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的过渡,就身体问题而言,存在着由机械的身体到身心统一的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的演化;就语言而言,存在着由透明的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的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的自足语言的变迁;而就他者而言,存在的是从否定他性到相对他性再到绝对他性的过渡。这些或者渐进或者突变的趋势在扩大“主体”外延和广度的同时,逐步掏空了近代“主体”的内涵和深度,导致了主体形而上学的最终解体。

  • 标签: 主体形而上学 法国 哲学 身体 语言 他者
  • 简介:一百多年来中国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以西律中”,主张中国走西方的路;二是“以中释中”,主张中国走传统的老路;三是姓社姓资、两军对垒,主张走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走综合创新的路。前三种路径都是形而上学的,尽管在某一阶段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中国化发展的主流选择路径,只有综合创新才是符合中国化发展方向的路径选择。对综合创新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工作,“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于进一步阐述综合创新理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 标签: 综合创新 路径选择 “马魂、 中体、西用”
  • 简介:<正>读了宗桂同志所撰书稿《中国化概论》,欣喜之余,禁不住要写几句话,既祝贺它出而问世,也谈谈当前“文化研究热”的一些问题,由于没有深入研究,谈的恐怕只能是即兴式的借题发挥。中断了近40年之后,文化学老专家或早已改行,或已谢世,可说凋零殆尽。可喜的是,有志于文化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们,正以充沛的理论勇气,冲破了以为历史唯物主义包揽

  • 标签: 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研究 文化学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 封建社会
  • 简介:方东美指出:具有道家精神的中国化讲究“和”,道家的和谐精神通过“有”“无”双回运行体现,并对儒家和佛教的和谐文化思想产生积极影响;西方文化重视“分”,这种价值观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说,形成于中世纪的神人“恶性二分法”,发展于近代的知、情分离价值观实践。

  • 标签: 方东美 道家精神
  • 简介:用于描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第三界的观念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产生。当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第一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第二界在冷战中为争夺全球的统治地位而斗争时,第三界常常成为战场或者军事行动的演出场所。这个被认为是欠发展的第三界同时还充当着一场指向全球现代化之命运的战争的炮灰、晴雨表以及掠夺物,这种命运就是:世界的三分之二,"其未来已经押在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身上"。

  • 标签: 第三世界 毛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全球现代化
  • 简介:回顾新世纪以来的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论自觉与范式创新成为其突出特征,随之而来的是学术品位的提升、话语的个性化以及国际对话的加强。文本学研究、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的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热点研讨,使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与性质得到重新审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批判理论得到富有时代感的发掘。从研究动向看,基于原文语境的思想考古将再度启程,同时跨学科视角和国际化视野下对中国问题的进一步聚焦,将推动学界实现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哲学建构。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范式创新 文本学 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考古
  • 简介:启蒙世纪的欧洲,一半是光明,一半是忧郁;前者表现为理性的哲学和科学,后者则是非理性的情感,即历史通称的古典浪漫主义,我们也称它为心情哲学。但是,在国内关于启蒙世纪的研究中,“光明”遮蔽了“忧郁”,后者的价值在性质上是哲学的。随着启蒙世纪的淡去,“忧郁”的价值反而越来越凸现出来,它成为理解当代欧洲大陆哲学的一条重要的但是还没有被人们充分意识到的线索。

  • 标签: 启蒙世纪 欧洲 古典浪漫主义 心情哲学 精神 理性
  • 简介:Made,生存即实践,是除了从圣经首章《创世纪》到《约翰福音》的“语词中心论”之外的另一个主题,即身体化的行动.从male(造物)在《创世纪》中的位置来说,某种程度实际上预示着“语言-时间”向“实践-空间”的变奏.这同时也是对从古希腊转化而来的语词中心主义的内在挑战,但这一点却与圣经《约翰福音》中译本的“太初有道(Wod)”内在契合.这种“身体-实践”的行动主义在西方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时代进程中得到强化,并进而表现为歌德以“太初有为”重译“太初有言”的行动主义的自觉.在19末特别是20以来,“身体/实践”与“语词/言说”的紧张得到了调和,叙述中的双重合奏.呈现出的是人之存在就是在行动的空间展开与言说的时间,

  • 标签: made(造物) 生存 实践 身体 语词
  • 简介: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生态的关切日益加深。本文立足中西方舆论对“中国模式”所作的正反两方面的表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若干主干价值和事实,对论题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漠视浸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历史的、有意识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模式”的竞争性置评终无可能揭示事实的真相。通过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的批判,本文指出中国发展生态其实就是邓小平称谓的“自己的模式”,如果进一步挖掘对其“是者”的认知,中国发展生态未必就不能成为一种确保全面性、常规性的经济健康、社会和谐、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的趋于至善(或人类公认为善)的人类发展取向。

  • 标签: 中国发展生态 社会主义 价值 事实
  • 简介:这是一篇回应性的文章.作者在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由来以后,首先借用万俊人教授一书中的材料阐述了西方宗教伦理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关系;然后指出在中国学界展开宗教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并论述了作者对建构中国宗教伦理学的一些想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对万俊人教授中的三个问题作出了回应:第一,关于"强伦理模式";第二,有关世界宗教信仰现状的问题;第三,关于普伦理以什么为基础的问题.

  • 标签: 全球伦理 普世伦理 宗教伦理学 文化视域
  • 简介: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视角,以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的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以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的主体,在经学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的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以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的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完善。

  • 标签: 中国传统 儒家 经学 经典诠释 中国哲学史
  • 简介: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学者如何提及、论述、介绍、理解德国近代学者赫尔德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美学思想中的所谓移情说。通过梳理中国近代美学学者对赫尔德的认识来看现代中西文化互相激荡的过程中德国哲学特别是美学思想如何进入中国美学话语圈。本文认为王国维在学习日本哲学著作过程首先接触到赫尔德。但蔡元培首先讨论了感情移入理论。后来吕澄、黄忏华等人通过日本学术了解到赫尔德的美学思想。而真正全面介绍移情思想和赫尔德美学思想的学者是留学欧洲的学者如朱光潜、宗白华等学者。而赫尔德的美学思想与其艺术史研究分不开,这一方面则反映在李长之的著述之中。

  • 标签: 赫尔德 浪漫主义美学 移情
  • 简介: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发展一种独特的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太依赖矿物燃料(煤,气和油),因而释放二氧化碳。它需要太多太多的人离开农村的家园,迁居到本就人满为患、遭到污染的大城市。此外,它并未解决土壤退化等问题。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现代农业的发展颇多创造,但在今后的一百年,甚至一千年里,现代农业再也不能以现在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了。一种后现代社会是否可能,这取决于一种后现代农业。中国很适于发展一种在社会方面以及环境方面都很和谐的后现代农业。

  • 标签: 农业 后现代 中国 可持续
  • 简介:<正>今年七月,有机会应邀参加湖南哲学界发起的在张家界举行的《当代中国哲学》学术讨论会,深受启发。时隔数日,还留下深刻的印象,颇多联想。去年十二月,原教育部假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座谈会上,代表畅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取得的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学术讨论会 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建设 哲学概括
  • 简介: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克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致辞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性”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