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潍坊孙敬明先生的《潍水》即将付梓问世,这部内容非常充实丰富的学术论文集,特别标明是“为纪念陈簋斋诞辰二百周年而辑”。我认为这既反映出他景慕先辈学人的心情,也体现了他继承发扬传统学风的志趣。

  • 标签: 学术论文集 继承发扬
  • 简介:<正>现《程氏经说》中第八卷《中庸解》,未题何人所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目录”载:“明道《中庸解》一卷。”而《伊川大全集》亦载有《中庸解》。但是,《经说》宋刻,原止七卷。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河南经说》凡《系辞》一,《书》一,

  • 标签: 中庸 程颐 系辞 朱熹 孟子 杨时
  • 简介:耿耿丹心 孜孜求索──匡亚明同志《求索》述评王同书,沈道初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的自我评论。我们觉得用之于《求索》(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匡亚明同志也是恰当不过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南京大学名誉校...

  • 标签: 匡亚明 马列主义 述评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文化 人的形象
  • 简介:《孙子兵法》的思维方式代表着我国先秦时期思维发展的正确方向,对构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者们对此多有论述。本文从综合的角度,对《孙子兵法》七个方面的思维特征进行整理与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 标签: 孙子兵法 思维特征
  • 简介:本文把胡适的自由概念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胡适的自由观带有以社会政治的、消极的和外在的自由为主的特征.胡适在有些问题上也涉及了积极的或内在的自由,但总体上他主张消极而外在的和社会政治的自由,伸张、发挥个性自由、思想言论自由,进而他主张容忍异己的思想和反对党.

  • 标签: 胡适 自由观 独立精神自由 思想言论自由 个性自由
  • 简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曾经引起一代又一代现代中国青年的反抗。终于恋爱、婚姻自由实现了。实现以后又怎样呢?“婚姻是恋爱的坟墓”,便是这之后的新的痛苦的格言;年轻的“女权主义”的出现有诸多原因和复杂的内涵,但也包含...

  • 标签: 廖辉英 小说集 知识女性 自由恋爱 社会角色 文学创作
  • 简介:战国中后期王道与霸道代表了当时既有的两种政治理念,而帝道理念的兴起,则是和黄老道家试图超越王霸之辨的考虑有关。他们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兼采王霸之道的相关主张,尝试建构一种新理念以顺应日趋统一的社会形势。关于帝道的合理性,黄老道家主要是从天道自然的层面进行论说,不同于儒家将王道的基础诉诸仁心,也不同于法家霸道基于功利实用的考虑。在治国方略上,王道观念重贤能轻法制,霸道学说崇法制抑贤能,而帝道理念则是主张贤能与法制二者并重、两相结合,希望通过法制立国与贤能治国这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帝道无为的实现。这种兼采王霸之所长的思路在后世政治中有一定的体现,“霸王道杂之”的治理模式与这一理念不乏暗合之处。

  • 标签: 帝道 黄老道家 王霸之辨 合理性 治国方略
  • 简介: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既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商埠之一。由于历史相沿特别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定都,南京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本文以1927-1937年南京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着重探讨这一时期南京工业的特征,指出虽为经济中心,但由于自然与历史沿革,南京的工业发展带有自身的显著特征。而且,从总体上说,南京的工业一直不发达,并且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并影响到后来。

  • 标签: 工业发展 1927-1937年 南京市 手工业 机器生产 工业内部结构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的粗户主率的分解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在家庭规模减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当采用标准化方法控制年龄结构影响后计算标准家庭规模发现,近二十年来中国家庭规模的内在变动相对较小。在众多因素中,生育水平通过对年龄结构的影响,进而对家庭规模产生明显且灵敏的影响:一方面生育率对通过少儿比重的变动对当下家庭规模的变迁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一方面,生育率通过对总户主率的影响对未来二十年后的家庭规模产生长期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新近放开的"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将使得未来中国家庭规模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

  • 标签: 家庭规模 标准化户主率 率的分解 生育政策
  • 简介:<正>一、引言中国人讲时间与空间,一向很少作抽象的运思,而习惯于扣紧现实的人事界说话。早期的资料除《墨经》、《尸子》、《庄子》偶而提到“大宇宙”的观念外(注1),其他书中涉及“时、空”的问题时,往往把人的主客观才质条件一并纳入考虑,并以寻索“如何应时守位”为其目标。故与“时间”相关的观念,有指四时、节气、时辰,更有指时机、时会、时用、时宜等;与“空间”有关的观念,则多偏指“人之所立”的处所、场合、位置,或地位、位阶、位分等,而未尝涉及点、线、面、体的关系讨论。此一思维走向,实与西方数学或物理学对“时、空”观

  • 标签: 周易 发展方向 王弼 时间观念 易传 朱熹
  • 简介:阳明先生语录,生前由薛侃在虔州曾刻《传习录》,收其四十六岁以前讲学语。阳明死后,钱德洪、王畿讣告同门,并约定三年后将各门人弟子所录语录,统一汇寄于钱德洪处,以便编辑刻行。后来,王门弟子依照约定,陆续将各自所录寄钱德洪。钱德洪收到这些语录后,又增入他自己和王畿平时所录。这样,在阳明死后三、四年,其讲学语录已由钱氏大致收罗完毕。

  • 标签: 王龙溪 王畿 王阳明 弟子 言行 讲学
  • 简介:试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特征刘振华,卞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祖国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同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

  • 标签: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 孝文帝 爱国主义精神 忠君思想 民族大融合 康熙帝
  • 简介:关学,是由北宋理学家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创建、于明清发生学派分化并向近代转型的关中地域理学形态。作为地域理学的关学,尤其是张载之学,其影响又是跨越地域的。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所设专章①算起,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张载关学学说和关学史研究领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仍存在着不少有待澄清的疑难问题,其中也包括“关学”概念的意涵问题。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或方法意义。本文提出,“关学”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学术史概念,其结构特征表现为“时间”、“空间”、“学传”三重维度。由这三重维度构成的“关学”概念,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诠释模式。

  • 标签: 结构特征 概念 关学 意义 《中国思想通史》 三重维度
  • 简介: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尚水利中国传统哲学.指先秦至19世纪中期1840年以前的哲学。如果说.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且儒家思想决定儒家价值观的话,那么,我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道德价值中心论"或"道德中心...

  • 标签: 道德价值 哲学价值观 中国传统哲学 《礼记·乐记》 物质价值 中国哲学史
  • 简介:几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导火索是刘清平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的文章《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引发了该杂志同年第10期郭齐勇教授的商榷文章《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杂志上公开反复辩难的文章达30多篇,涉及辩论的学者有30多人。这场争论的一些文章收录在由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一书中。从收录文章的状况看,如果我们将捍卫儒家“亲亲互隐”的一方称为“正方”(以郭为代表),将批判这一原则为“腐败之源”的一方称为“反方”(以刘为代表)的话,那么这部70万字的文集中“反方”只占12%的篇幅,约8万余字,其余60余万字全是“正方”,形成了对“反方”的“围攻”之势,“反方”在文集中的意义似乎只是充当“活靶子”。当然。我并不是说主编者有意造成了这种“围攻”。但这种现象至少客观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学术界捍卫儒家传统的学者们在涉及到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上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热情;相反,批判这一传统的学者则比较相信逻辑的力量,只要这种逻辑没有被驳倒,就无意于反复纠缠于一些没有理论意义的口水仗中,只限于坚持自己的逻辑一贯性。所以笔者在通读这部文集之后,深感双方在所争议的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有利于推进理论本身的对话,而是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障碍。问题主要在于,“正方”的多篇文章中包含太多的自相矛盾和逻辑错误,并且由于情绪化的色彩太浓而发现不了自身的这些错误;而“反方”虽然文字大大少于“正方”,但实际上基本立场并没有被动摇,�

  • 标签: 儒家伦理 郭齐勇 “亲亲相隐” 腐败 争鸣 主编
  • 简介:<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巫宝三先生的一部经济史学论著,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管子》一书是我国古代典籍中阐述经济问题较多的名著。书中提出的经济范畴和概念,在中外历史上堪称创经济学说的先河,它对古代社会经济问题的论述,向为封建王朝从事经世济民的有识之士所取法。源头活水,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 标签: 思想研究 管子 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 经济史学 经济思想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的尚用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的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的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的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