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新资料探讨齐楚关系的发展阶段尚属首次.召陵之盟、城濮之战、断道之会、越国伐齐是文中所讲齐楚关系的四个节点,而其中最关键是楚在城濮之战失败中认识到齐在晋楚争霸中举足轻重,主动对齐友好;断道之会使齐认识到晋国势力深入河济及河济以南地区是齐的最大威胁,愿意与楚友好.齐楚大国牵涉面广,对齐楚关系发展阶段的探讨有益于先秦史研究向深度展开.

  • 标签: 先秦 清华简《系年》 齐楚关系
  • 简介:《管子》是管子及其后学思想所汇集的作品集,由齐国学者编纂而成.管子、《管子》一些思想观念与《鹖冠子》相同.通过比较《鹖冠子》一些篇章与《管子》思想,发现鹖冠子、《鹖冠子》在君主修养、施政、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与《管子》有不少相同之处.可见,《鹖冠子》与《管子》、齐国思想文化的关系极密切,《鹖冠子》应受《管子》影响.

  • 标签: 鹖冠子 《鹖冠子》 管子 《管子》 齐国思想文化
  • 简介:宋元时期文道关系的演变,与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文”“道”之间原有的平衡,文道关系从唐代的“文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文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文”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文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与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文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理学 宋元时期 文道关系
  • 简介:"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 标签: 画学 易道 一画 太极 变化 感而遂通
  • 简介:孟喜的阴阳运行轨迹思想采用了《易传》及《淮南子》的"阴阳顺行"观点。就纳支而言,京房采用"阳顺阴逆"的原则,承续了董仲舒"阳顺阴逆"的阴阳运行观。京房以土星配乾卦,应是受到了董仲舒"尚土"学术思想的影响。孟京易学中透显的"贵微重始""大一统""三纲"等人道思想,与《春秋繁露》中的公羊大义直接相关

  • 标签: 孟喜 京房 淮南子 春秋繁露 阴阳 五行
  •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大型墓葬中多皆设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多、随葬品丰富的特点,其中以陪葬墓中随葬石佩组饰尤具特色。石佩组饰可依其管珠石牌的组合方式分成A、B、C三型。A、B型不具地域色彩,女性专用;C型为齐国独有形式,男女不拘,兼可使用。A型石佩组饰的使用无身份等级限制,B、C型石佩组饰的使用具身份等级的约束与限制。齐国石佩组饰应源于西周用玉、佩玉习俗,逐渐发展成独具齐国特色的随葬品。

  • 标签: 战国时期 齐国 陪葬墓 石佩组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