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和前代相比,宋代学者对《管子》"轻重"内容的分析,更为深入细致;对"轻重"的总体评价与年代作者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宋代学者对"轻重"近乎一致的否定评价,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直接影响;他们对"轻重"著作年代与作者的辨伪,与当时的疑古思潮密切相关。

  • 标签: 《管子》“轻重” 宋代 否定评价 理学思想 学术史
  • 简介:<正>1981年10月,在杭州全围末明理学讨论会上,我认识了老学长、宋史专家姚瀛艇教授,交谈之中,得知河南郑州、开封、新乡的几位学者正在合作研究宋代哲学史。以后在几次学术会议上,特别是1938年4月在全国洛学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上,我又陆续认识了这个科研集体中的几乎全体同志。他们十余年来精诚合作,继出版《北宋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之后,又完成

  • 标签: 传统文化 北宋 思想史 发展史 道学 佛教
  • 简介:宋代君臣讲、臣民进呈之风盛行,持续时间很长,因此得到封赏的人比比皆是.宋代君臣注重理,并借此评论、讽谏时政,具有学以致用的意义.这种情况对宋代易学的繁荣与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讲《易》 君臣 易学
  • 简介: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船山易学是对《易》本身的解释及发挥,以《易》为蓝本,渊源于《易》,是其易学应有之意。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其易学史的渊源,也就是说,船山治《易》除了借助原书外,还参考吸取了易学史上诸家有价值的成果,而这些成果成为他易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 标签: 解《易》 王船山 易学史 义理派 程颐 渊源
  • 简介:宋代儒家学者关于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佛教观),具有四大特征:本位性、实用性、隔膜性、否定性;这些特征准确地向我们传达着宋代儒家学者接受佛教、消化佛教、改造佛教、排斥佛教及其程度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推论:宋代新儒学中的佛教与儒学关系,实际上是宋代儒家学者基于复兴儒学、发展儒学的集体意志和共同需要,对佛教与儒学在新儒学中的地位、功能、份额所进行的配置;在此配置中,宋儒的佛教修养水平、佛教态度以及佛教自身的特点分别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配置所展示的佛教与儒学关系便是:形式上的“取长补短”、内容上的“同质相融”、结构上的“儒体佛用”。

  • 标签: 儒士佛教观 基本特征 宋代新儒学 佛教与儒学关系
  • 简介:对于《荀子·成相》的文化渊源,全文试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辨,一是乐器辨名:"拊"是以糠填充的鼓类乐器,因齐人称糠为相,故又名"相"。"相"与"舂牍"是两类不同的器乐,在礼乐仪式中也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二是祝官文化:《成相》并非单纯的瞽矇文化产物,其中经典的三言句式,出自周代祝官,功能重在训诫和宣教,后该句式为《成相》沿用。由于礼乐仪式中文体形成的复杂性被忽视,从而导致《成相》中的祝官文化隐而不彰;三是地域文化:《成相》的源头是祝官制度,实为周文化的产物,在后来流变的过程中,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和齐国方言的影响,实与楚文化无关。

  • 标签: 成相 三言句式 祝官 文化归属
  • 简介:行政规定的制度建设是法治政府构建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现行立法规定及对法律渊源的含义和形式理解不一,导致对行政规定是否属于法律渊源界定不清。法及法律渊源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发展变化的特性,法不应只局限于由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国家法。现代行政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立法方式随之发生变化,行政规定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法律规则、补充完善法律体系。行政规定的可诉性,应当得到进一步明确。实证研究表明,行政规定主要有创制性、执行性、指导与规划性、内部管理性等性质分类,具有行政法渊源的属性。

  • 标签: 行政规定 法律渊源 属性
  • 简介:惠栋在乾隆年间首次打出汉学旗号,是原始要终地认识汉宋问题从无到有发生、演化的关键。晚近学人多以汉宋之孚的眼光来认识惠栋学术,与其原意颇有距离。惠栋构筑汉学,主要落实于《易》学,实渊源于宋儒而自成一说。他在钩沉两汉专门之学后,阐发《易》理,以此统贯诸经,借汉儒古义发明微言大义,以与学术高峰程、朱之学竞争,实是暗用宋儒道统之说而又修正道统论。惠栋汉学成为一时显学,引起学人主动辨析汉学名义,区分治经的求古与求是,恰恰显现清代几乎没有多少纯宗汉学的学人。

  • 标签: 汉学 惠栋 《周易述》 求古 求是
  • 简介:紫阳真人张伯端以阐述的宇宙观为本,结合自己的修炼实践,以易学象数学理论为依据,说明内丹之周天火候和成丹过程的阴阳变易之理,从而形成了深具易学渊源、崇尚性命双修的道教内丹理论.

  • 标签: 张伯端 《周易》 阴阳 卦气 内丹
  • 简介: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该文对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标签: 周易 阴阳 美学
  • 简介:作为众经之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在影响下形成的玄学论文艺观,则是基于表现宇宙原理的理论.这种宇宙原理在玄学论中一般都称之为"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由此形成宇宙、作者、作品三者关系;而文章必须通过读者大众的阅读,才会对社会起作用,这就强调了读者中心.后来,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也强调读者中心,正与中国的玄学论文艺观不谋而合.

  • 标签: 周易 玄学论 接受美学 读者
  • 简介:<正>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末期齐国莱地夷维人,是与管仲齐名的贤相,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参政长达五十多年。这个在历史上以节俭力行、爱国忧民、机智善辩著称的杰出政治家,实际上也是一个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美学家。他对美的精辟见解,曾地中国早期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标签: 美学思想 晏子春秋 美学家 审美对象 外在形式 政治家
  • 简介:荀子从本体的高度,将人的审美需求,视为人本性的一种需要,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并把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表达或物化形式,予以了肯定。这样,苟子从实现社会整体的理性整台及对个体感性的节制与改造出发,将审美引向了政治、伦理领域,虽然在当时美自身尚缺乏自足性,但却获得了为当时社会理性所能认同的人文内涵及存在价值,也因此礼文之美、美善相乐、中和之美成为苟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

  • 标签: 礼文之美 美善相乐 中和之美
  • 简介: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子在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子在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宋代并未绝响,郑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子在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 标签: 《论语》 《韶》 宋代
  • 简介:对于《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学术界一般注重《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研究,而对《水地》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从思想背景、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该篇作些具体探讨。一、《水地》篇的思想背景尼达姆认为《水地》篇“既吸收道家代表...

  • 标签: 水本原论 《管子》四篇 内在矛盾 《老子》 天地万物 超越性
  • 简介:宋代是易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易学著作,易学成为经学研究中的显学。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是借易学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经学研究因而呈现出予学的特征。同时,在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的两大方向中,义理之学成为宋代易学的主流。

  • 标签: 显学 子学 义理之学 宋代易学
  • 简介: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的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的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的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的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与“先秦两汉的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的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的责任。

  • 标签: 儒学 玄学 理学
  • 简介:<正>一经由唐代儒释道的思潮冲突与观念激荡,儒家的价值观在士大夫那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巩固。随着道统说的倡叙和排佛运动的展开,士大夫们的自我身份觉识与经世之志大大提升,复苏儒学乃戌时代的精神斩向。然而,由于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们或排佛躁切(如韩愈)、或依恋佛光(如李翱)。佛理的实蕴并没有能够被消解转化为儒学的活力源泉,因而儒家的发展并未呈跃升之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初。

  • 标签: 宋代理学家 伦理 价值观 儒家 道德教育 儒学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