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先生最近出版了《中国哲学略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以下简称《略述》)一书。该书立足于深厚的功底,以新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历程作了颇具创意的梳理和把握,是深度诠释中国哲学精神的成功尝试。在研究视角上,该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特质的明确的理论自觉,这可以看作是对“以西释中”范式主导下扭曲乃至肢解中国哲学精神这一重大偏失的反拨;

  • 标签: 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古典哲学 成功 诠释 广东人民出版社 理论特质
  • 简介:此“疑古”、“信古”之“古”,主要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典学而言的。传统  古典学至宋代而始疑,至近代而大疑,形成“疑古”思潮。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是一次重要的古典学重建活动。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走出疑古时代”,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前后有很大的不同,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中国学的正确发展方向,应该是从“疑古”走向“正古”。“正古”即“修正”传统古典学。它一方面肯定传统古典学基本上可靠,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承认传统古典学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它大致可以归结为“四正”,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 标签: 疑古 释古 正古 古典学重建
  • 简介:<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我们的先民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些精神财富有的被证明是科学的,有的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还有的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仅带有一定的科学性,还包含极大的非科学的迷信色彩。它们世世代代影响着炎黄子孙的心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民族文化心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它们进行客观的历史分析,进行科学的细致的文化溯源。

  • 标签: 龟卜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思想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的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的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的“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的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的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的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的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的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的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的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的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本文从探析中国代管理思想的精华人手,旨在从中寻求启示,以促进我国的管理体制的创新,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体系.

  • 标签: 中国 古代 管理思想 启示
  • 简介:本文从易学史角度考察中国代哲学中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历程.认为《易传》构建了阴阳矛盾学说的基本框架,是阴阳矛盾学说之源。从玄学易到理学易.阴阳矛盾学说得以进一步展开,而王夫之易学,则对中国代阴阳矛盾学说作了全面总结。

  • 标签: 阴阳 矛盾 周易 易学史
  • 简介:试论中国代爱国主义的特征刘振华,卞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去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祖国的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是同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

  • 标签: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 孝文帝 爱国主义精神 忠君思想 民族大融合 康熙帝
  • 简介:"本体论"(ontology)的说法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无,"本体"却是中国固有之词,"本体论"一词从其面世之日起就具有了中西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性质.如今我们要重新检视"本体论"的用法,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这种文化层面的格义与会通之前提是否成立.本文为此对中国代哲学中的"本体"用法做了考辨.

  • 标签: 中国古代哲学 “本体” 考辨 “本体论” 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 标签: 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 生态哲学 内在关系 生态存在论
  • 简介:中国代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则可以看出,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突出自然的合规律性,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儒道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 标签: 周易 儒家 道家 和谐 古典主义美学
  • 简介:中国先民非常重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尽管历代母教的具体内容会随时代发展有变,但"母德在教,教女为切要"的基本观念始终未变。母氏管教既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也与中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有关;先民之所以认为教女远比教子切要,其原因有二:一,有贤女方有贤母,今日之贤女即日后之贤母;二,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比男子少,若要其日后成为人母能够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任务,必须加强女子的教育。

  • 标签: 母德 教女 母教
  • 简介:我国逻辑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代没有逻辑学。其主要论据是,逻辑学是研究“必须地得出”,而所谓中国代逻辑没有研究“必然地得出。”

  • 标签: 中国古代 中国逻辑 古代逻辑 逻辑学
  • 简介:中国代对老年人和鳏寡孤独等无助群体,以及贫困无以自存的居民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社会救助措施,有效地缓和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和研究中国代社会救助措施,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科学有序的救助举措,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活救济 保障措施 中国古代 启示
  • 简介:先秦诸子研究的新成果──《中国代纵横家论》评介王志民战国时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新旧社会思想交替的历史时期,诸子蜂起,著书立说,相互诘辩,酿出了我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之重要者,汉人总结为"九流十家"。而"九流十...

  • 标签: 《战国纵横家书》 先秦诸子 中国古代 新成果 哲学思想 历史地位
  • 简介:中国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的思想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先秦及汉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已经有了把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思想;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则坚持无客观标准论,他们要么直接坚持主观标准论,要么认为根本无是非标准可言;宋、明、清时期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坚持以客观事物或事实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与此不同,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则提出“行”标准说,这种颇具光辉的哲学思想,使中国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的探讨大大前进了一步。

  • 标签: 认识真理性 检验标准 行为效果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实践
  • 简介:“忠”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忠于民众发展成为规范所有社会成员关系的道德规范,并以“忠于职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对“忠”德内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疏理,并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我党建立之后,不仅汲取了“忠”的精华,而且对其进行了有力的发展和理论升华。

  • 标签: “忠”德 忠于职守 公务员
  • 简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色,其法律精神与法律艺术在世界上堪称独树一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力量和社会历史惯性机制,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法律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延续。有鉴于此,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价值进行深入观照和审视,进而进行创造性转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传统法律文化 价值 转换
  • 简介:中国代哲学本体论的特色,可以“通以显体”一语来概括,老庄的道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道是“一”,或超越的本体;但它是在事物个体实存的“通”性中显现出来的超越性,而非形式实体性之“一”。“通以显体”,强调事物自然差异的肯定性意义。因任事物自然性命差异性以实现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或齐一性,则万物“道通为一”。“道通为一”的境界,要在人文义的“有名”上开显,并通过“日损”去蔽的修为功夫或生命实现的历程来达成。道家对道的证显,采取的是一条存有实现论或人学的进路。

  • 标签: 通以显体 物化 齐物日损 存有实现论
  • 简介: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①。

  • 标签: 中国文化 学术分科 史传 《经学历史》 哲学 中国传统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