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列宁《哲学笔记》的辩证法,主要是在黑格尔《逻辑》与马克思《资本论》双重语境互动中所形成的关于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一致”的辩证法。由于不理解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不仅造成了把辩证法当成“实例的总和”和“抽象的方法”的“两极相通”,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变成朴素的辩证法和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成直观反映论的“双重还原”,而且特别是导致了把列宁的辩证法归结为与“实践论的辩证法”相区别的“认识论的辩证法”,从而曲解了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因此,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深化对列宁《哲学笔记》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 标签: 《哲学笔记》 辩证法 认识论 逻辑学
  • 简介:“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梦,但首要的政治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梦”既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生动体现,也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辈们不懈奋斗和求索的光荣传统。朱德早期探寻“中国梦”的历程可以分为发端、求索、追寻、筑聚四个阶段,期间他由一位爱国主义者、旧民主主义者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树立了道路探索的生动例证。朱德身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共圆“中国梦”需要汲取的精神力量。

  • 标签: 朱德 “中国梦” 民族独立 富强 社会主义
  • 简介:人类文明已超越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解读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应是人与自然的双边关系,生产力的结构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元体系,生产力的功能应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变换,生产力的标准应是人与自然的双重尺度。

  • 标签: 生态文明 生产力 人与自然 人类文明
  • 简介:孙兰英教授的《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政治文化嬗变》一书A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结项成果之一,也是在原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又经数年研究积淀、充实修改后出版的。

  • 标签: 文化嬗变 网络化 全球化 政治 语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简介: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对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两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的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对《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分工 人本主义抽象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 简介:在葛兰西的语境中,文化霸权的源头并非是经济基础,它本身有着一种自治的特征。文化霸权作为一种结构的要素,需要培育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进行文化的阵地战。而对于已经包含了经济要素的文化霸权,其首要的目标不是变革经济基础,而是意识形态的重新建构,以此来获得新的统治合法性。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基础不再构成基础,而是受文化霸权影响的一个要素,与政治、道德和法律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

  • 标签: 葛兰西 文化霸权 经济基础
  • 简介: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是从中国语境来看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立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放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世界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对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阐明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澄清它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迫切任务。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要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悲剧只是提供了一个维度,把悲剧仅仅作为艺术范畴进行审美解读是无法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全部的。本文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非艺术的"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

  • 标签: 他者 悲剧观 艺术哲学思想
  • 简介:本文试图于后现代经验中应用阿多诺提出的VerfransungderKünste——艺术边界之交错这一概念来揭示当代艺术的虚假困境,阐明了当代艺术继续具有批评和启迪功能的可能性。后现代艺术可以在不放弃普遍性的同时实现非人类语言与人类和解的乌托邦。在实现上述目的的过程中,拯救素材的原始意义成为当务之急,而将批评基础植根于素材的处理而非其本身的前行上,才能避免艺术品自律性的消失,实现后历史语境下艺术对理性的超克。艺术与技术的纠缠意味着接纳世界的元素并将它们通过美学理性的转化返还给世界。从这个意义来说,边界之交错即为掩盖在倒退与停滞假象之下的艺术之前行。

  • 标签: 后历史语境 素材的前行 艺术边界之交错 辩证法
  • 简介: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文艺暴动"期。该时期,"文艺暴动"的参与者、卷入者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乏感以及紧迫的革命文学形势,触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运动,无产阶级文学论、唯物史观文学论等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都纷纷被翻译到中国,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迅速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核心话语,取代了"五四"以来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界的主导位置。但是,由于国内国际政治、学术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文学界所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献,总体上理论成色相对不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 标签: 革命文学论争 文艺暴动 马克思主义文论 无产阶级文学论 唯物史观文学论
  • 简介:正确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思想,必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分工,并且把它区分为生产的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消灭分工就是消灭生产关系中的异化,从生产的劳动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从劳动过程本身中产生出来的异己性;从生产的所有权关系方面来看,就是消灭生产在其中进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不合理分配。

  • 标签: 分工 生产关系 劳动关系 所有权关系
  • 简介:20世纪文学留下最重要的遗产也许就是先锋派文学和关于先锋派文学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先锋派文学的文化动因事实上与社会主义理念有着十分复杂而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全面而复杂的,既包括大量与社会主义理念相联系的文学表征,同时又大量存在着质疑、挑战、修改和重新探讨文学形式与社会主义目标的可能性的文学表达。在理论上,我们也许可以把当代中国的先锋派文学与社会主义理念的关系表述为中国先锋派文学与乌托邦及其实现的关系。这样理解问题的话,我们看到一个庞大而十分复杂的中国当代文学谱系。无论是为了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而言,还是为了我们能够达到'平静'的生活状态而言有必要重提当代文学艺术的先锋性。

  • 标签: 中国先锋文学 先锋性 社会主义 语境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性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体或人民的价值。

  • 标签: 公共理性 全球正义 政治共同体
  • 简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标签: 中国梦 幸福学 幸福社会主义 幸福中国 幸福人民
  • 简介:本文对马克思的含义、马克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外马克思的生命力以及国外马克思对中国马克思研究的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 标签: 马克思学 国外马克思学 中国马克思学 生命力
  • 简介:西方有一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叫做“马克思”。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性质有两种基本看法:即科学的“马克思”和非科学的“马克思”。把“马克思”一般地看作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因而是非科学的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片面的。尽管一些西方“马克思”家所持的方法或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但也不能认为是完全不科学的。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偏重对马克思的著作、文献及一切思想材料进行实证研究,不能正确地处理实证方法与总体方法的关系。有些西方学者总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分割开来,这是错误的。相对于西方“马克思”,构建中国“马克思”的意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成为科学。

  • 标签: 马克思学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 简介:1949-1965年,在我国进入由乱转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社会思想初具雏形。1975-1982年,在主持全面整顿工作、致力于领导拨乱反正和谋划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社会思想得到全面发展。1983-1993年,在从容应对深化改革及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社会思想日趋完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社会思想,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及无可质疑的现实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应从大社会概念入手,从社会因素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一体同源的角度,深入发掘和研究邓小平社会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学思想 时代特征 实践价值
  • 简介:人的本质问题作为人学探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建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与关键。但是直到马克思才第一次对之作了科学界定,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中可以梳理出他对人的本质的四个经典提法,将之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相关思想进了比较阐发,从而彰显马克思所实现的超越与变革意义,其致思的路径仍是推动目前学界继续努力与深化探讨此一问题的基本方向。

  • 标签: 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 致思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