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康德关于经验可能性普遍必然条件绝对主义论断,应放在其批判哲学目标的更宽泛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看到,相关语境中,康德论断相当大程度上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那样是非常有害。康德强调他对于"常识"深深敬重,就哲学能够提供什么,或至少重要是,哲学不能提供什么方面,康德维特根斯坦所持目标惊人地相似。

  • 标签: 康德 常识 形而上学的谦逊 维特根斯坦
  • 简介:美德知识关系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区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性自然世界和具有自由必然性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和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美德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这一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精神成就创造过程中,难免地伴随着是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通常被视为他第二本奠基性著作,作为其后期思想指导原则这本书受到了越来越多敏感而富有判断力关注。然而,常被忽视是,海德格尔对教学问题上一种不可教教义根本强调。本文以《哲学论稿》中所呈现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旨在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思想根基。笔者将论证,海德格尔成问题Paideia[教化、潘迪亚]方式,奥维德式通过修辞手法彻底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爱欲取向做法最为相像。由于我们对存在者爱需要被净化并导向存在,一系列相关于能动性和真理难题便随之而出,而海德格尔所贡献那种转化实践可行性和可欲性也成了值得探讨问题。最后,笔者探究了《哲学论稿》在政治上结果,揭示了海德格尔对现代性和古典传统,以及对日常在世存在本身挑战激进本质。

  • 标签: 海德格尔 | 科耶夫 柏拉图 | 存在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为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根据,强调遵法守理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一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文艺复兴后德国一直处于欧洲文化边缘,路德宗教改革以后确立了近代德意志民族统一语言,但政治上却是松散乃至分裂,思想、文化十分保守。是莱布尼茨悄然改变了德国哲学庸俗势头,他继承古希腊以来哲学和美学传统,构建了独特单子论哲学体系应对时代精神危机,并率先开启了对16~17世纪以来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整合,开辟了德国近代哲学和美学自我觉醒道路。

  • 标签: 莱布尼茨 美学 单子 前定和谐 理性
  • 简介:黑格尔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自然法传统。黑格尔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市民社会,黑格尔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赤贫相伴现代性危机。之相对照,黑格尔所神化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个体性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尔对于自然法传统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康德一般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影响,伽达默尔认为,现实认识和实践中,二者是很难分开,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学意义,也具有一般哲学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对哲学一个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海德格尔和福柯时常被责难为伦理-政治终结者,认为他们不愿意或无能于为合理道德或政治判断提供基础。对海德格尔责难一般都针对他思想高度抽象哲学化形式,他存在论至高无上优越地位以及他对"常人"蔑视,因为这三者破坏了道德原则和政治责任。而谱系学研究则使福柯相信规训母体无处不在,所以并不存在最终自由。静止、规训化力量网络是不可逃离,一种"怀疑式诠释学"取消了任何获得崇高伦理政治地基希望。本文试图表明海德格尔和福柯确实为我们审慎行为和思想,为我们实践智慧提供了资源。通过规定一种引人注目的关于教养之培育叙事,他们都含蓄地突出了道德政治判断重要性。

  • 标签: 海德格尔 福柯 叙事 伦理 政治
  • 简介: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弗雷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开创者。有意思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反心理主义持续争论。研究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哲学上相互影响区别,理清分析哲学大陆哲学分野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雷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问题。重估他们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角度出发,对弗雷格和胡塞尔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尔自觉地对其所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哲学需要"。黑格尔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中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统一"知性反思""理智直观"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
  • 简介:本文致力于分析《实践理性批判》中“敬重感”和《判断力批判》中“崇高感”,指出它们作为心灵智性情感,现象学意义上已然揭示出了“理念”实践范围内显现。进一步分析来看,这又涉及想象力综合能力。正是想象力提供了一个感性一知性二元和解可能路径。因而“情感”和“理性”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矛盾,重要在于心灵诸官能和解,而正是通过对心灵智性情感现象捕捉和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实践可能性。

  • 标签: 敬重感 崇高感 想象力 心灵的理念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学》中相关内容分析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而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一个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一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马克思提示了现实文本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一个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剩余。现实和文本距离,是马克思通过把握到现实本质相切瞬间才加以克服今天文本性和现实性可能在信息这一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一种新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固然未能为理性建立起稳固批判标尺,但并不能说他们由此而走向彻底否定理性。因为他们并未将工具理性简单地等同于韦伯意义上目的合理性,并且他们工具理性批判是一种内在批判方式。然而,哈贝马斯恰恰犯了这种简单化错误,亦未能正确理解内在批判方式运作机理,这些又使得他未能正确理解其交往行为理论同启蒙辩证法之关系。虽然如此,他交往行为理论依然不自觉地坚持着内在批判路向,从主体-客体到主体间范式转型,只是在这一路向当中理论建构视角转变,而非断裂性变革。

  • 标签: 启蒙辩证法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目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