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在伦理学研究中,道德想象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术语。对许多学者而言,道德想象力合理性是一个悖论:我们既无法想象贫乏道德,也无法任由想象力在伦理学领域任意驰骋。康德关于两种同情区分,承认了具有情感联结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道德想象力(同情)合理性,否定了同情心道德价值。认知移情道德想象力分别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对道德影响和作用机制不同,将二者视为同一事物近乎矛盾。实际上,二者矛盾道德固有的高远性卑近性特质是相关,我们可能无法破解这一矛盾,可行选择是通过探究这一矛盾所形成张力以确定道德想象力范围。

  • 标签: 道德想象力 想象力 道德认知 道德理性 移情 同情心
  • 简介:生态危机全球化已是不争事实,中国情况更不容乐观,这使得我国将生态环境治理提上了优先议事日程。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道德、法治科技三管齐下,为此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构建合理而完整责任观,其内容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承担共同而有区别之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各履其职,各负其责;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广大公众人人有责。由于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扮演特殊角色,发挥特殊作用,所以理应承担特殊责任: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引发生态问题,二是要提高科学技术创新生态意识,三是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水平。

  • 标签: 生态环境 治理 责任 科学技术
  • 简介:道德可能性植根于对“虚无”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基础上为道德可能性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可能性。海德格尔将道德可能性与人自身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道路引向人自身存在意义,并在语言本质中展现人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可能性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性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性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可能性以道德规范形式展现自身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孔子德刑观承前启后。前人不同,跨越运象以思阶段,形成完整形上体系;同时又统领后来者,后儒在德刑之"神"、之"形"上都在沿用、传承孔子之所创。表达方式上,孔子首创直接对比方式,将德、刑直接对比,更利于观点表达、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便是缺少类似于此精炼表达和内容阐释;孔子还开了从心理层面诠释德主刑辅先河,增强了德主刑辅观点可信度,当下中国道德建设亦应重视伦理道德心理属性,切忌按经济操作手法来建设道德;最为主要是孔子在德刑之间植入了"礼"这个制度性规范,通过礼这个"制度"来保障道德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中国封建社会悠久而成功德治典范便是归功于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也应借鉴于此,将"德治"软实力通过"德制"这个硬措施来保障和实现。

  • 标签: 对比方式 心理 德治 德制
  • 简介: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宗教意义,所以佛教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弘扬“佛教知足经济学”,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贪欲经济学。“知足经济学”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 标签: 知足经济学 佛教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随着中国现代化快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严峻事实,不仅威胁着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也制约着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一个重点,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角度解读这一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 标签: 农村生态环境 伦理向度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现代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在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中,社会核心价值发生着解构建构双重运动。某些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前形成原有核心价值被解构,而新核心价值被建构,这些新核心价值既包括改革开放以前形成、改革开放以后被重构核心价值,也包括主要在改革开放以后形成和新生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核心价值解构建构具有如下特点:核心价值解构建构以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变迁为基础;核心价值解构建构是相反相成辩证过程;核心价值解构有不彻底之处;核心价值建构有不成熟之处。

  • 标签: 改革开放 核心价值 解构 建构 评析
  • 简介:事实价值之间不适合分类法,二者相互独立,但不是对立。实际上,事实价值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根据需要而建构起来关于世界认识或评价,都服从于生存目的,二者乃是作为独立变量,统一于效用。在数学上看,效用、事实价值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事实(f)价值(v)乘积就是效用(u),即:u=fv。此函数可命名为事实价值函数。在实践中,此函数在管理、教育上有重要价值。引入数学方法,可以推进伦理学科学化。

  • 标签: 事实 价值 效用 事实与价值函数
  • 简介:97回归后,香港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最大困境在于围绕竞争性中西方道德文化而展开价值博弈。从多元的人类现代化事业历史全景看,香港社会只有在克服社会进化论主导下西方道德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通过重整港人社会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开出香港道德文化建设切实道路。

  • 标签: 香港社会 价值标准 道德文化
  • 简介:纵观世界政治局势,西方民主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植入型民主政治型国家乌克兰,目前面临问题主要包括苏联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对此,利普哈特共识民主符合了政治伦理中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核心内容,也同时为乌克兰问题解决提供方法,可以通过公民政府之间形成道德共识、共同协商共识利益公平分配共识,最终在政治伦理与共识民主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

  • 标签: 政治伦理 共识民主 重建秩序
  • 简介:敬畏生命是人类创始成终价值基准。但在启蒙时代,这一价值准则受到了理智启蒙挑战,认识论生命观和道德观掏空了伦理生命内涵,导致了理性道德冷漠和伦理实体世俗回潮。随着黑格尔伦理化国家理论在历史实践中失败,启蒙道德辩证法暴露无遗。启蒙道德失败,在于它祛魅了生命,导致了生命意义脱落。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正是在反思启蒙道德失败中诞生,它重新将生命伦理联合起来,让伦理回归到生命价值本源。

  • 标签: 敬畏生命 启蒙道德 道德辩证法 生命伦理
  • 简介:任何文化都是"魂""体"统一。作为文化之"魂"精神文化价值要被人们认知和认同,必须经由文化之"体"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传播文化创造同等重要。文化之"魂"必须通过文化创造才能生成,而文化要起到"育"人"化"人作用,则只有通过文化传播才能实现。

  • 标签: 文化传播 主流价值 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 精神文化价值 创造才能
  • 简介: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塑造。

  • 标签: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
  • 简介:胡安国是南宋著名春秋学者,同时也是理学谱系中一个大家。《春秋》是传统儒家五经重要典籍之一,被视为孔子所“笔削”,寄托着“微言大义”。胡安国继承汉代《春秋》学特别是董仲舒详绎“原心定罪”之传统方法,并将由理学引出“天理人欲之辨”融入到对《春秋》历史情境分析当中,强调《春秋》为“史外传心”,具有事理交融、体用兼备之不同寻常意义。胡氏以理解经或借史明义做法,是理学之伦理道德观念一种特殊展开构造。伦理观念之历史情境分析,有别于心性善恶等方面的抽象论理,兼具历史理想双重性格,是理学伦理思想实证性说明和经世之愿具体落实。因而,胡氏《春秋》学研究必然可以而且应当作为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方法重要进路之一。

  • 标签: 史外传心 原心定罪 天理人欲之辨 情境分析
  • 简介: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目标,从观念层面对社会正义进行理论研究对扎实推进社会公正、界定政府职责有极强价值意义。自由主义正义观从自我所有权出发,将绝对财产权、自由交换描绘为社会公正理想图景,进而推崇最小化政府角色定位,而平等主义正义观则反对固化自由任意交换结果,强调人平等发展图景,寄望于发挥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促进人公平发展等职能。在二者理论辩难中,自我所有权是争论基础和核心议题。从税收自愿性维度出发,强调结果平等正义性和政府超越"守夜人"积极性定位,不仅能从平等主义正义观中推导出,而且能够从自由主义自我所有权观念推导而来。

  • 标签: 社会正义 自我所有权 财产权 政府功能
  • 简介: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推论式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原因,为了克服推论式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上帝神秘联合东正教。

  • 标签: 门槛时代 推论式理性 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转向
  • 简介:"德福一致"信念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伦理情境中有不同表现形态。以一种新伦理学方法——伦理人类学来看,幸福中国化话语是以"幸""福"之意义合成,它分别从消极积极层面道德关联,表现为伦理终极实体"天"、"命"等必要、伦理共体中道德生活以及以家庭为主三大特色。随着伦理道德"祛魅化"和家庭生活退居次要地位,中国式"德福一致"信念逐渐瓦解,当下中国社会重塑"德福一致"信念两大关键是:重新找到伦理终极实体实现社会公义。

  • 标签: 幸福 道德 伦理实体 社会公义
  • 简介:在现代化进程中,人逐渐陷入抽象性存在危机,即人存在失真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一是被“常人”所左右;二是生命处于“暗昧”之中。这种失真状态不仅使人内在德性源泉濒于枯竭,也使人存在意义发生危机。人真实存在是集自然性、关系性和精神性为一体综合状态,自然性存在实现是人真实存在基本前提,作为精神性存在“能在”和作为关系性存在“真己”实现是其核心。当代中国社会实现人真实存在途径有:真实存在物质基础:德富一致经济体制;真实存在社会空间:德福一致政治构建;存在意义道德救赎:德道统一生命秩序。

  • 标签: 抽象存在 真实存在 精神解蔽 道德救赎
  • 简介:无论是儒家还是基督教伦理体系都非常重视"诚"伦理规范,前者诚论主要变现为要把天道之"诚"内化为人道之"实"("信")1,后者诚论集中体现为对于人格化至上神——上帝虔诚信仰。两种诚论体系之间既有相似的论证逻辑,从真实无妄、表里如一情感要求上来看,基督教虔诚儒家诚信是相通。同时,二者也有明显差异,这突出地表现在二者强制性程度之上。在现阶段社会诚信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基督教虔诚伦理,增强诚信建设外在强制力和助推力。

  • 标签: 儒家 基督教
  • 简介:诚信是社会安定和发展基础,在利益驱动下,部分人失去了诚信和道德准则,当前社会中道德失范现象已引起人们广泛注意。诚信是社会秩序有机系统价值核心,诚信是维系人们各种交往关系重要链条。缺少了诚信这一链条,各种交往关系便会散架,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稳定。

  • 标签: 诚信 道德危机 道德失范现象 社会安定 社会秩序 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