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芮良毖》中的"圣人"特指有威权的诸侯大臣,"彼人"指周厉王,"君子"指普通卿大夫,"君"、"元君"指世族伯长,诸词汇的使用均具早期特点,非战国时之泛称。竹书"和德定刑"的提法与西周早期"明德慎刑"观念一脉相承,且其散韵结合、"诗""书"合体的文体特点反映了部分"诗"类作品的早期传述状态。竹书当作于西周晚期厉王出奔之后,共和行政之前。学界针对楚简"诗"类文献所提出的"战国虚构说"尚可商榷。竹书主旨直斥周厉王已无资格为王,主张征召有威权的诸侯伯长入主朝政,实为"共和行政"张本。竹书反映了西周晚期世族势力勃兴,家臣制度完善,世族之间矛盾丛生的历史情实,同时反映了西周晚期王权观念的重大改变。

  • 标签: 清华简 《芮良夫毖》 《诗经》 西周
  • 简介:为了对内涵主义解悖路径进行反驳,证明信念悖论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自指,美国学者孔斯严格建构出一种不需要自指的悖论,史称“盖曼-孔斯悖论”。他指出,只需要两个断言与四条认知逻辑公理模式,即可在不使用语句谓词的情况下构造此类悖论。盖曼-孔斯悖论的本质涉及了“合理行动”,是一个异质于认知悖论的严格的“合理行动悖论”。这种指认使得逻辑悖论研究与当代行动理论及行动哲学研究的深层关联得以彰显,同时也是对出现在决策论与博弈论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疑难的逻辑抽象,并且为阐明这些难题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 标签: 认知悖论 美国学者 认知逻辑 哲学研究 行动理论 逻辑悖论
  • 简介:历代学者多用"获麟绝笔""获麟乃书"指向"西狩获麟"及《春秋》文本的结束,指出孔子书写《春秋》与"麟"的关系。《春秋穀梁传》未曾出现关于"绝笔""始书"等有关书写的词汇,但范宁以降的《穀梁》家多以"文成麟至"诠释《穀梁》"西狩获麟"义,然而这种诠释并不能从《穀梁》传文体系中获得依据。就传文而言,其要点在于诠释"麟"而不是"获麟",其目的在于论证"麟"之于"中国"的意义,用"不使麟不恒有于中国"诠释"麟"之于"中国"的象征与永恒。传文虽然没有提及孔子及其书写,但从《穀梁》的诠释中,仍可以看出孔子撰写《春秋》之所以在"西狩获麟"搁笔,饱含孔子对中国文化与未来的期许与守望。

  • 标签: 《春秋穀梁传》 西狩获麟 中国 孔子
  • 简介:<正>陈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之一,与他同时代的孟子等都很佩服他,称他为“巨擘”。但由于其对封建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故历代统治阶级对他都很反感,以致正史之中无专门记载,其著述也大多流失。他隐居的地方也成为古代谈论争议较多的问题,至今有许多疑点搞不清楚,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笔者在有关老师帮助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多方搜

  • 标签: 战国时期 孟子 长白山 白云山 春秋时期 封建统治者
  • 简介:以前学界运用以西释中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已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不过,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为了让她在世界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中评西”更值得我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以西释中 世界文明 主体性
  • 简介:<正>征兆,即预先显示的迹象。征兆信仰,即在泛神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认为天地鬼神可给人世变化预示某些兆象的社会观念。它是在社会生产力依旧较为低下、人们虽有认识和把握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欲望但又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时产生的一种社会观念。征兆信仰分为前兆迷信和占卜。

  • 标签: 前兆 占卜 自然崇拜 征兆 信仰 迷信
  • 简介:最近,济南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华松先生的《齐历史与济南文化》一书,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华松先生长期从事齐历史文化与济南历史文化方面研究部分重要学术成果的结集。

  • 标签: 历史文化 出版发行 济南市 齐地 齐鲁书社 学术成果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出现的一大学术景观,就是“中”“西”“马”这三大思想学术传统的对话。时至今日,各方学者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且已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合理分化和开放的表现,又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跨人现代性大门,尚未完成的社会转型也将由于“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相互转化这一新的时代趋势,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并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使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构高度关联起来。为了顺应并实现这一客观要求,我们就要大力开发和调动各种思想学术资源,特别是促进“中”“西”“马”这三大学术传统的交流对话,在理论上推陈出新。这里要辨析和解答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中”“西”“马”的对话何以可能?

  • 标签: 交流对话 “马” “西” “中” 现实要求 未来前景
  • 简介:<正>公元前四世纪初,齐国发生了一场改姓移祚的大事变,统治集团中的田氏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关于这次事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康公)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六国年表》和《齐太公世家》也都以大略相同的文字记载了此事。这个“海上”的具体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历史之谜,留下诸多猜测与传说。

  • 标签: 历史之谜 墓群 田氏 史记 齐国 烟台市
  • 简介:发展大公司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它虽然是一种企业行为,市场行为,但在我国现阶段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促进。本文试就我国如何推行大公司战略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发展大公司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公司在激烈...

  • 标签: 国际大公司 多角化经营 大企业 积极稳妥 企业兼并 东南亚金融危机
  • 简介:在现代国家的宪政分权建构中,立法、行政、司法的横向分权与中央地方的纵向分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宪政的纵向分权既需要在政治的层面上进行。也需要在行政的层面上落实。对于中国而盲,解决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坐实宪政的纵横双向分权,做到三个避免,注意三个关键问题,把握三个行为边界。

  • 标签: 宪政 分权 中央地方关系
  • 简介:域中有四大:道、天、、人。域之空间性所具有之承受与保持的可能性,由于时间性之道在其中的流逝而成为现实,展开为天地世界,召唤着物与人。物与人在天地世界中的逗留,使得天地世界分裂为天下。圣人、民、众人、我、吾便生存于天下。在天下与天地的张力中,圣人“为无为”于天下,使远离本真天地世界的群体存性存在民与众人,开始向“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回归:“吾”则在对天下的静观中展现出纯粹的生命力与生命感。

  • 标签: 域一空间 道一时光 万物
  • 简介:从“齐”得名看古代齐纺织业陈昌远齐国何以得名,近年来史学界讨论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五说:一,齐得名于临淄附近的天齐渊。(赵超:《"齐"这个地名产生于何时》,《地名知识》,1983年第3期)二,根据《说文》释"齐"。认为"齐"之得名与种植小麦有关(朱活:...

  • 标签: 纺织业 《尚书·禹贡》 丝织品 《史记·货殖列传》 甲骨文 文化遗址
  • 简介:李光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光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古人常以天、、人并列,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可以沟通天地、参赞天地之化育。要对天地人有一系统的认识,必须将三者看做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互为缘分,相互牵连。首先,天地人是自然的一切。天、、人各有所道,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要尊敬和爱护天地,对天地怀有一颗敬畏和信仰之心,安守本分,奉行天理、恪守自然之法则。其次,天地人是人本的一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再次,天地人是心外的一切。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是有因果的,我们要去体悟这种因果,不能盲目的将责任推于外界。最后,天地人是心内的一切。天地人应与我的心结合起来。世界是我心里的世界,人类是我心里的人类,一切都是与我相关的,大家彼此因缘共同而产生了关系。

  • 标签: 天地人 自然 人本
  • 简介:经世思潮在晚清兴起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不能爱屋及乌,忽视其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之洞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发展变化后认为,经世思想具有双重性,既蕴含着走向近代化的可能,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又承纳着卫护封建道统的本然,严守“中学为体”,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 标签: 经世致用 中体西用 近代化儒学
  • 简介:<正>齐瓦当纹饰注重反映客观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的特征。有些瓦当则就是对现实生活、民风民俗的直接记录,因而成为研究古代齐国社会的一份重要形象资料。笔者在对齐瓦当的纹饰母题——“树木纹”考证的基础上(拙文《释树木纹——兼谈齐瓦当纹饰的符号特征》《管

  • 标签: 瓦当 祈子 纹饰 古代 母题 木纹
  • 简介:11月15~16日在香港举行,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办,主题为“心灵与身体”。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郝兆宽、郭晓东、张双利和郁吉吉隽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分别作了“生生不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存论分析”、“哥德尔针对物理主义的一个论证”、“气是否有道德意义?——论朱子对孟子浩然之气的解读”。

  • 标签: 哲学系 两岸三地 论坛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传统 大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