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正>为了推进国际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加强中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交流,繁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于2006年3月20~22日在武汉大学联合举办"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12个国家的著名

  • 标签: 卢森堡 当代意义 国际学术研讨会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思想研究
  • 简介:幻象是齐泽哲学中的一个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齐泽的所有理论工作都离不开对"幻象"的阐释。齐泽对拉康的"欲望图谱"中的幻象公式($◇a)作了解剖式的分析,并根据幻象与实在界的"中介"关系提出了"幻象结构现实、幻象结构欲望和幻象结构社会"的观点。他认为,幻象不是一种梦幻式的匮乏替代物,而是一种通过意象架构人类主体现实存在的基本方式。

  • 标签: 齐泽克 幻象 实在界 欲望
  • 简介:<正>一、引言人们普遍认为,弗里德里·杰姆逊(FredricJameson,1934—)"可能是当今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或者如佩里·安德森在他为杰姆逊的《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论文选》所写的序言中说的那样,杰姆逊是"最引人注目、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首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始终保持着与某些马克思主义传统概念的关联,如历史、阶级斗争、物化、商品拜物教以及晚期/跨国资本主义的总体性等。在他看来,政治和理论气候的巨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将被抛弃,而意味着人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因此,杰姆逊的工作仍然属于黑格尔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他从事着与晚期资本主义相适应的、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

  • 标签: 杰姆逊 弗里德 后现代主义理论 文化批评家 晚期资本主义 黑格尔主义
  • 简介:<正>从一般的定义来看,政治哲学主要研究政治价值和政治实质,或者说它是关于根本性政治问题的理论,关涉的是政治层面的根本问题。而更广义地说,它就是对社会基本发展模式的探讨。政治生活,作为人类基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被简单还原为经济的附属,尤其是在今天这个错综复杂的全球化时代,政治生活在社会生活的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极其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向政治哲学发出了大声的呼唤。正因如此,在近来的西方哲学界,政治哲学傲居显学之

  • 标签: 政治哲学 卢森堡 理论视野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资本主义 全球化时代
  • 简介: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高于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地方在于,她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政策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她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标志,另一方面她又面对现实的残酷斗争,肯定俄国革命的意义及其采取的集中主义组织形式的必要性。在她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其现实的政策和策略之间发生的矛盾恰好证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思维高度,她阐发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对布尔什维克的集中主义的组织形式及其相应的政策进行了善意的、同志式的批评。一方面,她批评布尔什维克取消普选制,没有把无产阶级的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处理好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她又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议会和普选制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严厉措施是迫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的严峻环境。在这里,与其说她是对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批评,不如说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就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危机的角度,即从马克思的否定辩证法的视角,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前景。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社会主义民主与专政 自发性与自觉性 否定辩证法 历史辩证法
  • 简介:当代自由至上主义政治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在其持有的资格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提出了多方面的质疑和挑战: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易是自愿交换;第二,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因为他们承担了生产和销售的风险,因此不能被看作是对劳动工人的剥削;第三,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和生产资料公有的企业并存的情况下,工人可能自愿选择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里工作,因此不能认为工人在生产资料私有的企业中受到了剥削;第四,违反奇配正义持有原则的再分配等于强迫劳动,是一种剥削,并由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主义倾向。本文将详细讨论这四方面的质疑和挑战,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予以回应。

  • 标签: 马克思 诺齐克 剥削
  • 简介: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无意识层面,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确立"实在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构成了齐泽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起点,"穿越幻象——认同症候"是其基本方法。从实在界的"无"来勘破符号界的"有"是这一方法的超越性所在。但是,偏执于实在界的否定,沉迷于哲学化的玄思,又成为齐泽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两大重要缺陷。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批判 实在界 “穿越幻象——认同症候”
  • 简介:奥林匹运动不是一般体育学意义上的运动会,而是当代世界上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方面交往的国际交往盛事。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运动会,世界205个国家和地区全部参会,更是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普遍化的重要表现。现代奥林匹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交往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交往普遍化的重要标志。但这一承载人类和平、友谊与进步精神的文化纽带,在当代却不能不受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背离奥运精神的情形。

  • 标签: 马克思 交往 奥林匹克 文化 发展
  • 简介:学界期待已久的《莎·卢森堡全集》中文版编辑工作已经启动。编辑中文版的《莎·卢森堡全集》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如何利用已有的材料,二是采用何种方式,三是如何做出新意与特色。中文版的卢森堡全集应以德文版为基础,以英文版为参照,以波兰文版为补充,采用年代顺序,兼顾文献内容,全方位展示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卢森堡的风貌。

  • 标签: 卢森堡 全集 编辑
  • 简介:虽然莎·卢森堡的著作在最近十几年的政治及哲学界(不论是从社会民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从女性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被广泛翻译、争论和引用,但是从总体的角度去理解莎·卢森堡的著作在历史及现代的作用无疑仍是十分重要的。即将出版的中文及英文版《莎·卢森堡全集》无疑为我们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 标签: 总体性 自发性 组织性
  • 简介:齐泽认为罗尔斯的正义主体只是虚构和抽象的主体,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也只不过是物品的分配,对于主体理论来说,这些都是不足的。齐泽提出,只有在驱力支配下才能生成真正的主体,而驱力主体的行为才是真正的正义行为。皮平以意识主体批评了齐泽的驱力主体,经过我们的考察,由于以认识论层次上的主体来对抗本体论层次上的主体,所以皮平对于齐泽主体的批评无法成立。

  • 标签: 齐泽克 皮平 拉康 驱力主体 意识主体
  • 简介:<正>2011年10月5—6日,第17届国际莎·卢森堡学术会议在莫斯科举行。这次会议由"莎·卢森堡基金会"和"国际莎·卢森堡学会"共同主办,由"莎·卢森堡基金会俄罗斯办事处"和"俄罗斯国家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共同承办。会议的主题为"理论,背景,现实——暨莎·卢森堡诞辰140周年",下设两个议题:一、

  • 标签: 卢森堡 社会主义革命 俄罗斯 学术研讨会 资本积累 国家资本主义
  • 简介:<正>法兰福学派将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立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通过反思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后果,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对他们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简略的评介。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批判理论 消费主义文化 当代西方社会 消费行为 消费异化
  • 简介:<正>一、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从理论上概括了一种只有资本家和工人(有些地方还包括地主)而排除了其他社会阶级的资本主义经济。卢森堡认为,马克思很清楚其他阶级的存在。他将研究课题限制在纯资本主义结构内,这仅仅是为了理解资本主义而作出的理论假设。但这样一来,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积累时就陷人了困境,卢森堡对此做了逻辑推导。

  • 标签: 卢森堡 资本积累 马克思 非资本主义 剩余价值 资本家阶级
  • 简介:对法兰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是从中国语境来看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立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放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世界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对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阐明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澄清它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兰福学派研究的迫切任务。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正>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莎·卢森堡的理论工作和政治生涯中,她最关心的不外乎革命的理论和经验。莎·卢森堡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者——一位致力于寻求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者。她不仅仅从资本主义当中寻求实现这一解放的途径,而且从阶级社会残余、父权制以及殖民统治等现象中寻求根源。莎·卢森堡对于革命的强烈关注,我们从她早年在波兰的激进运动中可见一斑,那时她成为了一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俄国革命 德国社会民主党 政治生涯 布尔什维克党 工人斗争
  • 简介:法兰福学派结合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同当代西方哲学和文化思潮对话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分别形成人本学路向、实践论路向和交往理性路向三种解释模式。从总体上看,他们侧重于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人道精神和实践精神,并最终陷入到唯心主义的人本史观中。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人本学 实践 交往理性
  • 简介: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莎·卢森堡与列宁围绕着十月革命应不应爆发、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如何认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共识是主流,分歧是细节;无论是那种恶意制造列宁和卢森堡的思想对立,还是借助于卢森堡批判和全盘否定列宁的言行都是站不住脚的。而站在历史的视角对卢森堡和列宁在十月革命问题上的思想对话进行客观的梳理和全面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列宁 十月革命问题 思想比较
  • 简介:法比奥·维吉教授与海·费德纳教授是齐泽研究与批判理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已出版相当数量有影响的论著。目前两人共同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召开期间,笔者在杭州约两位学者进行了访谈。话题由齐泽理论出发,延伸至资本主义批判、拉康理论和马克思学说,两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理论思考和重要学术成果。

  • 标签: 齐泽克 资本主义危机 拉康 马克思 批判理论
  • 简介:当下,圣保罗已经成为欧美激进左翼理论阐释的焦点之一。法国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政治家,人们通过把基督复活识别为真理—事件,通过忠诚于该事件而成为普遍主义政治的主体。作为巴迪欧的“同志”,齐泽对巴迪欧的革命性解读深为赞同,但同时他认为巴迪欧的真理—事件—主体并不是新的真理政治,而是新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当代左翼两大思想家就圣保罗的对话,可以促使我们更开阔地思考当代普遍主义政治的可能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齐泽克 真理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