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8 个结果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了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在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与天赋才终于合二为一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等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在《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等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与乌托邦、音乐与语言表达方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家乡等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旋律语义学等一系列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了自身关于音乐史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最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根源象征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什么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了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在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大全。在大全思维中,雅斯贝尔斯构思了一幅存在图像。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非对象东西本身当作思维被想象对象。在这幅图像中,同时编入个别单词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无图像一种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来自隐喻其他标志一种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一种构成性改写。在自身改写中,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一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一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突破联合。不过,它总是轻微、透明,就像在某种巨大三维丝网里一样,到处都被截获在自身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哈贝马斯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分析了17至20世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产生、发展衰落历史,并提出理性-批判辩论这一公共领域核心要素。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一书特别是其前半部分主要论点;其次,指出正是因为哈贝马斯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公共领域衰落不可避免,才导致他在其后期著作中转向交往行为理论;最后,本文提出了《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存在一些内在问题,如缺乏对当代资本主义公共领域深入分析,忽略了文化、身份、宗教、科学等因素对公共领域影响,以及对多重公共领域忽视。作者相信,对于这些问题解决正是哈贝马斯理论继续发展可能路径。

  • 标签: 公共领域 理性-批判性 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一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这一决定性要点解读,极具批判。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对存在(ousia)时间解释,最后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一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一种“范畴系谱学”或者一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第一版发表于1918年,修订新版发表于1923年,后来,作者把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于自编全集第16卷第3卷中,足见其对这部作品高度重视偏爱。《乌托邦精神》一书被誉为20世纪初哲学表现主义代表作。从风格上看,这部作品具有气吞山河、狂放不羁狂想诗特征:语言晦涩、风格怪异,宣泄主观精神,描写直观意向,传达弥赛亚预言,揭示了永恒神奇心灵内涵;从主题上看,这部作品反对战争、强权剥削以及现存社会制度对个性压抑,热情讴歌人类觉醒黎明,主张人性复归道德重建,提出了"心灵、弥赛亚启示录"口号。

  • 标签: 自我相遇 音乐哲学 卡尔·马克思 启示录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理解塑形”,而塑形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文化、思维方式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理性现实。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对于悲剧本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所谓"过失说",近代黑格尔"伦理冲突论"、叔本华"意志原罪"、尼采"酒神精神"说,都曾经盛极一时,还有的人对悲剧必然从命运观外在偶然来解释,但这些都经不起具体悲剧作品检验。本文在对所有上述观点质疑之后,从几部典型悲剧作品出发,尝试将悲剧主角行为分为被动悲剧行为主动悲剧行为,从中归纳出悲剧普遍规律,并指出,被动悲剧行为在更高层次上被归结为主动悲剧行为,悲剧必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神秘力量,更不在于人自身过失或弱点,而恰恰人身上有价值东西由于人自由意志而导致自我毁灭,这种必然一种最高级必然即自由本身必然。悲剧人物处在特定"悲剧困境"中,由于执着于自己意志而导致不幸结局。本文最后澄清了对悲剧必然常见几种误解,并探讨了各种悲剧学说对苦难意义理解。

  • 标签: 悲剧理论 必然性 被动性和主动性 自由意志 悲剧行为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身体灵魂结合;人格(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使人性提升到人格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限制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所谓人“本性”(Natur),一个指人自然、自然本能,一个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能力,人格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崇高。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一种具有完善化可能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一般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客观目的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约纳斯认为,有三个特征把动物生命与植物生命区分开来:运动、知觉、情感。动物生命最大奥秘就在于它在直接关注间接满足之间所能够维持缺口。出于这一居间状态原则,动物运动、知觉情感都涉及主体-客体分裂。这一分裂处于整个动物性现象根基处,也处于动物离开生命植物模式根基处。约纳斯在这里所做就是理解这一分道扬镳性质。

  • 标签: 运动 感知 动物灵魂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情感问题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可谓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发展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可以把它核心观点看作一种"知识论"观点:什么样知识有效?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对这个问题回答建立在一种"意义理论"基础之上:一种有效知识就是那些有意义命题组成知识体系。那么,有意义命题标准是什么呢?他们回答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意义证实原则。本文认为,从石里克对证实原则阐述出发来分析,一个非常流行对"证实原则"反驳并没有人们原来想象那么有力,因为该反驳在论证形式上问题

  • 标签: 石里克 意义 证实原则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一具有颠覆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一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确属"一项未完成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分析阐述,其中关键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分析来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合法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翻译问题出发,分析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之间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原因,最后阐明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命题如何具有意义逻辑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充满争议问题。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中“知识”尽管也包含道德知识,但主要指的是理智知识,不仅如此,他这一思想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升成了一般哲学层面上观点,并且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特征。在区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基础上,康德区分了具有自然必然自然世界具有自由必然道德世界,以及区分了研究自然世界自然形而上学研究道德世界道德形而上学,据此,他在一般哲学意义上把真与善区分开来,把求真(它以知识为目标)与求善(它以美德为目标)区分开来(它内在地包含了在伦理学意义上把知识与美德区分开来),实现了在美德与知识问题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超越。康德超越其实是休谟区分事实命题与价值命题之思想进一步发展,它是对美德与知识关系正确处理,但是,如果不像康德那样把伦理学仅仅看成形式主义唯动机论伦理学的话,那么,像康德那样把理智知识完全排除在道德特别是道德判断之外做法也会对伦理学造成某种伤害。

  • 标签: 美德 知识 等同 不等同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