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构成、中西“理性”观比较、启蒙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以及启蒙传统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启蒙”的神秘面纱,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启蒙精神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发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正如启蒙是一项未竞的事业,关于启蒙的研究同样未完待续。

  • 标签: 启蒙思想 《判断力批判》 现代化事业 启蒙精神 视阈 现代价值
  • 简介:在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讨论语境中,“中国式启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联系紧密,以至于被当作同义语使用。这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某个面相,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五四运动与启蒙观念本身的复杂性。

  • 标签: “理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中西 视阈 中国思想史
  • 简介:启蒙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命运问题,是一个重要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应然和实然两个问题:从应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实然的角度来讲,就是启蒙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过程 命运问题 应然 实然
  • 简介:启蒙运动处于现代世纪的开端。启蒙精神及其所开辟的现代性,在其后的几百年间,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当代人继承着启蒙的丰富遗产,也置身于启蒙问题的阴影之中。启蒙背后的议题及其问题架构,因其特有的丰富与复杂,涵盖了一系列至今仍然纷纭不断的价值争端。

  • 标签: 现代价值 传统 德性 幸福 启蒙运动 启蒙精神
  • 简介:从伦理学的实践人文学特性看,道德形态学方法从时空维度凸显“古今中西”的汇通与比照。将“中西互镜”嵌入到“古今对看”的“形态相通”之认知旨趣中,将敞开西方启蒙视野中道德形态学方法的意义。道德形态学方法以伦理学史上的三种道德形态为参照,表现为对“西方道德哲学”与“启蒙文化形式”的三大历史关联样式(传统、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揭示,它要求我们具备“中西互镜”的视野、“古今对看”的眼光和“语境互证”的策略,并设定了与之相应的思想任务。道德形态学方法的“远见”,包含了“形态相通”与“语境互证”两面,具体表现为:以道德形态学方法展现道德哲学的视角;以道德哲学的“形态相通”和“语境互证”展现“理智启蒙”的视角;以道德形态学方法的“中西互镜”和“古今对看”展现“西方理智启蒙”的视角。

  • 标签: 西方启蒙 道德形态学 研究方法
  • 简介:朱熹的易学体系在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而重点则是通过象数的研究以补《程传》之不足。《本义》卷首九图与《启蒙》四篇是朱熹所编出的象数大略,构成他的易学体系的主干。朱熹认为,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的象数,伏羲八卦是先天之学的象数,文王八卦是后天之学的象数,卦变图是孔子之易的象数。这四种象数虽然层次历然,不可混淆,其实皆不外乎阴阳奇偶之动静循环,至于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这就是所谓太极。因而太极阴阳之妙就成为这四种不同象数的共同的本质。太极是理,阴阳是气,所谓太极阴阳之妙,实质上就是一个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

  • 标签: 象数 朱熹 易学 太极 周易本义 动静
  • 简介:<正>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前后相继、此起彼伏的三起思想文化大潮,是该时期思想文化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汉唐时期的高度发展,至宋代,即达到了成熟的顶端。顶端同时也就意味着下落的开始。至明清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封建制度更是进入了“天崩

  • 标签: 程朱理学 朴学 实学思潮 封建制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
  • 简介:11月16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的30余名学者与会。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在会上致辞,叶秀山先生也作了精彩发言。《启蒙与自由》是叶秀山先生讨论康德的一部最新的代表性著作,体现了中国老一辈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建树,集中阐述了叶秀山先生对启蒙等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 标签: 叶秀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康德 自由 清华大学
  • 简介:2014年1月24—25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法国国际哲学学院、巴黎东大学(原第十二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方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赵林、吴根友、郝长墀教授,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吴泓缈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的姜丹丹教授出席会议。

  • 标签: 哲学思想 学术研讨会 “启蒙” 大学哲学 外语学院 中欧
  • 简介:本文通过对朱熹《易学启蒙》的分析.考察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基础的先天易学和后天易学的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研究作为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的共同基础的“理”的意味。朱熹的易学不是在象数和义理哪一个的立场上对两种易学的综合.而是试图确立易学的基础,进而把对理的意味的系统的解释和说明作为最终目标。

  • 标签: 朱熹 先天易 后天易
  • 简介:3月19—20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伦敦国王学院合办。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姚新中教授主持会议,伦敦国王学院副校长霍加特(KeithHoggart)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研讨会邀请了英国上议院议员、前牛津主教、伦敦国王学院荣誉教授哈里斯(LordRichardHarries)先生,伦敦国王学院副校长奥布连(KarenO’Brien)教授,牛津大学布宁(NickBunin)教授,伦敦国王学院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考林克(AlexCallinicos)教授,伦敦国王学院神学系戴维斯(OliverDavis)教授、赛德迈(ClemensSedmak)教授,伦敦国王学院哲学系阿通纳查(MariaRosaAntognazza)教授、阿尔法莱兹(MariaAlvarez)博士、萨基瓦尼(AndreaSangiovanni)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库(LeighJanco)博士、伊布(LeaYpi)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肖巍教授等参加。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哲学系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社会变革 政治影响
  • 简介:他一直坚持编研结合,尝谓:以编辑工作为“公职”,不敢懈怠;以中国哲学研究为“天职”,绝不放弃。在调入哲学研究所后,他更潜心于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先秦儒学、老庄哲学、周易哲学、简帛研究、宋明理学、儒家政治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等方面。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李存 儒家政治哲学 近现代转型 编研结合 编辑工作
  • 简介:他会通文史哲,兼综儒释道,契合理情神,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承传和创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导引下从事的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学术研究,使得他成为一个专业意义上的“学人”;将个别的、具体的、微观的学术研究上升为整体的、抽象的、宏大的哲学史观,使得他成为一个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史家”;把书斋里的学问与火热的时代担当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当代意义上的“建设者”。

  • 标签: 李锦全 优秀文化传统 思想文化研究 学科意义 学术研究 “建设者”
  • 简介:伯元的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的伯元,不是梁启超那样的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的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的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的广泛影响。伯元,名宝嘉,又名宝凯,伯元是他的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正>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李斯都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荀子和韩、虽为师生关系,但他们的思想学说却颇不相同。因为韩、曾经师事过荀子,所以向来不少论者认为韩、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治思想,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有人明确提出,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由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人把秦始皇、李斯所实行的一套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甚至把焚书坑儒的责任也算到荀子的帐上。谭嗣同指责荀子的思想“一传而为李斯,而其为祸亦暴著于世”(《仁学》)。梁启超也说:“曾谓李斯坑儒之祸,发于荀卿亦非过言也(李斯坑儒,

  • 标签: 荀子 李斯 韩非子 比较研究 思想史 思想体系
  • 简介: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发现,自由本身无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而康德所揭示的“自由的因果律”蕴含着与自由相反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固然构成了康德道德律之“绝对命令性”的隐蔽根基,但也蕴含着普遍理性的道德律对个性的取缔和毁灭。因此,谢林后期哲学转向了其早期就向往的理性的神话学。谢林向神话学的倒退不是对启蒙的背叛,而是对启蒙的内在悖论在更深层面上的揭示。

  • 标签: 神话学 谢林 伦理思想 后期哲学 生存哲学 倒退
  • 简介:材的心性论是对阳明良知说的修正,奠定了中晚明重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然而论者大多只关注材的心性之辨,而对其统合心性所作的努力缺少注意。本文在“回归性体”这条线索下,从“心性之辨”和“统合心性”两个方面探讨材的心性论,力求更为全面地对其心性论和意义予以定位。尽管材的心性论离开王学,但与朱子学尚有距离,其学说在融合朱王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的特点,足以成为晚明哲学天地的一个重要资源。

  • 标签: 李材 心性论 性体 定位
  • 简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前主编,山东大学著名学者贻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9月2日20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72岁。

  • 标签: 当代世界 主编 先生 教授 山东大学 逝世
  • 简介:道纯的丹道易学独具特色,"常易"与"变易"确立起体用兼备的易学思想框架,对卦爻象的运用使内丹"药物"与"火候"的真正含义得到了详尽阐释,"三家相见"的内丹修炼论使得魏伯阳以来的"三五与一"思想有了清晰完整的理论形态。

  • 标签: 李道纯 内丹 易学 三家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