观法门》 “不空真如” “不空如来藏” 中国佛教
  • 简介:隋朝时有一位已经得证二果的书生,名叫苟藉,他擅长书法,但不食酒肉。如果有人请他去写字,必须要心存恭敬,再设素斋才能请他到家里去,否则他是不会应请的,就即令勉强请他去了,他也不肯写字。

  • 标签: 隋朝 苟藉 《金刚般若经》 佛教文化
  • 简介:大地和其中的万物,属于上主,世界和其间的居民,属于上主。是他在海洋上奠定了大地,是他在江河上建立了全世。谁能登上上主的圣山?谁能居留在他的圣殿?是那手洁心清,慕虚幻的人,是那不发假誓,不行欺骗的人。他必获得上主的降福和拯救者天主的报酬。这样的人是寻求上主的苗裔,追求雅各伯天主仪容的子息。

  • 标签: 虚幻 大地 天主 万物 圣殿 雅各
  • 简介:桐城姚别峰,工吟咏,书仿赵吴兴,神骨逼肖。尝摹吴兴体作伪迹,薰暗其纸,赏鉴家弗能辩也。与先外祖雪峰张公交相善,往来恒住其家,动淹旬月。后闻其观潮没于水,外祖甚悼惜之……尝延之作书,居于宅西小园中。一夕月明,见窗上有女子影,出视则无。四望园内,似有翠裙红袖,隐隐树

  • 标签: 《金刚经》 佛教文化 民间传说 姚别峰
  • 简介:经过多年的观察与了解,笔者在祈祷会上常发现有以下的现象,应予纠正。一、死板沉闷每周聚会的程序公式化,千篇一律。通常是先唱一两首传统诗歌,然后查经讲道用了三四十分钟,再接下来就是分组祈祷和散会。

  • 标签: 祈祷 堂会 传统诗歌 公式化
  • 简介:明代镇澄批判《物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物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物迁论》的“性住”。《物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 标签: 僧肇 镇澄 物不迁论 性空 性住
  • 简介: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之,物迁义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迁义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 标签: 《物不迁论》 佛教 澄观 镇澄
  • 简介:如今的世界,假的东西太多,假的内容太杂,几乎遍行世界的每寸地土,几乎充斥尘间的每件事物,人们被“假”害苦了,害怕了,故而人人说恨“假”,事事讲防“假”。现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贴上“谨防假冒”的标签,让人提高防“假”意识和辨“假”水平。在基督教信仰里,是否也存在着“假冒”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现在,让我向基督徒们发出一个“谨防假冒”的呼声,并且献上些许防“假”打“假”的法子。

  • 标签: “假” 祷告 基督教信仰 使徒 先知 谨防假冒
  • 简介: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是现代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当代,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在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新的特点,以科学最新成果诠解佛教和对科学范式的批评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主要方面.通过对于这一现象的透视,对佛教与科学对话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作出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佛教 科学 认识论 心理学 认知科学
  • 简介:本文应用现象学的方法紧扣僧肇提出的"即物"和"照"两个范畴,将诸篇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确定的如下顺序:一、般若无知论,二、物迁论,三、不真空论,四、涅槃无名论.成为一个以般若照真谛从而明了物迁和名不真之理,进而达涅槃之境的佛教认识论体系.从而为重新树立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肇论》 现象学 佛教 认识论体系 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