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后来,作者把这两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和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和偏爱。《乌托邦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和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和黎明,主张人性复归和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和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等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和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一以法权和道德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一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黑格尔在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论证明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考察有三环节,即上帝抽象概念、概念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同一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三种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它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是一种单纯主观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一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而上帝概念正是这样概念,因而上帝存有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本体论证明,阐发了一种新型本体论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2016底,我《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10卷本连同一新译本已经全部交稿了,整套书共计约600万字。这恐怕也是我这一辈子所做一件最大工程了。我总觉得,人一生,作为一种有创造力存在,要干一点别人从来没干过事情、今后留得下来事情,才对得起自己。我从2010起,开始逐字逐句地在研究生课堂上讲《精神现象学》,用4半共9学期才把全书讲完,全程录了像。

  • 标签: 《精神现象学》 卷首语 2010年 黑格尔 创造力 研究生
  • 简介: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了新教神学解释学传统与古典学界修辞学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学从特殊解释学转变为一般解释学(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一门专门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学之父"。他在1805-1833围绕解释学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是,与他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一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其解释学体系专著。不过,他解释学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他在1805首先以格言形式陈述了他对解释学一些随想,接着在1809-1810以草稿形式描述了他理论设想,最终在1819以更具体纲要阐述了他对解释学比较成熟看法,他1828和1832-1833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一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导言中,施莱尔马赫对解释学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论述,基本上呈现了他一般解释学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对象。近代认识论中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一部分是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一。布洛赫一生都在写作,晚年92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全集问世,它成就了他一生,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8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一次重要访谈,是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代求学时期、30代自由作家时期、40代美国流亡时期、50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一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还原引向了绝对(被)给予性,但胡塞尔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三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第三还原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也非存在论,而是绝对或无条件,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现象以现象学上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马克思提示了现实与文本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一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剩余。现实和文本距离,是马克思通过把握到现实与本质相切瞬间才加以克服。在今天文本性和现实性可能在信息这一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一种新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对,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一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和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本文译自1975由GeraldA.McCool编译出版《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是"存在模拟",来自《圣言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层次:第一层次存在敞开,存在本性是在我们称之为存在自我显现、存在自我光照原发性统一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与被认知本源统一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基本本性。这是一般存在学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敞开,即人本性是对所有存在者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学首要陈述。

  • 标签: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 简介:从1765开始,康德一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推进和其他事务发展,直到1797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著作,这些变化体现了康德哲学体系张力。《道德形而上学》与康德所使用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不过后者是在批判哲学角度上考察而纳入其体系。《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人理性内容,给予了消极定言命令以积极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另外一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三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人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一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是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是无济于事,必须把第三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自然立法、在实践上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一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一种比一般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一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是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康德在人类学基础上展开自己哲学研究,并把人是什么作为自己哲学全部追求。他在人主体性基础上把立法之人和执法之人结合起来,并因这种结合为自己哲学探讨人是什么规定了三基本方向,即:人能认识什么、人应当做什么、人能期望什么。在对上述三问题追寻中,康德得出了三结论,即:人永远处于走向真理途中、人永远处于走向自由途中、人(作为配享幸福的人)永远处于走向幸福途中。尽管他没有直接解说人是什么,但是,他对前述三问题所得出结论表明:在他那里,人是处于永远走向无限有限人。康德对人这种理解使他哲学成了西方近代哲学走向现代西方哲学"桥梁";并且,从哲学影响社会方面看,他哲学也是从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桥梁"。

  • 标签: 理性 有限性 无限性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著作《哲学论稿》可谓难以概述,这是因为它向读者摆出了两不同却相关问题。第一问题是搞清楚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什么。大多数对其著作研究集中对这个问题梳理出一答案。在本文中我主张应当集中于第二问题,哪怕这个问题不是更具有启发性,也至少是同等重要。第二问题就是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其目的时所采用方法是什么。一旦把握到海德格尔在方法或教学问题上极端矛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问题在他著作中以一种自身消解方式而相互作用着。海德格尔想要达成变革有赖于一种在根本上不可教教义,并且是如此地依赖于对一群并不存在学生预设。我在结论中主张这个悖谬源于这样事实:海德格尔并没有他所渴望那样有革命性,而且没有被广为接受,这还包括他那典型现代幻相:人在根本上可以被重新塑造。

  • 标签: 海德格尔 不可教的教义 教学法 |
  • 简介:康德既提出了应当把我们义务认作上帝命令,同时又反对从神意志导出道德神学意义上他律观念,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如何协调一致。反对自律建构主义解释;也反对康德拒斥一般意义上神圣命令论这种通行主张,将表明康德所反对神学意义上他律是某种克鲁修斯所主张特殊版本神圣命令论。在此基础上,将发展出一种自律地服从神道德权威观念。通过比较康德关于神圣权威观念和人类政治权威观念,表明"自律服从"之现实性。

  • 标签: 康德 自律的建构主义解释 克鲁修斯 神圣命令论 自律的服从
  • 简介:康德以其"哥白尼革命"实现了对传统符合论哲学翻转,王阳明则以"龙场悟道"标志实现了对传统理学翻转。两位哲人均旨在解决知识如何可能问题,并且其思路都是先验唯心论。在道德哲学中,两人均从主体内部寻求道德行为根据,强调遵法守理重要性。康德以自由定义人尊严,王阳明则以"洒落"作为人生最高境界。

  • 标签: 先验 良知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