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是一种“批判正义”。这种“批判正义”大致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批判蒲鲁东(主义)、杜林等人“永恒正义”理念,确立正义理解的生产方式基础;二,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权理念,确立人权范畴的“过渡正义”性质;三,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私有制度结构的非正义制度安排,确立未来正义社会的根本实现原则——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他们的目的是要摒弃资本主义财产关系下的狭隘的、片面的正义观念,确立一个每个人得以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自身与个性发展的正义社会。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正义”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批判正义 人权 自由 解放
  • 简介:<正>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只有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人才能进行相对自由的创造,因而,人类所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历史活动便是生产社会财富。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只能靠活的劳动和物化劳动的交换来达到。而直接劳动时间和劳动的数量是财富的生产和积累的决定性因素。当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劳动的

  • 标签: 自由时间 劳动时间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财富 生产力水平 物化劳动
  • 简介:人的所有制是被用来从总体上表明一个人类共同体内部各成员之间占有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关系;人的所有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它是区别和划分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比生产资料所有制更为重要和更为基本的社会所有制的存在形式;人权概念是一个先后为在相关人类共同体中分别建立和维持人的公民所有制、劳动力的公民所有制、公民所有制的劳动者人身所有制、人格的公民平等、人的个人所有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的劳动者人身所有制、婚权的个人所有制和使包括所有成年女性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年成员享有人格的人类平等、劳动力的部分社会所有制等社会制度而被提出来的哲学概念、法律概念和政治概念。

  • 标签: 所有制 人的所有制 人权概念
  • 简介:该文概述西方学术主流从“心灵”到“语言”的范式转换;清理以语言为批评范式的思想家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学术立场;凸显语用学对人文学术之重构的巨大影响;指出齐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以及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认知语言学”,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索绪尔之前的本质主义语言观对语言决定论的抵制。

  • 标签: 心灵 语言 范式转换
  • 简介:<正>在改革和开放两股激流的冲击之下,珠江三角洲洗去昔日灰暗的颜色,“金三角”放射出熠熠的耀人之光。1985年,珠江大三角九市二十三县以占全省21%的土地,创造了占全省近60%的工农业产值和占全省70%以上的财政收入。这里一个小镇(北滘镇)生产的电风扇,居然占全国电风扇总产量的1/5,真是奇迹。珠江三角洲物产之丰富,市场之繁荣,

  • 标签: 商品经济 社会现代化 传统人格 生活方式 资本主义 价值取向
  • 简介:交换关系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前提,在马克思不同时期语境中的内涵有着根本区别。哲学人本主义视域的交换关系指认人本质的丧失和物化关系特性。历史唯物主义语境的交换关系表征着具体历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深入到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伴随这一逻辑演进过程,货币是商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也是货币实现其自身的一个表现形式。资本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特性,是由商品发展到货币,再于特殊条件下发展为资本的。资本不仅是物,也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应是生产关系具体历史形式下的~个过程性运动。静态经验层面的交换关系决不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终极内容。交换价值经过一个矛盾发展过程,超越自身学理边界,达到剩余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结果,是真正代表《资本论》及其手稿时期马克思关于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

  • 标签: 马克思 物化关系 交换关系 资本 雇佣劳动 资本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