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最近,面对着拜金主义的泛滥,谈论良心的人又多起来了。“良心”这个词,对于理论界真是久违了,学者们不大从正面说它,似有意回避,提到的地方也是带有批判性的。不讲良心的结果,泯灭天良的事便多了起来,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多数人日受其害,于是人们又重新呼唤良心的归来。道德的败坏当然有十分复杂多重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理论上对“良心”的全盘抹杀,使许多人错误地以为良心无用、良心不好,也是重要的导因之一。“良心”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有一句话:“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告子上》),朱熹注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孟子更喜欢用“良知良能”来表述人性中之善端。王守仁上承孟子,以“致良知”而著称于世,“良知”由此而大放光彩。学术界虽多讲

  • 标签: 共同人性 孟子 社会风气 拜金主义 学术界 市场经济
  • 简介:象是象数易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爻象、卦象是解易的重要工具之一.卦象不仅是理解卦爻辞的根本,也是春秋筮法占断的主要依据.从春秋时期、简单的卦象,到战国时期稍具形态的卦象,再到汉代繁杂的逸象,卦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在不同时期对易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标签: 周易 卦象 卦象说
  • 简介:卦主说是易学发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解易体例,其通过对经传的解构所蕴含的易学思想也是历代易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卦主发端于.后经西汉京房、魏王弼、清李光地等的阐述及运用,卦主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虽然历代易学家所站的角度不同,认定卦主的标准也不尽一致,但他们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承传关系.通过卦主,他们阐明了一定的易学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 标签: 周易 卦主
  • 简介:“卦变”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 标签: 彖传 《易》 六十四卦 《周易》 阴阳二气 《系辞》
  • 简介:<正>象数思维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思维模式。几千年来,它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各个方面,沉积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点。象数思维包括八卦思维、象数思维、太极思维三种类型。一、八卦思维八卦思维是象数思维模式的基本形态,它见之于中国古典《易经》。它是在占卜、巫术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观思维。八卦思维对于我国民族思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八卦思维是古代巫术宗教思维的高级形态。在古代,世界各国都发展出了一套巫术系

  • 标签: 象数思维 八卦思维 太极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 直观思维 传统思维模式
  • 简介:《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 标签: 《管子》 《淮南子·天文训》 内业 心术 “气” 《淮南子》
  • 简介:  在二程之外,张载独立发展了一种对于穷理的认识.在了解前者的看法之后,他坦率地提出了批评.张载与二程在穷理说上的异趣,反映道学虽然有共同的经典资源和诠释对象,但不同学者的关注之点与处理手法却可以大不相同.这个情况也许再次说明,道学话语的形成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

  • 标签: 穷理 张载 二程 道学 诠释
  • 简介:一、从“述而不作”说起一般人对于古代中国学术的印象,往往是“述而不作”,这显然和强大的经典解释传统有关。注、疏、传、、记、笺等虽各各不同,但它们从事的都是以经典为中心的述的工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源出于《论语》,是夫子自道之辞。述是传述,作是造作,前者是述旧,后者是作新。孔子自称只是述旧而非作新,当然有谦虚的意味,却也不妨看作是一句大实话。他的确只是在述旧,述《诗》《书》,述《礼》《乐》,自己并没有造作出新的文献。

  • 标签: “述而不作” 中国学术 经典解释 《论语》 《书》 《诗》
  • 简介:<正>《史记·周本纪》: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齐国何以称“齐”?两千年来,学者作出种种解释,迄今未能揭开这一上古文化之谜。有周一代的封国,多袭其封国原称以为国号。齐国古称北齐,太公望封于齐,因以为国号。此为不少学者所信奉。但如深究北齐、姜齐何以名齐,齐之初始义究竟作何解释,则迄今不甚了了。司马迁提出“齐所以为齐,以天齐”(《史记·

  • 标签: 齐国 祭祀太阳 炎帝 太阳神 史记 司马迁
  • 简介:<正>《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处方有种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的熨剂叫“坎离砂”(天津市医疗器材厂制有此物),不少人不知为何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此名可以说来源于《周易》。汉代的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书中称乾坤二卦为鼎炉,坎离二卦为药物。故“坎离砂”即谓药物砂。《周易》为大道之源,亦为不少成语、典故、格言、熟语之源,不少词语可以成于此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言的《周易辞典》(吕绍纲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收有“经传词语”一单元,但非从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词着眼,一些人读到有关词语时往往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则列举有一定难度的源于《周易》的成语典故等举例以之,于《周易》研究、于汉语词汇研究或者不无小补。

  • 标签: 孔颖达 周易参同契 六十四卦 后汉书 词语 三国志
  • 简介: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有人认为这是现实主义观点,有人认为这是诗的抒情。本文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所谓兴是断章取义,即由特定思绪触发,将诗中某一两个意象从整首诗中抽取出来并转到修身治国上去。观即观志——一人或一国之志。群是群居相切磋,达到对诗句象征的观念的认识。怨即抒发抱负,针砭时弊。这里面兴是关键,有兴才有观、群、怨,才能起孔子认为诗应起的社会作用: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使天下拨乱为治。而这些与现实主义,诗缘情不相关涉。

  • 标签: 孔子诗论 诗三百 现实主义 诗缘情 用诗 社会作用
  • 简介: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论、融汇理者在.对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的最主要内容.

  • 标签: 《易》 陆九渊 《周易》 易简 心学 哲学家
  • 简介:《周易》成词例(三)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神道设教”学说滥觞于远古时代,殷周之际人们开始对宗教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思考。至春秋时代逐渐酝酿成熟,战国时期方提出了“神道设教”这一命题。从而消解了敬天尊祖的传统宗教与自然哲学的紧张。它具有陶冶百姓,凝聚人心,纯洁风俗,稳定秩序。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 标签: 周易 神道设教 宗法等级制 宗教
  • 简介:<正>最近,一些学者在若于论著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黄老之学发源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楚国,其最早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鹗冠子》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等篇。“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能否产生于秦国和楚国呢?这倒是个饶有兴味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结合历史实际,对这几部书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便会发现,以上那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立住脚根。现在把它揭露出来,目的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把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发展。

  • 标签: 黄老之学 吕氏春秋 吕不韦 秦国 战国后期 道家思想
  • 简介:<正>近十多年来,出于对六、七十年代评法批儒时期那些说法的纠偏,一些学者相继撰文,对荀子既法先王又法后王的学说进行了再探讨。不少文章认为,荀子的法先王与法后王,实际上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通传一贯的,荀子是要用后王之道去推知先王之

  • 标签: 荀子 法先王 先王之道 儒者 七十年 再探讨
  • 简介:阳明对"存在"的阐述容易引起争论,因为他的论证似乎不太一致.但是,若仔细分析他的"良知",就会化解疑虑.因此,我们从分析他的良知展开我们的讨论.首先看他说明良知的几段文字:

  • 标签: 存在论 王阳明 郑齐斗 良知说 生理说
  • 简介: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

  • 标签: 苏氏易传 卦爻结构观 卦合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