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理解和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译介活动和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悠久历史和阐释工作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接受进程考察有助于我们为一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德语世界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严格推敲,这一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在《程氏易传》中到处充斥着君、臣这类字眼,可见程颐在解释《周易》过程中特别关注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在众多政治思想中程颐又特别强调有关“君臣共治”思想,他常常将爻与爻之间相应关系解释为政治世界中君臣关系。余英时先生在《朱熹历史世界》一书中曾指出“君臣共治天下”是北宋新兴政治文化重要特质,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程氏易传》正是这种文化特质反映。因此,对于《程氏易传》中“君臣共治”思想阐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程颐对于《周易》解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颐政治思想

  • 标签: 君臣 共治 二五之应
  • 简介:帛书《易传》具有独特问题意识,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思想痕迹。在帛书《易传》看来,文王德行和智慧是《周易》政治思想历史来源,而“尊天敬众”则是《周易》政治思想终极理据。帛书《易传》将推行文德教化作为治道核心,而以“君子在上”为治道得以实现关键,因此非常重视举贤任能问题。就君道而言,帛书《易传》以谦卑自持为君王重要品德,认为君臣之间实现“欢欣交通”和谐关系是实现圣王之道保障。从中可以发现,帛书《易传》以儒家德治思想为主旨,而又杂有黄老学观念。

  • 标签: 帛书《易传》 治道尊天敬众 文德之教 谦德
  • 简介: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得到了拓展、话语交流互动范式得到了创新,同时也出现了话语结构失衡、话语疏离生活世界、主导话语权受到解构威胁等转移现象,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重塑,已成为一项紧迫时代要求.

  • 标签: 话语重塑 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过(恶)”思想是刘宗周《人谱》核心话题之一。《人谱》将人“过(恶)”划分为“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和“恶”诸形态,并深刻阐发它们产生缘由及思想实质。从现象言,《人谱》关注人生存世界中具体“过(恶)”形成与危害;而其实质,则是探索意义世界中“本心”客观和常在,是对人性本质理性把握。

  • 标签: 《人谱》 “过” 迁善改过“本心”
  • 简介:“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道”、“教”一以贯之,这是从本体立论,随后即以“道”之不可须臾离而引出“慎独”之说,以慎独为“修道”工夫。因而首章经络分明:本体(道)、工夫(慎独)并举。

  • 标签: “慎独”思想 精神关怀 历史观 孔子 延拓 儒家
  • 简介: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深入对当代大学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国际主义意识、生态平衡意识、个人意识增强;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凸显;对社会公平诉求、保护环境意识加剧.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传承意识出现弱化.在经济多元、政治多级、文化多样全球化背景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创新和民族.

  • 标签: 全球化 大学生 观念影响 对策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施特劳斯对封闭社会与普遍社会理解,阐明了他对现代危机诊断:现代思想抛弃理性与自然正确,故不再认识到自由民主在现当代合理性、正当与普遍;从而,当国家强大有力成为衡量最高甚至唯一标准,当民族神话或习传性道德粉饰下专制暂时“辉煌”,人们很容易在看似危急之时抛弃自由而拥抱专制。本文表明施特劳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不是要照搬美德政制,而是欲借助古典政治哲学来恢复对政治事物常识性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我们今天所面临问题,并将古典之原则间接曲折地运用于自由民主;其意图是为自由民主提供健康、坚实道德和智识之根基。本文反驳了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倾向对施特劳斯思想曲解和误用:以之为根据来反对自由、平等、人权普世。本文也揭示了施特劳斯所理解文明之内涵以及政治自由在其中重要意义。

  • 标签: 封闭社会 普遍社会 政治自由 文明
  • 简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两大学术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先秦以后包括魏晋玄学在内长期思想积累对理学思潮形成影响。后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玄学与道学联系,“道学主题是讲‘理’,这是接着玄学讲”,“在‘穷理尽性’这一方面,道学和玄学就联系起来了”。“道学批判了玄学,也继承了玄学”,“由玄学一转语,便是道学”。

  • 标签: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 学术理路 文化关怀 《中国哲学史》 朱汉民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统一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是,高倡“道法自然”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一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在西方,人文主义并不与宗教截然对立,而往往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所谓人文主义与宗教相互对立观念本身是一种误解。孔子和儒家学说无疑是一种人文主义,同样,这种人文主义与原始宗教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孔学和儒家的人文主义主要来自于宗法文化背景,即亲情关系和血缘伦理,其原始宗教正是将这种人情、世俗内容上升为宗教态度和情感,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这种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人文与宗教相融合独特的人文主义,可称之为宗法人文主义。

  • 标签: 孔子 宗法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 宗法
  • 简介:江苏实施“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对社科发展提出了由大到强现实要求,确立了建设“五大高地”、实施“五大行动”目标任务。实现由大到强,江苏注重推进决策咨询能力建设、学科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江苏实践经验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必须以提高服务大局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自觉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加快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研究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以优势学科和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特色地域文化为重要使命。

  • 标签: 社科强省 两个率先 创造性实践
  • 简介: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中国哲学史研究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报刊媒体单位代表11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主题非常全面,从先秦哲学到现代哲学,乃至对少数民族哲学、地域哲学皆有探讨。论文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新颖,令人耳目一新。现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综述 现状 多维度 诠释
  • 简介:心态史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下,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与发展繁荣根本性前提是,在12—18世纪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实际存在构建了一种新“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中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合法与行动上可行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摘要:海外汉学界基于特殊视角,对《周易》有很独特理解,以史华慈为例,他认为在占筮实践中,《周易》逐渐由窥测神意工具转变成了万事万物及其变动象征体系,借助于此我们可以在变动情境中采取合理行动。《周易》思维体系背后预设是一种“相关宇宙论”,这种宇宙论表明了人在理解和控制世界上逐步增长自信。《周易》本是为世俗成败提供启示工具,但是儒者在解释和运用《周易》时,由于只对“每种具体情境所需道德姿态感兴趣”,因之将其与儒家结合起来,并且展现了一种不同形态儒学。史华慈之所以对《周易》有这样独特解读,是立足于其特定问题意识和知识背景。对史华慈《周易》解读反思,有助于推动易学研究发展。

  • 标签: 史华慈 汉学 《周易》 占筮 相关性宇宙论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东南亚诸国受到西方殖民影响,有宗教信仰自由环境。华人宗教信仰虽然多元化,却因为根深蒂固传统习俗和生活仪规,在信奉阿伯拉罕宗教时,在信仰方面会出现柢牾,特别是“神”观南辕北辙。我们视祖先为神,把祭祖看作是孝一个重要环节,阿伯拉罕宗教则为了求得神一统,必得污蔑圣贤、前人、祖宗,不准供神像牌位,而只对“一神”负责。今时,随着华人教育提升,追求精神文明欲望越是迫切,但若信奉阿伯拉罕宗教,则要有很大勇气,因为其要无视百善孝为先事实,敢于断绝孝循环,让“家”不再是“神”所归之处,所以许多他教徒,都处在灰色信仰之中。

  • 标签: 华人教育 文化自信 宗教信仰自由 南洋 传统习俗 精神文明
  •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自由只能是消极。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线索,而对伯林文本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合法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
  • 简介:韩愈强调孔墨相用,建立新儒学,认为孔墨相同,直接利用,包括:爱内涵、思想来源、圣人崇拜、贵王贱霸、尚贤、尚同、天神等七大方面;主张孔墨互补,甄别利用;同时注意孔墨不同,谨慎利用。韩愈一生是对孔墨精神践行,是孔墨互用典范。历史上对韩愈孔墨互用进行了评说,认为孔墨互用很有必要,肯定了韩愈积极贡献,其中有蔡元培、冯友兰、陈寅恪、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等。

  • 标签: 韩愈 孔子 墨子 相用
  • 简介:孔子论乐本于情性,强调情感安顿,侧重于个体生命关怀与真实情感。在孔子音乐世界中,音乐情感实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等三重境域,其所谓“成于乐”,既体现为道德情感“实有诸己”,又呈现为一成己、成物生生转化“自由自我”实现历程,即由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向自由情感逐层升进。

  • 标签: 孔子 艺术情感 道德情感 自由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