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9 个结果
  • 简介:<正>10月15日,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系教授奥雪夫斯基(OLshewsky)应邀到中大哲学系作题为“美国实用主义”专题学术报告。奥雪夫斯基于1965年在伊门尼(Emony)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从1966年到现在,一直在肯塔基大学哲学系执教,曾任该系代理主任。从1973年开始,他历任该校语言协会

  • 标签: 新实用主义 美国实用主义 古典实用主义 哲学史 肯塔基大学 哲学系
  • 简介:一般史家眼中《春秋》是一部简单历史著作,可公羊家视阈中《春秋》却是蕴涵“微言大义”经学宝典。《公羊传》“义解经”,以为“义”之所在可从作者意图、文本意图和读者意图来窥探。一方面《公羊传》有还原倾向,旨在探求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表现为尊圣宗经原道;另一方面又有生成倾向,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旨在阐述自己政治、历史、道德理想。

  • 标签: 《春秋》 《公羊传》 以义解经 意图自觉
  • 简介:作为运气均等主义理论——当代平等理论争论焦点问题之一——最为著名代表,罗纳德·德沃金将运气分为“原生运气”与“选项运气”,并认为可以通过虚拟保险市场这种思想试验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实际上,德沃金对选项运气与原生运气区分是不合理,同时德沃金通过虚拟保险市场将原生运气转化为选项运气努力亦是不成功。虽然如此,原生运气和选项运气仍是运气均等主义理论重要分析概念。

  • 标签: 资源平等 运气均等主义 原生运气 选项运气 虚拟保险市场
  • 简介:当前,一些党政机关权经商,扰乱了经济秩序,桎梏了企业活力,损害了干群关系。对症下药,应教育党政干部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部门利益关系,并重视保证其正当利益;应落实政企分开原则,加强对党政机关和干部所办经济实体管理;应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健全监督机制。

  • 标签: 反腐保廉 党政机关 部门利益 经济退赔 行政义务 全局利益
  • 简介:春秋末叶,专诸受阖庐之托刺杀吴王僚。这一变故源头,可从季札让位说起。尽管三传对季札让国美德并无异辞,但自唐宋以降,像胡安国等人却总是怪责季札各种不足,因而引发宋元明清许多儒者争议。本文透过季札让国一事为研究主线,阐述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春秋》经传不同理解,从而澄清一些政治伦理问题。

  • 标签: 政治哲学 儒学 《春秋》
  • 简介: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从入世担当角度重视理性研究,与佛教内外学者对佛法、佛学与哲学关系看待有关。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太虚、欧阳竞无三位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看法,指出,代表世俗理性哲学,与佛教理性,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虽都采取说理方式,但仍有不同。更重要是,佛教理性与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实践、体验必然相关。欧阳竞无警示,佛教理性使学佛之人学会自觉批评自身狭隘执著,哲学理性则有可能致哲学家太过自信,而放弃对自己局限性自觉批判,拒绝对他人理解。何为有担当意义真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 标签: 人间佛教 佛法 哲学 真理(真如)
  • 简介:朱子道统论思想蕴涵丰富,既包含对道(中华文明)之发端及其内容根源理解,也包含对其所处时代社会政治难题总体思考以及解决方案。朱子道统论不仅是儒佛竞争产物,更主要是儒家源远流长回向"三代之治"政教理想产物。其作用机制表现在:1.经由性理思想奠基,三代礼乐从封建制中分离出来,礼乐重建主体从贵族阶层转移到平民群体;2.道心人心之辨重构日常生活公共性(神圣性),每一个体内在本性实现,也是礼乐生活之神圣性达致。

  • 标签: 理学 道统论 三代之治
  • 简介:胡塞尔哲学常被冠以“认识论”名号,但是,实际上他也非常重视伦理学。胡塞尔善于将他用于研究理论行为方法扩展到对实践行为研究,其中,意向与充实这对概念就是最好例证,它们最初是用来建构认识论,之后,胡塞尔也将它们引入伦理学研究之中,但是,这种移植是否有效,它是否会陷入两难境地?本文遵循胡塞尔伦理学发展过程,意向和充实这对概念为线索,试图考察此种移植有效性,并对胡塞尔意向性表象模式提出置疑。

  • 标签: 意向 充实 实践理性 伦理学
  • 简介:诺瓦利斯在《费希特研究》中系统地梳理了费希特早期知识学,在接受自由“自我”概念同时,他质疑“本原行动”原初性,强调“感情”和“想象力”在自我概念中重要性。自我(或自身)概念提供了考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哲学理路,提供了浪漫主义对启蒙接受与批判根由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浪漫主义批评启蒙理性中隐含暴力因素,以及工具理性对世界合理化祛魅,对人感情和想象力销蚀。但是浪漫主义并不是反理性,他们与批判和反思启蒙者一样强调启蒙主体间对话性,视自由为使命,试图通过内在自治教育(Bildung)达到真正启蒙。从而论证,有关浪漫主义反理性、反个人主义、是保守主义和极权代言者说法是草率而错误

  • 标签: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 启蒙 反启蒙 自我 《费希特研究》
  • 简介:伍庸伯修身之学,主张修身为本,强调身心合一,同家国天下为一体。在功夫上,主张功夫要在诚意上做,合乎儒家固有理路,并与现代心理学相融通。儒门修身之学可以帮助现代人克服生命中散乱与昏昧,对于现代人解决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修身养性、提升道德意识,起到很好借鉴作用。

  • 标签: 伍庸伯 诚意 修身 现代儒学
  • 简介:《名实论》中,公孙龙"物"和"实"为阐述其思想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之物实"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要求。这一"名实论"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哲学意蕴。

  • 标签: 《名实论》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论述迎接党十六大思想理论准备工作时指出,要"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强调十六大报告要"对党和国家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作出回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无疑,十六大报告完成了这一任务.实际上,十六大报告本身就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典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谱写了新理论篇章,为我们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重要性,同时又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政治问题".

  • 标签: 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 人民民主专政 公有制 按劳分配原则
  • 简介:晚清士人社会中有一股强烈游侠之风。在这一时代风潮中,谭嗣同和章太炎起到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他们通过梳理学术史,将历来处于边缘地带游侠重新纳入主流视野之中,并以之作为重建道德、革新政治重要手段。晚清盛行暗杀风潮作为游侠精神一种激烈表现,与他们提倡及其自身烈士形象有密切关系。而游侠尚义轻生所指向,则是他们重建生死观、重新理解个体与他者关系理论努力。

  • 标签: 谭嗣同 章太炎 游侠 道德重建 生死观
  • 简介:本文从经典诠释视角,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深化。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主体,在经学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研究,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不断发展完善。

  • 标签: 中国传统 儒家 经学 经典诠释 中国哲学史
  • 简介:<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路线政策使不少企业走上了兴旺之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开放改革深化,新问题又摆在企业前面: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竞争对手愈来愈多,竞争愈来愈激烈,如何在新形势下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稳步发展呢?肇庆机床厂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肇庆机床厂是1951年建厂全民所有制企

  • 标签: 开发新产品 企业管理 经济形势 全民所有制 生产现场 竞争对手
  • 简介:学术本身力图追求自己独立价值,但这也许只是一厢情愿,因为政治权威强大足以吞噬任何自以为是的念头。189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末期这80年革命时期法家研究表明,学术在有意无意之间总免不了和外部政治环境之间相关联,要么学术主动力图匡救时弊,要么学术被迫沦为政治斗争喉舌。因而,学术研究注定不会遗世独立,其外部性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 标签: 学术研究 法家研究 政治环境 革命情结
  • 简介:孟学研究是近代西方儒学研究中长盛不衰课题。数十年来,西方哲学界在这一领域所积累资料已非常可观。其中安乐哲观点具有代表性,他研究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背景差异来看待中国哲学问题。在孟学研究中,他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性置于一种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性"是一种有赖于特定条件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成就。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性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论文化价值,对进一步探讨孟学中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安乐哲孟学思想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可以清晰认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性论研究发展走向,也可以梳理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研究学术成果。

  • 标签: 孟子 人性 安乐哲 中西哲学比较
  • 简介: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在王塘南思想中,主要有心证仁、良知而非情识证性体、"外"证"内外中道之体"等具体形态。其中,心证仁体现了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别于程朱超越证内在基本理路;良知情识之别,是江右王门之特色所在;而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是王塘南本人基于江右、融会浙中义理创发。

  • 标签: 王门 以内在证超越 孟子观 王塘南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另一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