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性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对过去长期追求“非常态”的正常回归;有的认为发展阶段正在出现悄然变化,但还没有进入到新的阶段;有的认为当前之所以出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其内在原因是发展阶段已经转换。本文认为,现阶段经济运行中的种种表现,正是新的发展阶段才具有的特征。引领新常态,必须从发展阶段转换这一重大判断着手,在把握新阶段基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底线、重点和平衡点。

  • 标签: 新常态 实质 基本特征 发展阶段转换
  • 简介:本文是对盛行于德国学界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回顾和评论,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首先,作者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诞生追溯至巴克豪斯、赖希尔特、施密特等人对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遗产的继承。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一运动的理论主题,即整体性地诠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度挖掘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论之间的总体性关联,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与资本逻辑批判,再现商品与劳动的二重性对社会自主化的形塑。最后,作者概述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新马克思阅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 价值形式 资本辩证法
  • 简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凸显的悖论,其症结在于未能区分并科学对待市场经济的双重内涵——市场经济机制与市场经济精神。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更多地停留于市场经济机制层面,而对市场经济精神及其消极影响未能加以足够警惕与限制。尽管市场经济精神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现阶段而言,个体的"原子式"存在状态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导向,对传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具有不容忽视的消解作用。因而,在贯彻市场经济机制的同时,必须努力规避市场经济精神的消极影响,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性内容。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整体性 市场经济机制 市场经济精神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长期社会主义的实践,邓小平创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要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和社会主义道路论。它们分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水平怎么样以及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讨这些理论成果,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开放
  • 简介: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入探寻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弥足珍贵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破除神治和人治思想禁锢,确立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关键。探索权力配置机制,形成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体制,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探索'共同富裕'的社会公平之路,是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诉求。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治理 共同富裕
  • 简介: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矛盾越来越趋向于在制度内特别是在法律等制度框架内得以解决或是缓解,制度外大规模激烈对抗的社会矛盾发生的概率相对来说越来越小。主要原因在于:以“良法”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基本制度能够从根源的意义上化解或缓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将大量社会矛盾吸纳到制度之内予以解决或缓解;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法治精神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所具有的公正程序能够有效地化解和缓解大量的社会矛盾。这种现象既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同时,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社会矛盾 制度内化解 基本制度 重大意义
  • 简介:任何经济形态都有自己的边界。古代市场经济的边界是等价交换。近代市场经济的边界是分工协作。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有一个物质需要边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扬弃“等价”界限、“分工”界限,而且要扬弃“需要”界限,更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准备主观条件。

  • 标签: 市场经济 法治经济 等价交换 分工协作 需要 人的发展
  • 简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贯穿于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根主线,是毛泽东领导和开展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服务对象,社会建设要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发挥建设服务群众的现实功能;社会建设要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建设路径。推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要构成的社会建设,需要挖掘、继承和弘扬好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中的群众观。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建设 群众观
  • 简介: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秩序。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凸显的国家利益观,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相互依存度的增强,从表面上弱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但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冲突并未终结。民主、人权、民族主义和宗教成为冷战后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东方价值观的温和传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都在演绎着意识形态冲突与斗争的新变化。中国要积极应对意识形态挑战,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多途径抵御意识形态渗透,防止和平演变,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标签: 冷战后 意识形态 冲突 安全
  • 简介:为了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李达撰写了《中国现代经济史之序幕》、《中国现代经济史概观》及《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论著,分别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传统经济的崩溃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个维度解剖了中国近代经济史。这些论著不仅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界在中国近代经济史领域的拓荒性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崭新范式,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革命的道路做了重要理论准备。

  • 标签: 李达 近代经济史 社会性质论战
  • 简介:在“意识形态终结”大辩论的理论背景下,奥菲对劳动组织的结构功能予以考察,揭示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功能困境,他一方面否定了现代西方社会自我声称的“绩效社会”是根据个体对社会生产率的贡献确定个体在劳动组织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断言;男一方面又指出绩效社会作为意识形态履行了使社会阶层分化合法化以及压抑社会选择这两大功能。奥菲认为由于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内在矛盾,绩效社会的合法化将日益衰减,绩效社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质上是一种“虚假意识”。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既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本观点的影响,又反映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范式,甚至也包含某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因素。奥菲对绩效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多元的理论视阂,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

  • 标签: 奥菲 绩效社会 绩效原则 意识形态 批判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写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这其中邓小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更是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他以其特有的个人秉赋、非凡的人格魅力,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对“文化大革命”、中国发展落后状况和当时国际形势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坚持、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功开创
  • 简介: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探索,是李达经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李达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为主线,以帝国主义侵入为标志,围绕着帝国主义侵入前即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的性质、帝国主义侵入后中国近代经济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展开论述,清晰地勾画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态,正确地评估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李达在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探索过程中,有力地驳斥了托陈取消派、新生命派、动力派的错误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坚持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研究方法和广义经济学的立场,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

  • 标签: 李达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
  • 简介:'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对中国经济发展思考的重要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思想与'中国式的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等探索相连接,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也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根据和基本依据,是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这两个邓小平'思想词典'中最具特色的话语,成为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连续三次党的报告中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课题,也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继承和发展

  • 标签: “小康社会” 中国式的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简介:由于拥有大众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传播路径数量优势,网络传播一方面推动网络舆情迅猛发展,改变微观政治场域的信息结构与博弈格局,形成舆情信息传播的新样态,带动宏观政治生活世界发生深刻变迁,构成公共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的压力和动力,一方面也使公共权力中心把关成本上升,把关收益下降,难以实施彻底有效的舆情管理,不但给其传统的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方式带来重大冲击,也给其维护信息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努力带来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树立源头治理、合作治理的基本取向,主动适应、吸纳、整合、引导民意,发挥对话、沟通与协商的积极作用,调动社会自主治理的潜力与活力,提升公共决策的民主参与和三公水平,形成激励相容、利益共享的分配格局,构建网络治理新常态,应成为推进网络传播时代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 标签: 政治信息 网络舆情 把关 成本-收益分析 信息安全 政治安全
  • 简介:小康社会设计及其引申出来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次有了明确而切实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时间表,小康社会建设使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小康社会理论设计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设计,凸显了民族全面复兴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标,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提振了民族精神,培育了实干兴邦的一代新风,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创造了新的精神条件。

  • 标签: 邓小平 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
  • 简介:成渝铁路经济带是以成渝铁路干线为发展轴线,以铁路沿线主要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以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撑而形成的具有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的带状经济发展区域。成渝铁路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邓小平领导兴建成渝铁路奠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西南铁路建设发展提供的强大保障,得益于国家实施西部战略规划带来的重要机遇。探析邓小平成渝铁路经济带的战略思想,对打造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发挥铁路干线对沿线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成渝铁路经济带跨越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成渝铁路经济带 增长极 铁路梦
  • 简介:2011年,免费午餐计划和营养午餐计划的同年"登台"为探讨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了良好的案例。从理论上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公共物品符合多元合作治理模式的理论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有了合作,就会出现责任分担。但责任分担应该建立在对责任内涵和合作模式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通过理论概括和实践证实,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物品供给当中的责任有三种:不可转移性责任、共同责任和可转变性责任。

  • 标签: 政府 社会组织 公共物品供给 合作治理 责任分担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其培育和践行的前提和基石,而认同的达成有其自身的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包含着外在机理与内在机理。外在机理包括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认同机理、凝练认同机理、倡导认同机理和颁布认同机理四个部分。生发机理蕴含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对世界文明和世界潮流的回应性和对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观照性,契合大众对之生发的认同心理;凝练机理包涵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科学性、现实的诉求性、表述的大众化,符合大众对之凝练的认同机理;倡导机理遵循舆论宣传、示范引领、反馈优化规律,顺应大众对之倡导的认同理路;颁布机体现由执政党和政府确立、官方公布、社会推广的理路,满足大众对之颁布的权威认同心理的需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认同 外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