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精神现象学》中译本下卷阐述了精神在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阶段的发展,前者结束于良心,后者结束于绝对知。良心作为第一阶段的结果呈现为自我意识的无内容的形式,它与宗教的绝对内容的统一具体呈现为绝对知。于此概念成为此在的因素,同时精神在其对象性中达到概念的形态。在意识中整体性经验走在分析性契机的前面,在概念中则相反。然而意识的完整运动才造就了诸契机的认识内容,因此,概念的科学以意识经验的科学为先导,进而与经验内容或者现象相区分。黑格尔哲学体系完善了近代哲学的原则。

  • 标签: 自我意识 概念科学 整体 契机
  • 简介:毛泽东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基本内容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确立了党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方法,力行党对军队组织制度和军队干部管理的绝对领导方略,坚持党对军队作风建设的绝对领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解读毛泽东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秉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强军目标
  • 简介:<正>作者来稿《试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认为:我国哲学界过去曾普遍把“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看成“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唯物辩证法原则”,但是按照唯物辩证法来考察,这一原则却很值得研究。因为:第一,经典作家并没有把“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论点绝化化。列宁在强调主观主义与辩证法的区别时指出:“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

  • 标签: 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 唯物辩证法 经典作家 哲学界 列宁
  • 简介:资本统治的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的表现或确证,而人对物的单纯拥有衍生了人的感觉的绝对贫困。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扬弃和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如此一来,人的感觉的这种异化状态孕育着走出困境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人们摆脱感觉的贫困而达到丰富性状态成为可能。

  • 标签: 异化劳动 感觉的绝对贫困 实践 “理论家”
  • 简介:统一和斗争的相对绝对问题新探──兼论毛泽东和列宁观点的异同方辉锦统一和斗争的相对绝对问题,是一个重要而颇有争议的哲学问题。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反对怀疑论和诡辩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统一和斗争的相对绝对问题是列宁首先提...

  • 标签: 毛泽东 相对和绝对 绝对性 相对性 列宁 辩证法
  • 简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险境下,行军方向的选择,是中央红军谋求生路、寻找出路、探求新路的关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和指导,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经历放弃湘鄂川转攻川黔边,改变川黔边、经营川滇黔,否定青新康、北上川陕甘,最后落脚陕甘、奠基西北的过程。长征路线的演变,反映了战略意图和策略变化的统一。长征的胜利及其落脚点的选择,使党和红军找到了相对安全的地理位置;宣传北上抗日反蒋的主张,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锻炼了经过艰难困苦考验的红军队伍,将战略退却和战略进攻相结合,为民族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 行军路线 落脚陕甘
  • 简介: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一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信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意识形态终结"论已成为流行话语、"纯审美"批评颇为走俏的当今时代,却一再申论"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阐释阅读的绝对视域",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及第三世界文学等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标签: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文化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