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据说,毛泽东经常与知识分子同志产生分歧。在他的一生中,与许多著名的革命家在思想体系形成和政策制定上有诸多争论。他的反知识分子(anti-intellectual)立场对受过教育的革命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通过考察毛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这种发展最终形成传统的“毛泽东思想”,我认为,毛尽管与许多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有冲突,但却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关切与理想。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知识分子 共产主义 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 革命家
  • 简介:<正>信仰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反映人们对某一特定目标的肯定关系,体现为信念、理想、思想和理论等等。如列宁所说:“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列宁全集》第1卷第393页)从不同角度看,信仰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从主体看,有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在个体信仰和群体信仰之间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个体信仰在社会实践中一旦为某一群体接受之后,就转化为群体信仰;而群体信仰则又给个体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外在环境,二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构成看,有朴素信仰和理论

  • 标签: 共产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实践 社会意识 列宁
  • 简介:功利主义的科学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弗兰西斯.培根。这种科学发展到了现代,似乎已同实证主义的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正如R.K.默顿所说的,17世纪的“那种功利主义的乐观主义,在两世纪以后的实证主义信念中达到

  • 标签: 功利主义 科学观 工具主义 科技主义 社会功能 社会价值
  • 简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的一场革命是:它通过解构,构建了一种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完全不同的、非互惠的友爱和关心的道德原理,并把这一道德原理视为正义的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的互惠和平等的道德原理之上的传统的道德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的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的平等观念之上的现代法律的困境。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德里达的道德,并指出了他的这一带有解构意图的道德所具有的积极的建构性的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的农民和女性.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的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
  • 简介:广义的自由主义自定义在给自己下定义时,自由主义者遇到的困难可能要比社会主义者小一些,但是,其难度也不可低估.在这方面,各种党派及运动自定的名称都派不上什么用场.毫无疑问,葡萄牙独裁者萨拉扎尔的自由党与希特勒的社会主义党一样毫无自由主义思想可言;俄罗斯自由民主党的施里诺夫斯基所推行的政治及执政风格也与其名称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提到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时,必须要解释清楚其真实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 标签: 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 政治活动 世界观 价值体系 社会福利
  • 简介: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的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的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人的一致:个人的不幸不应归咎于命运或神,而应归因于自己的天性和选择。哈姆雷特与荷马史诗和戏剧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错误理解命运的原因。尽管哈姆雷特对命运的看法类似于马基雅维利,但他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则显示了他与马基雅维利的差异。

  • 标签: 哈姆雷特 命运 天意 马基雅维利
  • 简介:近年来,从自我所有原则到契约原则,国外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展开了全方位的论战,这一论战涉及到从哲学到经济学、从政治学到伦理学的诸多方面.自由、平等和正义,尽管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说它们的涵义是如此地不同,却是双方所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这些价值标准能否在自我所有原则和契约原则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正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围绕着双方的争论,从一些基础理论入手,对双方的论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试图为我们回答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 标签: 自我所有原则 契约原则 自由 平等 正义
  • 简介:休谟关于自由有三种表述:自发自由、中立自由和自由。其中,自发自由就是自由,两者都与强制对立,与必然一致,而中立自由则是必然的缺无。他采取相容论立场,认为一个行动既是有原因的,又是自由的,一方面通过批驳中立自由巩固心理决定论,另一方面通过反驳彻底决定论在宗教上的运用以巩固自由学说,最终让心理决定论和自由学说一起为责任奠基。然而,他所肯定的不受强制反而模糊了自由的含义,并且,他的调和策略由于避开了相容论的关键问题,因而也值得商榷。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经验论立场。

  • 标签: 休谟 自由 不受强制 心理决定论 相容论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的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的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的"世俗的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的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的世俗友谊的一般友谊。仁爱的友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的友谊似乎阻碍"仁爱的友谊"成为一般的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的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的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的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的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 标签: 友谊 仁爱 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
  • 简介:共产党宣言》在台湾地区的传播和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整体图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引起学界的重视。从传播和研究进程来看,《共产党宣言》在台湾地区经历了日据时期的“解放学说”、戒严时期的“妖魔理论”和解严之后的“一种理论学说”形象的改变。思想是时代的精神镜像,台湾地区对《共产党宣言》认知形象的改变背后实际上折射的是时代变迁。对《共产党宣言》在台湾地区的传播和研究史进行系统化地梳理,既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史的认识,也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理解,还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阶级斗争 革命 台湾马克思主义
  • 简介:邓小平同志是从世界的开放状态和社会主义的开放性质的统一上提出和论述开放问题的,他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见解和“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开放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开放政策是大开放政策。

  • 标签: 社会开放观 开放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 邓小平同志 开放的世界 闭性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与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理性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的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是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的一对矛盾,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再加超越和提升的结果。这一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的两大精神要素逻各斯和努斯的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的"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的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的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非理性。西方哲学的非理性是由理性中的努斯发展出来的,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一,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 标签: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逻各斯 努斯 迷狂 柏拉图
  • 简介:针对晚明理学发展的困境和危机,黄道周主张调停朱陆、会通朱王来弥合理学的内部冲突,以期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整合为统一的思想体系。他认为朱陆两家学旨本同,咸归于孔孟之道,尊德性与道问学虽有差异,但应兼重两者。他提出不同于朱子的圣学传递谱系,认为阳明之学也是承续孔孟圣贤学统的嫡亲之系。对阳明后学的流弊,黄道周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主张以周孔《六经》之学救正当时思想界的空疏、荡越之风,希冀以经典文献为根本,重建理学的学理根基。

  • 标签: 黄道周 朱陆之辩 阳明之学 阳明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