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戴震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对于宋明新儒学的理论批判,而这一批判的代表性著作就是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以《孟子字义疏证》为个案,深入探索戴震关于“理”‘欲”关系的辩证思考和理论探讨,对于正确认识和合理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对西方哲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借鉴,深度发掘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内蕴,则有助于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戴震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只是历史的,而且也是现实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不可规避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

  • 标签: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理”“欲”关系 “生生即赅条理”
  • 简介:《恒先》者,上海博物馆所藏之古佚书也。全书十三简,五百一十二字。第三简背有“恒先”字样,因以为名。李零认为其为一部首尾完具之道家著作。从内容观之,此言诚是也。由于其已湮灭二千余年,又不见于传世文献,加之思想深邃,故其甫一面世,即颇受学人青睐,遂兴起研究之热。然研究虽多,分歧亦繁。此分歧既包含文字释读与竹简编联,又涉及文意解读与思想阐释。

  • 标签: 《恒先》 疏证 章句 上海博物馆 道家著作 传世文献
  • 简介:<正>孔子说:“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艺能“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这里提出了“一”、“多”两个范畴。一多关系,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逻辑的核心问题。它以“一”为本原、本体。以及整体性、统一性、共性、一般等,以“多”为万有、现象以及部分、多样性、个性、个别等;其相互关系构成哲学体系的逻辑框架。在古代,其特性是贵一贱多,以一统多,社会职能是为天帝至尊、君主专制立论。孔子哲学便是如此。从一多关系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范畴、命题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本来意义,更清晰地分辨其逻辑结构。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一多思想,偶或兼及其后学。

  • 标签: 孔子 核心问题 统一性 思想体系 相互关系 论语
  • 简介:本文乃就《易经》及《易传》中的“行”字,分别探究其用法、涵义,结果发现“行”字在《易经》卦爻辞中的意义,大致是以道路、行走为核心,引申出行为、行动、施行等意义。而到了《易传》的“行”字则不仅进而引申有德行、运行、流行及抽象的道路等义,且出现“天行”、“志行”、“上行”等语词,而触及了天道、阴阳关系、事理顺逆等抽象的思维,等于向形上学再跨出了一步。由此可以证明《易传》对于《易经》的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故唯有将经传比合而观,探究二者内在的关系,才能切实掌握从《易经》到《易传》之发展、演变脉络。

  • 标签: 周易 中行 志行 上行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 标签: 《孟子》 史籍 文本编年 齐燕战争 篇章
  • 简介:<正>《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与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 标签: 孟子 司马迁 稷下先生 钱穆 先秦诸子 客卿制
  • 简介: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 标签: 孟子 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 简介:《说文解字》是找国的文字学经典,也是一部隐秘记载着中国上古历史状况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部分字义的探讨,窥探其中蕴含的先民农业崇拜心理。

  • 标签: 《说文解字》 农业 崇拜
  • 简介: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说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 标签: 孟子 《周易》 四书 五经 理学 心学
  • 简介:孟子的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他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的评价性概念,如“仁”、“人”、“君子”和“不仁”、“非人”(“禽兽”)、“小人”等,实质上是针对道德主体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美德规范(人性的应然之规定)。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行为规范并非源自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或理性的认知,而是源自人类天生的情感,因此,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不是灌输关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的经验知识或理性知识,而是“反求诸己”,培养和发展道德主体内心原本就有的“四端”之情,只要保有它们并加以体验扩充,就能“知性”、“知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的根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 标签: 孟子 道德情感主义 美德伦理学 “四端”
  • 简介:孟子节文》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的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的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道德王国"的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的"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的.

  • 标签: 《孟子节文》 文化省思 集权政治模式 朱元璋 “道德相” “政治王”
  • 简介:清代《孟子》义理学,主要关注人性论、理气论、理欲观、仁政论等四个方面。坚持气本论,反对理本论;从“智”的层面言人性善;提倡施仁善政,富民强国;坚持理欲统一,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呈现出立论基点独特,以作为主、作述相济,主驳程朱、关注现实等特点。但在解释善与批驳程朱理欲观等方面存在不足。

  • 标签: 经学 《孟子》 义理 清代学术
  • 简介:一般认为,《孟子》一书直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将其与诸经并列刻石,才始列为经书。到南宋,朱熹将其列入“四书”后,其地位更加提高。在此以前,《孟子》久夷于诸子。《汉书·艺文志》就将孟子列在“诸子略”中,视之为子书。但因孟子是“命世亚圣之大才”(赵歧《孟子题辞...

  • 标签: 《孟子》 《孟子章句》 《孟子字义疏证》 《孟子正义》 朱熹 程朱理学
  • 简介: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说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 标签: 孟子 推恩 血缘情感
  • 简介:由于战国史料缺乏,《史记》的有关记载多有舛误,《孟子》又不遍岁月,故孟子周游列国年代长期急论不休。《竹书纪年》于晋代出土,为订正战国史提供了依据,异亡佚于宋。本文依据《孟子》记述的人物事件,参照《史记·集解》与《史记·索隐》中引证的《竹书纪年》,并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去伪存真相互印证,认定孟子游染约在染惠王后元十六年(319年)至梁襄王元年(前318年),游齐约在齐宣王二年(前318年)至

  • 标签: 孟子 游历 年代考证 游梁年代 游齐年代
  • 简介:学术界公认,"知言养气章"是中最难理解的一章,古往今来争论不断.近年来,台湾学者黄俊杰、李明晖、林启屏等先生对此都有专文论述.这些讨论有很多很好的意见,但似乎也有一些不足.本文将"知言养气章"的难点归纳为十个问题,逐一分,并谈了作者个人的理解.

  • 标签: 理解 辨疑 先生 学术界 作者 养气
  • 简介: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希望以道德化政治,实现天下有道。他提出士人修养的“浩然之气”,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主张“道高于君”,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则倡导“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在此基础上,孟子推出了四种士人典范。而在孟子这些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乃是对德性的张扬,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他明显偏重于前者,这是孟子关于士人精神的特色所在。在孟子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信仰和勇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是一位信仰道德的“宗教家”,而不是一位代表智性的“学问家”。

  • 标签: 孟子 士人精神 政统 道统 学统 德性
  • 简介:孟子》论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性、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故”字初义从“欠、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之“性故”。刘宝楠以“性”解“故”,杨惊以“本性”释“性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性”及《庄子》“始乎故,长乎性”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性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一求其故”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 标签: 《孟子》 性故则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法,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法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的“劳役—实物—货币地租”的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的评价来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