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性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性”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号召要建设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担负起抵御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使命。建设现代化的军队离不开建设现代军事院校,培养现代军事人才,是建设现代军队的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将建设军事学院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交给了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的刘伯承老元帅。

  • 标签: 现代化思想 人民军队 刘伯承 西南军政委员会 资本主义国家 美帝国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与近代以来中国遭遇现代性的现实图景,使得德里克研究毛泽东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合法性与可操作性。矛盾概念成为德里克分析毛泽东现代性思想的基本范式,并且这种分析是基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而进行的。中国在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下以被动姿态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生存境况,从根基上决定了毛泽东现代性思想发展的内在纹路,即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矛盾的综合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改造及其理想主义社会试验就是对这一矛盾的反映,其理论思索与实践布展过程也深刻彰显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矛盾性,并最终走向了豪情与悲壮的矛盾体。

  • 标签: 德里克 毛泽东 现代性
  • 简介:国家治理体制是与治国理政直接关联的国家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实现新突破的保障。现代化国家治理体制具有适应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此,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内推进;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 标签: 习近平 国家治理体制 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学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性的批判性分析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性的'生态学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
  • 简介:马克思以商品为出发点,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全面叙述了这个时代抽象统治的社会现实,进而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秘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资本的运动中获得理解和叙述。在这样的理解中,马克思旨在开辟一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依然显现出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资本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各种现代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对物的过分依赖导致了道德的滑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针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了哲学与经济学两方面的批判,继承并超越了以往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辩证性,这使其在当今世界仍然葆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哲学批判 经济学批判
  • 简介:欲望作为德勒兹哲学中的关键词,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无论是在其思辨的哲学理论中,还是在文艺理论中,抑或是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关于欲望的思考无处不在。本文借助德勒兹所描绘的莱布尼茨和福柯的思想肖像,尝试探讨欲望作为生产机器的运转原理,包括在作为个体性的欲望中,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在作为生产机器的欲望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作为主体性的欲望中,快感和欲望的关系,并最终在心灵不可测的深度之中,呈现以德勒兹为代表的当代法国左翼思想家所描绘的生命图景。

  • 标签: 欲望 褶皱 快感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和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和解释,开辟了一条异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性批判道路。现代性的'启蒙机制'和其历史生成中的内在矛盾,透视了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突破现代性局限的理论尝试,并在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两者的比较视域中铺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同时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生成逻辑
  • 简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型和时代创新,整体而言是在'正道'上前行,但亦现未能'守正'之端倪: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唯现代化''去政治化''泛娱乐化''偏移植化'等偏向问题。管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偏向的症候,洞察其危害,剖析其成因,探讨守正之策,对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发展,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偏向 守正
  • 简介:现代性本身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矛盾体,它从产生起便预示着自身的两难结局。面对现代性的两难困境,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从包容理性的角度重构理性,反思现代性的困境;以尼采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者从非理性的角度进行激进的理性批判,并借助“理性的他者”解构现代性,克服现代性困境。但他们始终都是在意识哲学范式内兜圈子,不可能为从根本上走出现代性的困境提供路径。意识哲学范式是现代性难题的症候。转换思维范式,重构理性是解决现代性难题的根本和基础。

  • 标签: 现代性 主体理性 意识哲学 理性批判
  • 简介:赫勒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现代美学,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美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成为一种普遍哲学,并根据自身的体系推论出来的普遍意识形态和普遍理论的偏爱来评价和阐释'审美领域'、'审美'、'客观化的美'以及在这个框架之内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美学是必要的和不可改革的。赫勒在总体上肯定现代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可否定的地位,同时也认识到,美学本身又存在难以根除的悖论:赫勒认为,现代美学的合法性基于一种价值'共通感';然而以'共通感'作为基础的美学却受到质疑——现代社会的'共通感'属于历史哲学范畴,是前设的,不具有绝对普遍性,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也是变动不居的。赫勒承认这是产生美学自身悖论的根源,是不可消除的,但它也不成为取消美学的理由。

  • 标签: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美学 历史哲学美学 共通感 合法性
  • 简介: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修改,我国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之路。1979年初,邓小平在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一次决策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随后在7月份提出20世纪末人均一千美元的"小康之家"标准。1980年上半年经过集中调研和论证1000美元标准的可行性,邓小平在1981年国民经济调整的第二次决策中调整和坚持"小康之家"现代化目标的标准,并进一步深入思考后"小康之家"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谋划70年发展蓝图。回顾邓小平对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贡献历程,对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式的现代化 小康社会 小康之家
  • 简介: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置于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中进行分析,方可凸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解读,和其对待现代性的辩证态度与现实取向。正是这样的理论旨趣,为正处于现代化进程攻坚阶段的我国所走的中国道路提供了可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深化改革寻取更为广博多元的理论借鉴、问题导源和思想启示。但是,只有确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理论气质上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意义,才能使之真正为我所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二者关系进行诠解,才能得以更加明晰。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批判理论 中国道路
  • 简介: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 标签: 悲剧人文主义 中国审美现代性 现代悲剧 双螺旋结构 中国美学
  • 简介:赵士发教授新近出版的佳作《现代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著》),可以说是他数年前出版的《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的续编,或者说是其中基本论点的深化和具体化。故《新著》最鲜明的创新点,是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现代化新视野、新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这里既彰显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拓展,更显示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思想、新方

  • 标签: 中国化 中的马克思主义 化理论
  • 简介: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思想、霍克海默科学技术的“合理性等同于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以及马尔库塞“社会生产过程也是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等思想。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政府干预的视角,认为科学技术掩盖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成为新的合法性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问题。这对于我们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互动共进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哈贝马斯夸大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混淆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区别值得警惕。

  • 标签: 哈贝马斯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