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在《第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康德在人类学基础上展开自己哲学研究,并把是什么作为自己哲学全部追求。他在主体性基础上把立法之人和执法之人结合起来,并因这种结合为自己哲学探讨人是什么规定了个基本方向,即:认识什么、应当做什么、期望什么。在对上述个问题追寻中,康德得出了个结论,即:永远处于走向真理途中、永远处于走向自由途中、(作为配享幸福的人)永远处于走向幸福途中。尽管他没有直接解说是什么,但是,他对前述个问题所得出结论表明:在他那里,是处于永远走向无限有限。康德对这种理解使哲学成了西方近代哲学走向现代西方哲学"桥梁";并且,从哲学影响社会方面看,他哲学也是从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桥梁"。

  • 标签: 理性 有限性 无限性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一。布洛赫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它成就了他生,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年8月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次重要访谈,是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年代求学时期、30年代自由作家时期、40年代美国流亡时期、50年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年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符号形式哲学,以关系逻辑取代物逻辑,以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具有颠覆性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确属"项未完成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问题分析来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尔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认识和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存在并把它作为最为原始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情况下先后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学退守命运。海德格尔则相反,他在发生顺序上认为在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世界是最为原始世界,则在世界发生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不可缺少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学,都不过是发生意义上世界以及视和话语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世界理论不过是种纠错性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是人生活于其中世界,对来说,发生意义上世界才是最原始世界,所以海德格尔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康德关于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个有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样牵涉被动性。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是没有归因能力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是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马里翁认为,胡塞尔还原引向了绝对(被)给予性,但胡塞尔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个还原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也非存在论,而是绝对或无条件,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现象以现象学上权利。

  • 标签: 马里翁 第三个还原 给予性 绝对性
  • 简介:在哈贝马斯庞大思想体系中,关于世界共同体思想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人类日益成为个命运共同体新情况下特别值得整理、发掘和弘扬。他从民族国家形成、取得成就和面临问题深刻揭示了构建世界共同体必然性和紧迫性,并提供了如何构建世界共同体方案。哈贝马斯世界共同体思想是与自古以来思想家和政治家各种"世界大同"思想脉相承,是当代人类和世界各国政府必须认真对待使世界走向永久和平和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最具现实性可供选择理论和方案。

  • 标签: 哈贝马斯 世界共同体 民族国家 后民族国家 后民族民主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海德格尔有两本书专注"存在史叙事":《哲学论稿》是"纯粹存在史叙事";《黑皮书》仅涉及"具体存在史叙事"。《黑皮书》当然也主要是"存在史叙事",但因某部分引申到或联想到"犹太"或"犹太族"可资例证而变成专论具体叙事。今天人们太过追讨海德格尔"反犹太主义",而可能根本忽略了其中真正意义上"预言性质不安"。否则,海德格尔不会保留下来放到最后出版。稍后,我会随着"读记"伸展将何谓"预言性质不安"揭示出来。

  • 标签: 具体存在史叙事 反犹太主义
  • 简介:马克思提示了现实与文本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个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剩余。现实和文本距离,是马克思通过把握到现实与本质相切瞬间才加以克服。在今天文本性和现实性可能在信息这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种新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解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解释学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意义。最后,解神话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意义,体现为解释学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
  • 简介:本文译自1975年由GeraldA.McCool编译出版《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第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是"存在模拟",来自《圣言谛听者》第4章;第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个层次:第层次为存在敞开,存在本性是在我们称之为存在自我显现、存在自我光照原发性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与被认知本源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基本本性。这是般存在学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敞开,即本性是对所有存在者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学首要陈述。

  • 标签: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 简介:从1765年开始,康德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推进和其他事务发展,直到1797年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著作,这些变化体现了康德哲学体系张力。《道德形而上学》与康德所使用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不过后者是在批判哲学角度上考察而纳入其体系。《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理性内容,给予了消极定言命令以积极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另外个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是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是无济于事,必须把第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种比般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是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著作《哲学论稿》可谓难以概述,这是因为它向读者摆出了两个不同却相关问题。第个问题是搞清楚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什么。大多数对其著作研究集中对这个问题梳理出个答案。在本文中我主张应当集中于第二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不是更具有启发性,也至少是同等重要。第二个问题就是海德格尔在试图达成其目的时所采用方法是什么。旦把握到海德格尔在方法或教学问题上极端矛盾,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问题在他著作中以种自身消解方式而相互作用着。海德格尔想要达成变革有赖于种在根本上不可教教义,并且是如此地依赖于对群并不存在学生预设。我在结论中主张这个悖谬源于这样事实:海德格尔并没有他所渴望那样有革命性,而且没有被广为接受,这还包括他那典型现代幻相:人在根本上可以被重新塑造。

  • 标签: 海德格尔 不可教的教义 教学法 |
  • 简介:康德既提出了应当把我们义务认作上帝命令,同时又反对从神意志导出道德神学意义上他律观念,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如何协调致。反对自律建构主义解释;也反对康德拒斥般意义上神圣命令论这种通行主张,将表明康德所反对神学意义上他律是某种克鲁修斯所主张特殊版本神圣命令论。在此基础上,将发展出种自律地服从神道德权威观念。通过比较康德关于神圣权威观念和人类政治权威观念,表明"自律服从"之现实性。

  • 标签: 康德 自律的建构主义解释 克鲁修斯 神圣命令论 自律的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