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以结构主义为支撑后现代激进思潮马克思主义历史叙事提出了诸多批评,从而亦给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解释带出了诸多争论。本文试图在有关历史变迁规律争论语境中,阐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叙事特色:其一方面坚持社会历史变迁动力机制普遍性假设,另一方面聚焦于社会形式特殊变迁,从而揭示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变迁直接动力、基本方向和可能形式。这一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主体与结构之间张力协调,与黑格尔辩证法传统一脉相承,亦是全部欧洲现代性历史叙事制高点。各种后现代话语多为那种张力碎片化回应,并没有证明张力本身已经改变。因此,它们大都表现为一种立场申诉。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叙事
  • 简介:《资本论》商品观内容是经济商品观概念要素却牵涉不少哲学性问题。分析涉及内外空间性财富“表现”问题、“需要”满足问题、作为抽象结果“抽象人类劳动”之被表现问题、随之而来劳动时间之“凝固”及其异化问题,构成本文基本任务。在所有这些分析中,抽象和简化之现实性和理论性特别值得重视。在此基础,《资本论》商品观理论结构将得到哲学评估,相关方法论自觉也将得到学理阐释。

  • 标签: 商品 表现 空间 时间 抽象 隐喻
  • 简介:韩丁好友金宝瑜认为不能忽略全球化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某些负面影响;韩丁终生关注山西张庄及周边耕地现时萎缩,从新层面证实了一些负面影响;韩丁学生美国学者穆达闻全球化影响中国农民两极分化问题,提出应以印度棉农悲惨境地为戒;韩丁妹妹寒春、外甥阳和平通过中国与菲律宾比较,信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深刻历史意义.

  • 标签: 中国农业 全球化 警惕负面影响
  • 简介:柏拉图作品《拉克斯》描述主要是发生在苏格拉底、拉克斯和尼基阿斯之间一场对话,话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勇敢”展开。在苏格拉底引导和反诘中,拉克斯和尼基阿斯观点都遭遇到了困难或自相矛盾。对话结束时,他们勇敢定义没有结果。苏格拉底与他们双方对话揭示出他们各自观点缺陷,暗示了知识必须与构成行动力非认知因素相结合才能达成勇敢美德,而这意味着某种灵魂秩序。作为灵魂秩序勇敢并不完全是可教那些以伪知识兜售勇敢的人,《拉克斯》暴露了他们荒唐之处,同时也喻示了自己关于勇敢教育。

  • 标签: 柏拉图 《拉克斯》 勇敢 知识
  • 简介: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生态关切日益加深。本文立足中西方舆论“中国模式”所作正反两方面的表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若干主干价值和事实,论题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漠视浸润马克思主义现实、历史、有意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国模式”竞争性置评终无可能揭示事实真相。通过西方“主流”学术思想批判,本文指出中国发展生态其实就是邓小平称谓“自己模式”,如果进一步挖掘其“是者”认知,中国发展生态未必就不能成为一种确保全面性、常规性经济健康、社会和谐、政治民主、文化文明趋于至善(或人类公认为善)的人类发展取向。

  • 标签: 中国发展生态 社会主义 价值 事实
  • 简介:学界在阐释马克思社会历史演进观时经常随意使用“形态”和“阶段”。通过追溯和分析马克思在《大纲》等文本中关于社会历史演进问题经典表述之原文、英译文和中译文,可以看到“形态”和“阶段”混用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自己文法疏忽引起翻译问题,更是一个理解问题。澄清混乱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马克思是用“形态”表示人类史前史阶段中诸种社会形态,诸形态有其实质一致,即它们都是人类不自由社会。相反,马克思是用“阶段”表示人类社会发生了质飞跃,进入了真正自由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一尚未被辨明区别的基础,马克思有关思想可以呈现为更明晰有序格局,即人类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形态,以自由为尺度,却只有两大阶段。“形态”与“阶段”之准确区分也为人们理解社会历史演进多样性留下了广阔空间。

  • 标签: 社会历史演进 形态 FORM 阶段 Stufe 翻译
  • 简介:现代政治一个标志就体现在政治权力对公民尊重上。但对于尊重公民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自由主义流派存在分歧。在完善论自由主义理论家看来,必须被尊重是每个人善观念自主选择能力以及基于这种能力选择结果。而以罗尔斯为代表政治性自由主义,将尊重对象界定为公民两种道德能力,以及作为这种能力运用结果而出现合理多元论事实。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政治性自由主义所持有的尊重观念,在保有必须道德内涵同时,又在多元社会里对公民合理善观念保持了最大程度宽容,因此它更适合作为自由社会根本政治原则奠基性规范观念。

  • 标签: 尊重公民 政治自由主义 完善论自由主义 自主性
  • 简介:20世纪英美哲学中自然主义倾向始终占据主导,在意向性问题研究亦是如此。心灵哲学中涌现出了各种意向性自然化方案,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塞尔(J.Searle)生物自然主义理论,他通过意向性特殊定义及相关哲学概念澄清和分析,试图将自然科学权威性和心理学合法性调合起来。这一理论实质是突现论与多层次自然主义立场结合,其中对于各层次之间关系存在不恰当描述,这也正是进一步发展生物自然主义理论突破之处,那就是用依随突现论替代因果突现论完成意向性自然化。

  • 标签: 意向性 自然主义 塞尔
  • 简介:“诗”是德国早期浪漫派核心概念,“共和主义”传达是浪漫主义者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政治理想,二者之间关系在于弗·施莱格尔以“诗”方式表明其政治立场。从“诗”与共和主义逻辑与历史维度可以看到,弗·施莱格尔把“共和主义”解释为一种历史发展秩序,是“诗”形而上学。而浪漫主义形而上学思想实质,是知识论形而上学批判,是以“诗”方式追求人完整性。因此,在“诗”与“共和主义”概念之间,并非只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二者前后连贯性本身就表明了弗·施莱格尔关于进步与反思观念。

  • 标签: 共和主义 形而上学
  • 简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心在柏林,当时聚集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思想家,其中就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从某种意义上说,施莱尔马赫思想最初就是在柏林浪漫派精神土壤中孕育而生。正是在柏林浪漫派深刻影响下,施莱尔马赫完成了早期精神成长和精神蜕变历程。如果说与柏林浪漫派相遇是初次邂逅,那么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以下简称弗·施莱格尔)亲密交往则是施莱尔马赫真正加入柏林浪漫派圈子标志。如果说《独白》一书是自己早期曾浸淫其中柏林浪漫派精神深刻回忆与深入反思,那么《论宗教》发表则标志着施莱尔马赫精神世界一次重大蜕变。

  • 标签: 浪漫主义 施莱尔马赫 柏林浪漫派 弗·施莱格尔
  • 简介:目的论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可有效解释人如何突破有限性通达无限性。对于目的论这种泛灵论世界观,马克思一向是极力反对。但有证据表明,马克思仍在《资本论》中不自觉地运用着目的论修辞。当马克思引用黑格尔带有目的论结构论断——“理性狡猾”——来支撑不假于此便无法言说观点时,他也就发出一个讯息:他是在目的论解释框架中说明问题。而当马克思冒着风险把“历史”或“人类”诸如此类范畴隐喻化为超级主体时,他也就在运用着目的论修辞,与此相关是无意示人目的论图景显露。事实,马克思理论自觉和理论实际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具有严格一致性。

  • 标签: 《资本论》 目的论 修辞
  • 简介:毛泽东一身而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因而其理论活动便不可避免会具有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双重性质,同时,对于一种哲学来说,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这双重功能,由于理论与实践关联复杂性,很可能会在二者之间会出现不一致性。因此之故,这两者之间不一致性在兼具理论家和实践家双重身份毛泽东那里,有着特别典型体现。就当时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一方面,这种决定论理论体系由于其具有马克思所说理论彻底性,能够有效用于掌握群众,从而不可弃绝之,另一方面,又由于这种决论理论不仅从逻辑使得改变世界行动成为不可能之事,而且还由于其抽象性、僵硬性而往往导致实践或行动失败,因而又必须予以严厉批判。既然这两方面都为成功政治实践之所所必须,则尽管两个方面难于兼容,但却必须使之并存。这似乎便是毛泽东具有两种哲学之缘由。推而广之,对于任何兼具理论家与实践家的人来说,如果他既要正确地行动,同时又要掌握群众去行动,则其若要成功,必定需要两种哲学,一种用于掌握群众,另一种则用于正确地行动。这样,这种两种哲学视野便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去分析任何政治实践中不同理论倾向及其间张力问题。进而,对于一个行动着理论家或者说对于一个需要理论指导和凝聚人心政治集团来说,分别适应于正确行动和掌握群众两种哲学并存也表明,要想掌握群众,或许用一种理论彻底外来哲学理论便可,但要想成功地行动,或者说发展一种能够成功行动哲学,却必得借助于传统思维方式方有可能奏效。

  • 标签: 理论哲学 实践哲学 理论旨趣 实践旨趣
  • 简介: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争论中,“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物象”和“物”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中与“人格”相对应;虽然“物”本身有不同层次用法,但从根本延续了理论划界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科学界定。

  • 标签: 物象 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首先是物与物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逻辑线索。

  • 标签: 马克思 物化关系 交换关系 资本 雇佣劳动 资本批判
  • 简介:1956年下半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和匈牙利接连发生动乱,其中匈牙利事件国际局势震动尤为强烈。因为苏联匈牙利军事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反苏浪潮。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不仅没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声援苏联,反而发表普拉演说,苏联进行了批评。铁托演说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全面论战。在毛泽东主持下,我国发表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妥善应对了这一论战,并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

  • 标签: 毛泽东 匈牙利事件 苏联 南斯拉夫 意识形态
  • 简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究竟敬不敬神,既是一个事实问题,又是一个哲学问题。《游叙弗伦》恰恰是柏拉图为苏格拉底敬神问题所做一场更具思想史意义哲学辩护。正是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指出城邦诸神信仰危机是苏格拉底不得不面对思想处境。雅典民主政制发展是这一危机产生内在原因,而游叙弗伦案例则展现了这一危机现实图景。苏格拉底通过虔敬问题探讨,指明了解决古代信仰危机可能方向。《游叙弗伦》表明,在思想层面上,苏格拉底作为哲人,诸神信仰问题反思和探究具有正当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在现实层面上,苏格拉底竭力阻止年轻人游叙弗伦做出不虔敬行为,又为苏格拉底两项罪名做了最好现实辩护。

  • 标签: 虔敬 申辩 苏格拉底 游叙弗伦
  • 简介:“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道德经》重要命题,而且是其本根智慧集中呈现。原创性、前提性、融通性是其本质属性,返本归根、和光同尘、道隐无名是其主要内涵。

  • 标签: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本根智慧
  • 简介:回顾新世纪以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论自觉与范式创新成为其突出特征,随之而来是学术品位提升、话语个性化以及国际对话加强。文本学研究、中国“马克思学”、马克思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热点研讨,使马克思哲学意义与性质得到重新审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资本批判理论得到富有时代感发掘。从研究动向看,基于原文语境思想考古将再度启程,同时跨学科视角和国际化视野下中国问题进一步聚焦,将推动学界实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建构。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范式创新 文本学 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考古
  • 简介:大多数理论家都承认,实践规范性具有一个“可违反性”或者说“错误可能性”特征。不过,一些理论家认为,这个特征只是规范性概念一个表面逻辑特征。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因为“错误可能性”特征实际揭示了规范性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律令性特征。进一步地,正是通过理解“错误可能性”论证所蕴含这个实质涵义,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去进一步发现,康德主义构成论是存在内部一致性方面的问题

  • 标签: 错误的可能性 康德主义构成论 新休谟主义构成论 规范实在论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一个充满歧义概念。程序性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性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观困难和回应实质观质疑基础,一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程序观辩护尝试个人自主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