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直"、""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引发着讨论。虽然有努力于翻新"直"、""字义的内容界定来加深讨论的尝试,但割裂"直躬者"和"直在其中"的联系,游离于世界汉学研究的平台和儒家思想实际施加影响地区现实的综合背景,以及与儒家思想的故乡中国的客观现实对比运思的坐标上来量定和评价具体思想的影响,而只是站在适应儒家思想而肯定儒家思想的视角来维护儒家思想的价值,这无论对加深儒家思想的研究,乃或推动古代思想资源现代运用的实践进程都无丝毫意义。

  • 标签: 儒家 血缘至上
  • 简介:亲属容作为正式制度,依法追究一定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法律关系和公共秩序;同时自上而下赋予嫌疑人的亲属以豁免权,保证其豁免举证义务,悉心敦睦伦理。从而对伦理和法律关系,解两难,达两全。自上而下赋权,则基于并落实伦理权利,即伦理本体内生的对世权,是从和渗透态伦理对应的实体态伦理内、外不同权利义务分化、转移,自下而上内生并落实的对世权,类似于民法物权,不同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

  • 标签: 伦理本体 人性 敦睦伦理 法律关系 亲属容隐 伦理权利
  • 简介:面对伦理和法律、维护伦理和遵守法律之间的两难,亲属容,是中华伦理、中华法系提供的两全之道.其实质的合法性、合理性,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庭本位的社会是充足的,而且至今仍然是明显的.

  • 标签: 亲属容隐 合法性 合理性
  • 简介:《现代汉语大辞典》对体验的定义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1也就是说,体验(experience)是以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经历所产生的经验对学习对象形成升华和超越的过程。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DavidA.Kolb)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经历、体认和验证。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

  • 标签: 体验式教育 大学生 亲身经历 困境 组织行为学 现代汉语
  • 简介:杨(Young)的差异正义论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她以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为基础,重新审视了哲学中有关正义的论述,并赋予正义以正视社群差异这一新的意义。然而,学界对杨的正义论还缺乏整体的理解和认识,以致在传播与应用方面存在障碍。为了展示杨正义论的全貌及其内在意义,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并促发社会变革,本研究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从部分到整体推论杨的理论架构和意义,再从整体检视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视野交融的态度获得创新的理解与批判性的反思。

  • 标签: 艾莉斯·M.杨 差异 正义
  • 简介:西方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和考察视角随其历史的演进而滚动地拓展。在希腊罗马伦理学中。只有哲学视野(含存在论、认识论、人性论、生存论等视角)。在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中,神学视野(含神性论、神人关系论、灵魂论等视角)统辖哲学视野。在近代西方伦理学中,哲学视野是脊梁,心理学视野(以情感论视角为主)和神学视野为两翼,而其他诸视野——如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生物学的视野——充当侧肢。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哲学视野(在原有视角之外新增价值论等视角)、语言学视野(含语义学、语用学等视角)、心理学视野(在原有视角之外新增潜意识论、发生认识论、需要一动机论、环境一行为论等视角)和神学视野四强争雄的格局呈现出来,其他诸视野——生物学的、人类学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视野——则扮演配角。研究视野和考察视角的不断拓展为西方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 标签: 西方伦理学 研究视野 考察视角 哲学视野 神学视野 心理学视野
  • 简介:本文剖析了恩格尔哈特在生命伦理学转向的理论成因,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以恩氏为代表的当代基督教生命伦理学的学术状况。在将"门槛时代"概念介绍到生命伦理学领域之后,恩格尔哈特指出基督教神学—哲学史中存在的推论理性是造成今日世俗化生命伦理学的原因,为了克服推论理性并在一个后基督教世界恪守建构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他转向具有礼仪、默想、思索性知识传统并强调与上帝神秘联合的东正教。

  • 标签: 门槛时代 推论式理性 基督教生命伦理学 转向
  • 简介:中国道德文化主张"整体主义",西方道德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这是一个在中国被反复强调的命题。很多学者在对比中西伦理思想观念时明确断言,整体主义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独有,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理念的西方是不存在或者不重视整体主义的。究竟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倡导的"整体主义",什么是中国鞭笞的"个人主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中西比较 中国式 脆弱性 传统伦理思想 个人主义
  • 简介:全球是充满变数的人类文明模式的选择过程,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伦理道稳的挑战,我们应正确应对。赫尔穆特·施密特的《全球与道德重建》一书就应对全球挑战的伦理重建对于我们有很多启示:伦理学要与时俱进、反映新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职能精英的道德责任,树立公共道德的榜样;正确处理道德生活中基本的问题和关系;伦理在各国虽有不同表征,但全球伦理的真谛却是相同的——尊重和宽容。

  • 标签: 《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书评 伦理学 施密特 中国 职能精英 德国
  • 简介:经济全球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经济全球的实质是人类利益实现形式的转换与更新.经济全球中,不同利益主体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要求,即全球伦理,以实现稳定的经济秩序和自身的利益.但全球伦理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克服一系列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障碍,乃至冲破政治上霸权主义的干扰.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利益 伦理思考
  • 简介:<正>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从母胎里分娩出来,一开始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它施加影响,使他成其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个人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作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人的主动性。这种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个人对于社会事物的认识与掌握的程度,通常被人们称为“社会的过程”。道德社会是这种社会全过程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生长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该社会有它的道德标准。社会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个人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道德标准的人。个人也相应地以各种方式积极地做出反映。换句话说,就是人从生来是无

  • 标签: 道德社会化 玩具 年幼儿童 道德判断力 皮亚杰 判断是非
  • 简介:面对日渐公共的现代社会,占据现代道德理论主流的规范伦理学是否为德性伦理预留空间?德性伦理在现代社会必然将遭遇公共困境?文章从"德性伦理公共困境"说法入手,通过梳理、分析当代伦理学界出现的几种化解德性伦理公共困境之方案,并依据德性与人的生存之间关系论证德性伦理的现代价值。由此,问题的关键不是德性伦理是否遭遇公共困境,而是揭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性伦理类型、寻求现代人生存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多样化德目清单。

  • 标签: 德性伦理 现代社会 公共化 陌生人的德性 生存
  • 简介:职业道德规范主体机制探讨仲崇盛一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或劳动中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另一方面,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经过职业活动实践和职业道德理想、意志培训,所达到的表现在职业工作上的道德品质状...

  • 标签: 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建设 主体化 职业道德品质 行为主体 职业道德教育
  • 简介:在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流行于伦理学时,黑尔将可普遍规定为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从语言与逻辑的角度重新解释和论证了可普遍原则,恢复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伦理学奠定了客观基础。然而,黑尔的可普遍原则却并不完全符合道德现实。

  • 标签: 道德判断 可普遍化 黑尔
  • 简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中所包含的能力性质、能力范围、能力体现,合称为国家治理的道德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现代,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的道德能力、治理过程的道德落实、治理客体的道德塑造以及治理的国际伦理意义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国家治理 道德能力 伦理意义
  • 简介:以湖北省当阳市“一户三”活动为个案,探讨文明村镇创建的市场模式。从理论上说,文明村镇创建市场运作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市场经济与道德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实践上说,创建文明村镇关键在于要积极培育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市场,要努力提升文明中心户的市场竞争力,要认真搭建文明中心户与农民群众互动的市场平台。

  • 标签: 文明村镇 市场化 当阳市 一户三化
  • 简介:普遍原则是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学中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是一切有效规范必须满足的条件。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多元的社会矛盾凸显了社会道德规范有效性要求,普遍原则为有效性规范的产生呈扬了新的伦理致思向度,以人为本和民主协商应成为规范有效性生成的双重维度,共时体现实质普遍与程序普遍。这也必然成为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的逻辑基础。

  • 标签: 社会道德规范 普遍化 以人为本 民主协商
  • 简介: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之关系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论题,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家曾以“人生艺术”等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观照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再创造,并成为其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宣扬了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追求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其“人生艺术”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

  • 标签: 朱光潜 人生艺术化 真善美价值同构 幸福体验 道德理性先验本质
  • 简介:当前治理伦理的转型,更加倡导价值理性的复归。作为基层社会基本单元的村级、乡镇、县域也要遵循这样的治理逻辑,才能实现实现社会的良序运行。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由汲取到服务这一村级治理逻辑变迁的过程,体现了广大农民平等公民权的回归,展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依赖关系。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体制的末梢,伴随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政权的运作逻辑发生了新的变化,强制行政管理逐渐退去,多元治理模式逐步确立。作为国家力量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县域治理伦理由动员型向回应型的转变,促使基层政府与社会关系不断完善,实现基层政府回应与民众反馈有效结合。

  • 标签: 国家治理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 治理伦理
  • 简介:法律中包含了伦理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法律都有着伦理道德的基础。道德法律是立法中的普遍现象,它经历了从伦理、物理再到法理,最后成为法律的过程。道德法律的具体方式包括道德向法律的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法律最后拥有了技术性和国家强制性的特征。从道德法律的表现形态上看,它包括道德义务的法律和道德权利的法律,以及道德的公法和道德的私法。在道德法律的过程中,道德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演变成一种制度性的伦理形态,并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道德法律化 伦理 法理 法律的技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