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周立昇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全书共345页。本书为《周立昇文集》(三卷本)的下卷,是作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易学研究论文的结集整理。全书的内容涉及易学体例研究、易学史研究、易学出土文献研究等方面。在易学体例研究方面,作者对'太极'、'阴阳'、'四象'、'八卦'、'易象'、'易数'、'卦位'等易学概念进行了解释,并对《周易》经传的产生、易学流派的发展等问题进

  • 标签: 周立昇文集 文集谈 易录简介
  • 简介:<正>君平,生当西汉末期,隐居蜀郡成都,依靠卜筮维生,在世九十余年,从未涉足官场。然而其名远闻京都,其声震励巴蜀,倍受世人的爱戴和景仰。他的学生扬雄把他喻为隋珠、和壁、为他“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法言·问明》)的高洁品德感叹;三国名士王商为他立祠,而秦宓则盛赞他“由、夷逸操,山岳不移”,认为“使扬子不

  • 标签: 反朴归真 道家学说 宇宙 自然无为 圣人 书物
  • 简介: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老子》的整理出版,对于《老子》一书文献和思想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贡献和推动。北大藏汉简的抄写年代应在汉武帝后期,下限不晚于宣帝。《老子》的时代略早一些。竹简《老子》分上下两篇,与帛书本同中有异。从帛书甲乙本到西汉竹书《老子》,再到遵的《老子指归》,这是秦汉之际到西汉后期的四部《老子》文本。

  • 标签: 竹简《老子》 《老子指归》 西汉后期 竹书 整理出版 北京大学
  • 简介:一、译自标信、达、雅三义,故通途称其精审,然智者之失,亦所在有之就译名言,其音译者往往异译杂陈而不知抉择。如既译称“颉里斯”矣,旋又称“希腊”;既译称“日斯巴尼亚”矣,旋又称“西班牙”;皆其例也。又沿用佛典旧译者则尤乱。如“乔答摩”与“瞿昙”,“印度”与“天竺”、“身毒”,“涅槊”与“泥洹”,常于同一篇中先后互见,一若不知佛典之最严于区别新旧异译也。

  • 标签: 《天演论》 校勘 译文 印本 略评 “身毒”
  • 简介:<正>周易丁氏传二卷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周易丁氏传》二卷,马国翰所辑,载《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丁氏者丁宽,宽字子襄,梁人。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事蹟具《汉书·儒林传》。宽受《易》于田何,又从周王孙受古义,传同郡砀田王孙。《传》称宽“作《易说》三万言,训古举大谊而已。”《艺文志》易家,“丁氏八篇”,《隋志》不著录,盖佚已久。国翰因陆德明

  • 标签: 周易 玉函山 子夏 汉书·艺文志 京氏易传 辑佚
  • 简介:<正>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人既是群体(类),又是自我(个体)。当人的存在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时,(群体)己(自我)关系便成为一个不能不正视的问题。儒家是最早对己关系作自觉思考的学派之一,从先秦开始,己之辨便已展开于儒学的演进过程之中。儒家注重群体原则,但同样在某种意义上确认个体(自我)的价值,二者错综交融,使儒家的价值体系呈现颇为复杂的形态。本文着重从分析孔孟荀的原始儒学入手,对儒家的己之辨及其理论意蕴作一检视。

  • 标签: 孔子 群己关系 儒家 群体原则 自我完善 价值体系
  • 简介:临淄古墓数量庞大,出土文物众多,是齐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颇为壮观的地下博物馆。本文从临淄古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入手,依据临淄古墓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了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 标签: 临淄古墓群 保护 开发 对策
  • 简介:6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余涌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志伟教授,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慎、李鹏程、周晓亮、杨深、尚杰、王齐等研究员出席会议并发言。丹麦文化中心麦瑟施密特(ErieMesserschmidt)先生,“文集”主要译者之一、丹麦籍华人京不特先生也先后发言。

  • 标签: 克尔凯郭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版座谈会 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书
  • 简介: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己之辩"只是近代的产物.由于试图在"天理"的框架内安放个人或个性,前近代思想家至多只是赋予"己"以有限的独立性.以龚自珍为发端的价值观变革以"天"与"人"的分离为前提,从张扬以往被压抑的个人和个性开始;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关系重组导致了新的群体意识的产生.围绕着社会、政治伦理展开的价值观争论,曾经出现过种种不同的观点.尽管有过个性解放的高潮,但近代思想家大多更倾向于己平衡、甚至己和谐的理想.只是并没有发现有效地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在"己之辩"方面的价值观变革并未终结.

  • 标签: 近代思想 天理 政治伦理 有限 个人 理想
  • 简介:试论孔子及孔门弟子所构成的社会亚文化赵志坚李栋柱群体生活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外在体现,社会群体是人类普遍的存在形态,人类所独有的灿烂文化也具有超个体性,它只有在群体、社会中才能留存。社会群体间之所以彼此各异,千差万别,正是因为它们各自具有...

  • 标签: 孔子 亚文化群 社会亚文化 社会群体 文化特质 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