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加强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实践对工科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施以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这里仅就学校教育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一些实施建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 标签: 工科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教育实施 教学计划 全面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 简介:当前,廉政建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大学生是将来国家建设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廉洁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其中也包括“廉”的素质。廉洁素质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规范、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是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的人才是人性完善的人,而人性的完善应该是德、智、体、关的全面发展,清正廉洁实质上是做人的底线,是人性完善的基本要求。

  • 标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廉政文化建设 廉洁教育 人才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思想道德素质
  • 简介:近来,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现将情况概述如下:一、生活方式的含义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人们对生活这个概念也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因此,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也就很不一致,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就是

  • 标签: 方式问题 物质消费 情况概述 社会生产活动 物质文明建设 经济改革
  • 简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思想的提出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提升民众主体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时代内涵包括:在生活尊严的存在状态上,强调“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生活尊严的层次上,强调“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在生活尊严的社会关系上,强调“人是目的”与“人是手段”的统一。就现实中的个体而言,人生活的尊严性的最终价值追求是实现个体的生活自觉和精神自觉,这是实现人的生存尊严的最高状态与目标。

  • 标签: 尊严 生活自觉 精神自觉
  • 简介:自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道路。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树立资源节约观念,要向民族资本家学习资源节约的经验,城市建设要在经济实用的前提下追求美观,人民生活要做到提倡节约和刺激消费相结合;重视依靠提高民用煤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更新机器设备等科技进步来促进资源节约;提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邓小平的资源节约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
  • 简介:利益与权力是考察政治生活的两个重要维度。依据政治生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主题,根据利益与权力的不同组合,人类政治生活依次呈现出强权政治、解放政治、生活政治三种范式。强权政治争夺权力是为了保持权力,表现为对权力的赤裸裸的争夺;解放政治掌握权力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基本自由权利,争取基本平等自由的生活机会与条件;而生活政治中,权力更多遮蔽了那种暴虐性质,权力同样也是为了权利,但这种权利更多地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一个稳定的现代宪政体制下,这种权利更多地指向实质性的权利。

  • 标签: 政治范式 强权政治 解放政治 生活政治
  • 简介:媒介文化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是在资本的驱逐下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发展的,媒介文化的普及为人类当代精神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后工业社会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媒介文化依托高科技传播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人类认知的需求;后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与生产水平都大大提高,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媒介文化的娱和性生使其成为人们精神的避难所。

  • 标签: 媒介文化 当代生活 资本 社会认知
  • 简介: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在不断塑造着人类的生活境界。特定类型的人类文化塑造着自身时代人的生活境界,每一社会类型的文化塑造着该民族人的生活境界。因时代文化类型不同,人类生活境界可以区分为自然境界、科学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些境界虽然是一个复杂系统,但在既定的文化类型中,必然有某一种生活境界成为时代的主导,传统文化类型中自然境界和伦理道德境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导境界,现当代工业文化社会中,求实境界和外在审美境界成为时代的主导境界,此主导生活境界也表征着它的文化价值诉求。

  • 标签: 文化 塑造 境界
  • 简介: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认真落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重要讲话精神,由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4月14日至15日在重庆召开。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
  • 简介: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虽然实行有偿取得制度,但并没有实现国家所有者的收益权。表现在国家仅收取了矿产资源相关税费,而对矿产资源本身以零对价方式出让,造成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和政府公共事业支出资金短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只注重国家的矿产资源管理者身份,忽视了矿产资源所有者身份;只注重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忽视了民事收益职能;只注重矿产资源收入二次分配,忽视了矿产资源收入一次分配。因此,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收益权,必须促成矿产资源资源管理向资产管理的转变,改革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在矿产资源出让一级市场实现国家收益权,建立矿产资源流转二级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标签: 矿产资源 国家收益权 民事权利
  • 简介: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城乡发展规律破解二元格局的重要抓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思路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原则是生态立本、改革引领、文化传承、创新驱动和理性发展。其主要路径是“一建二改五振”:“一建”是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构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二改”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构筑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基本保障;“五振”是实施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构筑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支撑、核心灵魂、关键力量、绿色支撑和坚强堡垒。

  • 标签: 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 简介:瞿秋白从资产阶级革命、"欧化"视域、文艺宗派论争等角度审视"五四",遵循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文艺大众化的具象法则、俄苏文化建设经验的资源平移等理论逻辑,诠释了20世纪30年代思路与"五四"思路理论范式的对立性,具有鲜明的列宁主义色彩,代表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水平;它偏激主张废除汉字,轻视"五四"的思想文化革新意义,社会科学范式遮蔽人文科学思路,资源批判服膺于语义转移,表征"五四"激进革命话语的初步确立。

  • 标签: 瞿秋白 五四 文化领导权 列宁主义
  • 简介:美好生活的提出是对人全面发展的观照,美好生活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重新确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强调人民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地位是对党的初心和宗旨的回归与重申。同时,也矫正了以"增长"为发展本质的发展观,将以发展作为"目的"代替了以发展作为"手段",实现了对发展本质的回归,重构了21世纪的发展价值观,实现了发展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而美好生活的提出,也实现了将生活方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重新回归于社会发展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生活方式的重建。

  • 标签: 美好生活 人的全面发展 21世纪发展价值观
  • 简介:"现代性的命运"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视域,但他对现代性问题并非从单一维度去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曾经是启蒙理性的信奉者;对于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异化,表现出了罕见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为克服现实的矛盾和悖谬,又重新设计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生活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马克思,其现代性的多元视域是紧紧围绕"资本的逻辑"而展开的。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多元 融合
  • 简介:我国“文化大革命”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为结束社会动乱和控制各种越轨行为,对整合社会控制资源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通过完善党的领导,优化社会控制的组织资源;通过民主的法制化建设,重建社会控制的法律资源;通过形成利益机制,拓宽社会控制的经济资源;通过引导思想文化,打造社会控制的规范资源。邓小平的探索达到了实现积极的社会控制的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控制 组织资源 法律资源 经济资源 规范资源
  • 简介: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之后,人们的民生诉求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而更多地关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的权利保障与实现,并以此为依据,对执政党的执政动机、执政能力做出独立判断,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整体形象、社会公信力以及建立其上的执政合法性便与民生直接挂起钩来。由于执政资源各要素在执政资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效能不同,执政资源各要素的开发从来就不可能是平行推进、均衡发展的,而是立足时代特点,围绕执政资源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即以民生资源为内核的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与优化来展开,这就是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基本逻辑。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而民众的民生需求又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层面入手,系统加以推进。

  • 标签: 民生 执政资源 开发
  • 简介: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央苏区,战争频繁,生产力低下,经济枯竭,加之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多次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在经济上实行了残酷的封锁政策,给中央苏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新生的革命政权在这种内有困难、外有压力的极端艰难的条件下,

  • 标签: 群众生活 关心 中央苏区 革命政权 生产力 国民党
  • 简介:商品一物的世界是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获得了永恒性的幻象形式,人与物的抽象化、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产生了看不见的“幽灵”,形成了拜物教意识。这种拜物教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无意识活动层面,而且体现在感性经验和形而上学中。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才能真正摆脱拜物教的束缚。

  • 标签: 商品一物 幽灵 抽象化 形式化 形而上学
  • 简介:哈贝马斯的伦理学是商谈伦理学,通过理性的商谈,使得所有参与者获得对伦理道德规范的一致同意,从而建立起有效的规范体系。公共领域的建立和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是商谈伦理得以实行的基本条件。程序正义是哈贝马斯思想的核心。合理生活方式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合理的商谈环境的建立和合乎程序的商谈规则的建立。个人必须将自己的需要和好恶同现存的规范体系协调起来,并在实现自己的利益时,充分考虑到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才能获得合理的生活方式。

  • 标签: 哈贝马斯 伦理 理性 生活方式
  • 简介: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回答了如何由两岸关系发展走向祖国完全统一的时代宏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以“两岸一家亲”为抓手,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制度性规则,提出“心灵契合”的精神层面要求,推动两岸关系在融合过程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以期历经利益融合、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和更大范围的全面融合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翘首以盼的统一之梦。

  • 标签: 习近平 两岸融合发展 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