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多米尼克·洛多教授早年求学于德国,曾担任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际著名黑格研究专家、国际黑格—马克思辩证思想学会主席,在欧美马克思主义者和民众当中有着极高的声望。经比利时友人MariaMcGavigan教授的推荐与约请,笔者同王成军博士一道,有幸于2014年10月24日上午访谈了在巴黎索邦大学进行新书推介的洛多教授;这次访谈历时5个小时,涉及洛多教授的个人经历(包括思想历程)、主要学术贡献等诸多方面。洛多教授于2016年春天访问武汉大学,笔者得以再度与这位意大利学者进行了几次长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思想背景、自由主义批判等观点。本次编译的访谈录主要以巴黎访谈为蓝本,并穿插了武汉访谈的部分内容,围绕着黑格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关联、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在世界反殖民斗争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

  • 标签: 价值访 学者多米尼克·洛苏尔多 意大利学者
  • 简介:德所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德对马克思本体论的创造性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 标签: 古尔德 马克思 社会本体论 批判性重建
  • 简介:今年是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回想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我国百废待兴的巨大困难面前,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策,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笔者试图从当时的中苏美国际战略出发,重温中国出兵援朝的决策,加深其认识,对于21世纪正确处理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些经验与启示。

  • 标签: 中国 美国 苏联 朝鲜战争 国家安全 国际战略
  • 简介:东剧变犹如一场“政治地震”.是20世纪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从1989年东欧国家剧变开始.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基本结束.大体只经历了两年时间。其来势之凶猛、时间之短暂、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邓小平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从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表层现象.看到东剧变的深层根源.从

  • 标签: 苏东剧变 苏联解体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者 坚定 范围
  • 简介:[受访者简介]格哈·胡布曼博士(Dr.GeraldHubmann),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MEG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工作站总负责人,主持MEGA2出版项目的组织、统筹与编辑工作,主编多部MEGA2卷次。乌尔里希·帕格博士(Dr.UlrichPagel).

  • 标签: MEGA^2 《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 陶伯特版 季刊 著作
  • 简介:俄罗斯油画对于中国油画发展初期的影响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尤其是50年代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为代表的前苏联油画训练班在中国的举办,不仅引进了较为系统的绘画教学体系,更奠定了当下中国油画发展的基础。但"梅尔尼科夫短期油画训练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六十多年新中国油画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他们的不同贡献曾经出现过"马高梅低"和"梅升马弱"的不同评价,这既反映新中国油画史始终没有脱离为政治意识形态所导向的事实,也表明艺术史总是力图返回到它自身的规律,并借助政治意识形态的推动,而实现其自身的追求。

  • 标签: 马克西莫夫 梅尔尼科夫 前苏联油画训练班 中国油画教育
  • 简介:通过考察黑格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以及黑格的“精神”概念,本文认为,通过将主体把握为“精神”,黑格超越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以及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从而具有了实践哲学的特征。

  • 标签: 实践哲学 黑格尔 康德 精神
  • 简介:一般认为,全球化主要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和交往,互相影响和融合而使全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 标签: 全球化 苏东剧变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生产力 金融体系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主义的而是非黑格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在维默的思想体系中,政治伦理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作出了重要贡献。维默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并构建所谓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而对启蒙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则是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维默的视闽里,启蒙辩证法作为启蒙理性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的融合,是一种理性的历史辩证法;作为知识论批判与唯物主义批判的交织,它最终变成了阴郁的现代性理论;这样,启蒙辩证法就从工具理性批判到“工具理性的他者”。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启蒙辩证法”,必须弄清楚三个问题:启蒙是什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启蒙的原因何在?如何定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批判”?维默站在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立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启蒙辩证法》,而且为其政治伦理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阈。

  • 标签: 维尔默 政治伦理学 批判理论 “政治伦理转向” 启蒙辩证法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列菲伏是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而且针对20世纪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了城市与空间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现代性通过"空间的生产"对社会的城市化改造和日常生活的殖民,其指认独特,见地深刻,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幸存的秘密大有启发。

  • 标签: 城市现代性 空间的生产 列菲伏尔
  • 简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空间美学研究普遍流露出浓厚的现象学情调,其具体的演绎路径呈现为马克思与海德格的内在结合。"空间转向"是一种取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本体论重构,以"地方"的再建构为中心,空间论者重塑了一种全新的激进文化地理学。

  • 标签: 空间转向 马克思 海德格尔 地方
  • 简介:黑格在哲学中将自由理解为精神的本质,理解为思维内部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因此,在他看来,哲学只要通过一种真理的教化过程就可以使自由实现。与此不同,马克思哲学则还原了自由的现实意义,认为人的自由解放只有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够实现。而这也就要求哲学摆脱其原有的理论样式,成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尽管马克思在哲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超越了黑格,但他们二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哲学与自由的直接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助于哲学的自由关切的实现。

  • 标签: 哲学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该文分析了神学与马克思主义对德国批评家本雅明的影响,本雅明从看似对立矛盾的二者中创造性地将神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合在了一起,以他独特的救赎唯物主义的视域批评分析了文化、艺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消费方式、政治、宗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本雅明 救赎 唯物主义
  • 简介: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尤的《工厂哲学》一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尤《工厂哲学》一书的关注,恩格斯较马克思先行一步,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尤进行了政治性、伦理性批判。但是,马克思后来居上,先后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反复多次对尤进行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为深入的批判,使得这种批判从政治性、伦理性批判升华为理论性批判和方法论批判,从而促进了自身经济哲学思想的发展。

  • 标签: 尤尔 《工厂哲学》 马克思 经济哲学 批判
  • 简介:麦金太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金太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
  • 简介:在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中,道格拉斯·凯纳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凯纳以其丰富的著作、公允的立场、深刻的剖析,对当代美国媒介文化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凯纳提出"媒介文化"、"媒介奇观"等概念,力图以此抓住当代文化现象的新发展,并超越具有精英主义二元对立意味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传统概念。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上,凯纳提出"多视角文化研究"、"诊断式批评等概念",丰富、发展了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本文以道格拉斯·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凯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梳理、阐释、剖析、评价的基础上,力求管窥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之一斑。

  • 标签: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介文化 媒介奇观 媒介批判理论
  • 简介:本文认为,马克思同黑格一样主张工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但作为人的创造活动之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所以仍未达到真正的自由而产生异化。尽管马克思和黑格都对现代工业所造成的异化状况不满,并认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克服异化是要在历史中完成的任务,但马克思认为,大工业能为产生克服异化的新社会做好准备,而黑格则持保守态度。所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比黑格的异化观更为激进。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工作 异化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