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毕生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而奋斗。晚年,他的实践受到挫折,他把这种挫折视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挑战,并以大无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进行了反击,努力地要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下去。他有信心,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但也有忧虑,忧虑他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坚持下去,主要表现在对否定"三面红旗"的忧虑,对修正主义上台的忧虑,对接班人的忧虑,对"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忧虑,对身后"腥风血雨"的忧虑。

  • 标签: 毛泽东 晚年 忧患意识
  • 简介:梳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与实践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如毛泽东晚年的魏晋文化观。其有三大观点:其一,反对文化独断,力主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二,力主独立思考,不为圣贤之言所束缚;其三,以“缘情”说补充“言志”说,提升文艺审美本性地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毛泽东魏晋文化观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意味着毛泽东在进行古今对比.、通过谈魏晋文化,毛泽东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对文化艺术的自由、繁荣发展非常向往,对那种违背文化艺术规律的做法非常反对。这在毛泽东晚年思想中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毛泽东 魏晋文化观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
  • 简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就要正确区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正确区分毛泽东晚年所作的重要贡献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所犯错误,正确区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正确区分毛泽东本人的错误与严重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的干扰特别是蜕化变质分子、阶级异己分子以及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的破坏,正确区分毛泽东晚年对阶级斗争估计严重的一面和他对党和政权有可能改变颜色担心的正确一面,正确区分毛泽东对苏联亡党亡国的正确预言与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 标签: 毛泽东晚年 实事求是 正确评价
  • 简介:孙熙国、张莉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理论主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是随着时代的问题和任务的转换而转换。但不管如何变化和转换,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主题都是实现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和解放。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 笔记 晚年 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
  • 简介:有人提出恩格斯的一段“93字”论述,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否定了整个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说明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主张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和平进入社会主义,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看法纯属臆造。联系上下文完整理解“93字”论述不难得出:恩格斯反对脱离工人阶级解放而抽象地谈论全人类的解放;恩格斯坚决反对鼓吹所谓超阶级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观;恩格斯晚年并没有放弃无产阶级革命原则,放弃共产主义理想;把它看成恩格斯在晚年主张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献事实”更是荒谬。

  • 标签: 恩格斯 共产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 简介: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一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实,马克思晚年所做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摘抄、批注和书写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追求。这些研究和探索并不像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马克思的非典型研究成果,更不是他成熟时期理论研究的中断或转移,而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这一思想主题的完善和发展。马克思在对他者理论的或批判或褒扬、或肯定或否定和摘记标注中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取向和立场观点,深化和完善了他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思想主题的研究。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读与摘记是其自觉地有意识地回应具体的实践问题与时代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和已有的资本主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研究素材、拓展研究思路的最新成果。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思想主题
  • 简介: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的和多方面的学说。因此,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出的‘理由’中,随时可以看到引自马克思著作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得不对头的时候),这是不足为奇的。”本文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剖析。针对有人仅凭只言片语就断言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共产主义信念的做法,作者通过一系列论证指出,恩格斯始终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一直在用这个目标激励无产阶级为崇高理想而斗争。

  • 标签: 恩格斯 《费加罗报》 共产主义
  • 简介:<正>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时间界限的划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研究的问题不同,划分的时间界限也往往不同。在俄国公社是否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上,所谓马克思晚年思想,是指他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以后的思想。在此以前的思想,都算马克思早年和中年的思想。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也不例外。但人的思想变化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一个人后来的思想是他以前思想的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前后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晚年思想 俄国公社 发展道路
  • 简介:历史环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考东方社会历史命运时提出来的最主要概念。马克思认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而“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和草稿》、《〈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三篇历史文献集中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俄国所面临的历史环境的分析。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东方社会 历史环境
  • 简介:晚年马克思从未放弃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最初构想,即“六册结构计划”。晚年马克思所作的《历史学笔记》,并非一部没有主线可循的纯粹史学摘录和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探索.而是《资本论》的继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摘录的大量历史资料背后,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探究。《历史学笔记》正是为完成《资本论》体系构想的后半部分而做的准备工作,它为“国际贸易篇”、“世界市场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据和理论观点,阐发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许多世界历史观点及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升华和新贡献,是世界史观的深化和具体化。

  • 标签: 晚年马克思 《历史学笔记》 《资本论》 世界历史
  • 简介:晚年马克思从未放弃完成《资本论》体系的最初构想,即"六册结构计划"。晚年马克思所作的《历史学笔记》,并非一部没有主线可循的纯粹史学摘录和读书笔记,也不仅仅是对社会形态演进的探索,而是《资本论》的继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摘录的大量历史资料背后,对社会形态演进的考察背后,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的探究。《历史学笔记》正是为完成《资本论》体系构想的后半部分而做的准备工作,它为"国际贸易篇"、"世界市场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依据和理论观点,阐发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许多世界历史观点及研究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升华和新贡献,是世界史观的深化和具体化。

  • 标签: 晚年马克思《历史学笔记》 《资本论》 世界历史
  • 简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改变世界”,并非一种基于善良意志的非理性冲动,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革命的创造性活动.但由于第二国际一些理论家的哲学诠释,这种革命活动被本体化为一种具有不可置疑的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及其社会主义观的演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对这种先验原则和实践范式提出了质疑,并对其进行了变革.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将列宁的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观将在进一步的自我更新中回归生活的固有逻辑,在历史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扩展自身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质能力,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理性原则所指示给我们的未来方向.

  • 标签: 列宁 社会主义观 实践范式 思想转折
  • 简介:重返晚年恩格斯讨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文本视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意旨与思想限度,理清唯物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讨论的侧重点的异同,有助于拨开对于恩格斯思想种种曲解的迷雾。晚年恩格斯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运动规律,论证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并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思维工具反思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面对的时代问题。与马克思强调辩证法的革命性相一致,恩格斯认为唯物辩证法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和武器,认识并改变现实。

  • 标签: 唯物辩证法 晚年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 简介: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是恩格斯晚年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早期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策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新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策的调整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等新情况,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客观基础和条件;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特点为恩格斯晚年研究革命策略提供了新材料。恩格斯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从革命时机、革命手段、革命形式、革命同盟军、革命领导力量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革命策略的新思想。当今时代与恩格斯晚年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谈论具体的策略没有实际意义,但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和方法论意义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 标签: 恩格斯晚年 无产阶级革命策略 理论创新
  • 简介: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思考的重大问题。19世纪70年代以后,借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加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工人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间广泛传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恩格斯 阶级解放 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简介:在跨越百余年的时空中,马恩的某些后继者们试图重建、重构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的版图.尽管他们阐释的焦点各不相同,但其致思路径却极为相似,就是借“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差异之名歪曲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从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半遮半掩”,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明目张胆”,再到西方马克思学的“可悲的骗局”,晚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一而再地被误解、诟病.通过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文本,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有关细节,我们并不认为晚年恩格斯背离了他与马克思的“共同见解”.因此,为了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间的差异,确认晚年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地位,需要转换研究视阈,即从晚年恩格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及他关于时代和无产阶级实践提出新问题的理论思考来展开研究.

  • 标签: 晚年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 差异论 第二国际 苏联哲学教科书
  • 简介: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 标签: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农村公社 世界历史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
  • 简介:农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后发优势,其发展状况是决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唯物主义史观审视,我国农村发展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具有重要性:发展农村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识,也符合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过程。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村还存在很多问题,“十三五”时期,农村发展面临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要准确定位农村在我国经济拉动中的战略意义:在改变我国消费力不足方面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凸显;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战略地;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好生态的重要依托;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后发驱动力。

  • 标签: 新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 “五大发展理念” 农村定位思路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信仰缺失在人类社会初期,信仰就诞生了。远古时期,当人类才刚刚脱离大自然普通成员的身份时,伴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开始了形态各异的图腾崇拜。中国作为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图腾崇拜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最早的信仰。当然这种信仰,与我们现在社会的信仰相差甚远,这是与其主体——人类自身的文明程度紧密相连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 标签: 信仰问题 中国人 转型时期 四大文明古国 人类社会 图腾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