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叶剑英是中共执政后第一位提出“面向海洋”领导人,他也是中共领导人当中第一位重视海洋的人。1950年9月20日,在广东省首届民政会议闭幕式上叶剑英提出了“巩固城市、依靠农村、面向海洋”方针,其中“面向海洋”这一条是叶剑英主政广东时提出最富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举措,今天对于广东建设海洋大省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叶剑英 主政广东 面向海洋 海洋大省
  • 简介:在现代化征程中,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失落、精神贬值、价值坍塌、道德失范、理想缺失、虚无侵袭等诸多问题。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初步提出一些新探索路径:要不断改善精神世界重建外部环境;要综合把握并系统划分内在精神结构;要重建精神生活历史传承性、主观能动性和整体统一性;要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大众日常精神生活中理性认知和自觉意识。

  • 标签: 中国人 精神世界
  • 简介:随着人类不断面临各种新生态危机,包括能源、环保、气候变化等危机,有关生态治理与制度关系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之一。生态议题治理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自由民主模式,二是统合主义模式。本文通过比较了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中优劣,并以中国个案说明国家在生态治理中绩效,在统合主义模式下,国家对生态治理基本实行“包揽制”和责任制。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中各有优劣,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来有效地面对生态危机挑战。

  • 标签: 生态治理 生态统合主义 模式重构
  • 简介: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大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著名讲演后,张思德便成为“为人民服务典范和化身,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动力和力量。张思德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体现和生动诠释,深入开展学习张思德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载体和自觉行动。

  • 标签: 张思德精神 时代内涵 核心价值观
  • 简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随着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阶段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服务客体(对象)内涵和外延沿着由“民众”——“群众”——“人民”方向发展;服务主体认知沿着由“评价对象”——“关心对象”——“服务对象”——“尊从对象”(全心全意)方向发展;服务实效(价值)沿着由“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务实清廉方向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涵和外延,与时俱进,不断升华。

  • 标签: 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 与时俱进
  • 简介:本文试图探索如何将女性主义哲学概念“关怀伦理”(theethicsofcare)与福柯概念“自我关怀”(eare—for—the—self)综合在一起,为“承认”伦理提供更加坚实理论基础,并期望借此来减弱激进平等主义或者市场化自由主义带来社会破坏和道德危害倾向,从而在市场化背景下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马克思曾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如何推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同发展,仍旧是我们今天最为关心问题。在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本文试图从一个新思考途径出发,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艰难辩证关系,寻求双方各自积极一面,最终推动社会主义进步和发展。

  • 标签: 承认 关怀 辩证法 和谐辨证法
  • 简介:"中国梦"概念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趋势,显示出一定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时代化。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 转变
  • 简介:政治文明作为当代中国重要时代话语之一,表达了中华民族建设昌明政治愿景。这一言说具有中国发展独特意涵,包含了告别政治野蛮决心与信心,最终指向尊重与保障人价值,实现人类幸福共同追求。中国独特发展历程是政治文明话语存在并得以张扬现实基础;人类制恶求善观念体系及其外化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核心内容;民族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共生,是实现中国现代政治文明诉求内在依托与保障,因此,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就必然是这样一个体系:在民族自我发展基础上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有机统一同质化体系

  • 标签: 政治文明 制恶 政治权力 人类福祉
  • 简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通过人民群众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这个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既是正确认识发展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规律。党理论创新是同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人民群众聪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根本源泉,人民群众实践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根本途径,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不断总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既对理论创新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又对理论创新具体实现途径指明了方向。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党理论创新才拥有永不枯竭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根深叶茂和蓬勃发展。

  • 标签: 人民群众 实践创新 理论发展
  • 简介: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与社会主义机会平等相融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看法。

  • 标签: 差异原则 帕累托论证 正当的不平等 批判 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
  • 简介: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央苏区大部沦陷,中共中央、红军总部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经一年多辗转与磨难,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从此中共中央以西北为新革命战略基地,对内及时制止了陕北根据地肃反扩大化,积极整编队伍扩大革命武装,对外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进行东征、西征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同时开展对东北军和西北军统战工作,分化了敌人,稳定了陕北局势。

  • 标签: 长征 革命战略基地 艰难抉择
  • 简介:执政党要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就必须以丰富政治资源作为支撑。从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起,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对政治资源维护和开发,这为后来全国执政积累了丰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摆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前现实课题就是如何得到广大民众认同和支持以巩固革命政权。因此,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党为巩固执政地位,进一步对理论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群众资源、组织资源等政治资源进行了维护和开发。

  • 标签: 毛泽东 政治资源 维护 开发
  • 简介:杨昌济哲学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反复强调哲学重要性;二是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思想;三是呼唤创立一种适合新时代需要哲学学说。以上三个方面,对青年毛泽东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 标签: 杨昌济 哲学思想 青年毛泽东
  • 简介:康德美学思想,与他生活现实,有着很密切联系。康德美学思想,源自于他对艺术、审美、生活现实体验反思。康德美学中的人与审美,在历史变化中构成是同生、共在协调关系。美在直观,痛苦对审美的作用更大,美虽无用却有大用,美的理想是人身体,诸如此类观念均标明,康德美学现实走向,是确实存在。康德先验审美,以现实交流有效性为归依。在康德美学思想最深处,我们能找到通往马克思学说隐秘道路。

  • 标签: 康德美学 现实走向 审美交流 马克思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型,又面临着新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理论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解答模式: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表述,与整个社会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
  • 简介:在本雅明看来,巴黎拱廊街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神话缩影,是一个辩证现代性意象,它不仅真实地反映着资本主义商品世界虚幻性和拜物教本质,而且隐藏着整个社会集体乌托邦理想和人们革命救赎共同诉求。

  • 标签: 本雅明 巴黎拱廊街 现代性批判 商品拜物教 乌托邦理想
  • 简介:本文从研读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思想家阿多诺代表作《否定辩证法》入手,基于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思考反思其对个体生命与死亡辩证论说。笔者认为,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语境中生命辩证法具有双重意蕴,它一方面致力于揭示现代社会物化使得个体生命经验与死亡经验成为虚假同一,另一方面则试图在对生命理论思考与特定历史现状、具体社会制度之间保持一种不可化约辩证张力。与此同时,笔者将结合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生存论存在论思考以及阿多诺对此批驳进一步分析后者独具特色生命辩证法。

  • 标签: 阿多诺 生命 非同一性哲学 海德格尔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本性是直面问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思考史。树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问题意识反映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勇气。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列宁著作在法国传播真正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共推动下,列宁著作在法国出版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起来,发行量也大幅增加,20世纪60—80年代达到巅峰期。随后由于受到前苏联模式危机影响,迅速进入衰落期。列宁著作在法国传播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受到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影响,呈现出不同特点。与此同时,来自法国本土、前苏联、中国、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法文版本汇聚在一起,对列宁思想在法国传播提供了多元角度和丰富资源,也成为侧面反映当时国际政治局势要素之一。

  • 标签: 列宁著作 法文版 法国传播史
  • 简介:在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这是“建立系统完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笔者就生态文明建设谈一下自己浅见。

  • 标签: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 制度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 监管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