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西汉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必仁智的德才观,不仅对汉代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的人才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的德才观是中西合璧的,他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德才观,把道德作为人才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又以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内容灌注其中,明确了又红又专的德才标准。研究两人的德才思想,始终不变的是德才两有、以德为先的德才原则。这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 标签: 董仲舒 毛泽东 德才观 必仁且智 又红又专
  • 简介: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体或人民的价值。

  • 标签: 公共理性 全球正义 政治共同体
  • 简介: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在消解商品、货币、资本关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生成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理论。这一理论,是在对现实经济关系的批判基础上,经过严密的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的逻辑推理而建立的,这使得其该部著作中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推论过程。以此理论来审视其中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 标签: 《资本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形态 反思
  • 简介:改革开放时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不断得宽,党史学的专门史学科不断得以建立,其中,中国共思想史的研究就是一项崭新的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党史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以下简称中共思想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有通史类和断代史类等出版,诸如,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版社1991年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史》(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青岛出版社2015版)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思想史研究 共产党理论 中共党史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20世纪90年代
  • 简介:真正的哲学从不拒绝批判。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澄清事情的真相和边界。所以,哲学确立自己的批判意识就是确立自己的边界意识。我们当下的哲学也有边界意识,这种边界意识主要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划分边界。其实,哲学的边界意识更重要的是确立人生在“世”的边“界”,在真假、善恶、美丑之间进行批判的划界。

  • 标签: 哲学 批判 世界 边界
  • 简介: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但由于我们过去对意识形态作纯认识论化和纯理论化的理解,使得我们对意识形态的实践本性缺乏应有和足够的理解。实践只能是人的实践,是在人的需要、意识、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所以意识形态也只有融入大众、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心理、融入个人意识和人格无意识,才能转化为实践的精神动力。文艺则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这一特征。

  • 标签: 意识形态 认识与实践 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 社会主义文艺
  • 简介:任何经济形态都有自己的边界。古代市场经济的边界是等价交换。近代市场经济的边界是分工协作。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有一个物质需要边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扬弃“等价”界限、“分工”界限,而且要扬弃“需要”界限,更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准备主观条件。

  • 标签: 市场经济 法治经济 等价交换 分工协作 需要 人的发展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根基于和平、立足于大局、着眼于互利,提出了处理中国周边争端问题战略思维的战略构想,其中'主权属我'是根本前提,'和平协商,合理解决'是第一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第二原则。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所面临的领土领海争端,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也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领海争端中,和平协商是重要方式,合作共赢是重要理念,'不惹事,不怕事'是重要原则。伴随中国实力的增长,周边有些国家以'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将中国视为发展威胁,使我国的周边关系中出现了个别国家阻挠'和平协商'、排斥中国'共同开发'、扩大和强化非法占有有争议领土控制权等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仍然要坚持以邓小平处理周边争端的战略构想为指导,坚持'主权属我',强化主权行为;推进和平协商,治理合理解决;尽量以'共同开发'推动'搁置争议'的实现。

  • 标签: 邓小平 周边争端 主权属我 和平协商 合理解决
  • 简介:政治合法是政治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任何一个政治权力体系都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是政治权力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保证。“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成功的稳定的统治,无论其以任何形式出现,都必然是合法的,而‘不合法’的统治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余地。”合法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承认和服从,也就是说合法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正当的认可。一个政权取得合法受众多因素影响,这其中意识形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合法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在意识形态上获得合理性。

  • 标签: 政治合法性 意识形态 政治统治 政治权力 社会成员 政治哲学
  • 简介:当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要有: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建设好、运用好、管理好校园网络;紧紧把握对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的引领;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动力。

  • 标签: 高等学校 意识形态 现实性路径
  • 简介: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恩全集》和《马恩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ideologischer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 标签: 意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本质
  • 简介:意识形态批判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当今社会存在某些状况与社会支配形式依然需要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现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呈现出一些悖论特征,它不再能满足批判社会现实的需要。要恢复意识形态批判需要对意识形态批判本身进行理论上的重构。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需要,作者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的两个悖论特征入手,从内在批判的视角对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理论上的重构,尝试着为意识形态批判打开一个领域,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复兴提出充分理由。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外部批判 内部批判 内在批判
  • 简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正>在中国,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首先面临的必是一个巨大而明确的意识形态语境问题。7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对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时代要求密切关联的理论雏形初现,再到社会和文化巨变时期由思想解放带来巨大的理论反思热情,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压力,一种现实的制度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常常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陈述而出现。因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话语 理论任务 思想解放 美学界 语境问题
  • 简介:各种现代性问题本质上根源于社会不和谐。西方社会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应对现代困境的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现代难题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和西方的应对理论相比,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性
  • 简介:<正>精神动力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取决于精神动力的结构。人的精神因素不一样.产生的精神动力也不一样。人的多种精神因素的结合方式不同.结构不同.产生的精神动力也大不相同。分析精神动力.不仅要进行精神动力的要素分析,了解有哪些具体的精神动力.每种精神动力的成因、性质及特点.而且要进行精神动力的结构分析.从整体上研究、把握及运用精神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精神动力

  • 标签: 精神动力 群体凝聚力 精神创造 约束力 精神合力 形态结构
  • 简介: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可以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角度分别加以理解,但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于文学之中并进而生发复杂的文学、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与效果。针对当前文艺学界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争辩,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文艺学方法论的重要组件,以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为基础,可以构成一种对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阐释的独特路径。

  • 标签: 文学 审美性 意识形态性 拉康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人民内部矛盾成为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等重要思想,都为坚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 简介:申文杰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他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做了多方面阐述。第一,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指导功能。

  • 标签: 意识形态 政治家 毛泽东 功能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