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论战的焦点之一,尽管这一领域的史料考证与辨析研究纷繁迭出,但使该论题"碎片化"的危险不容小觑。"中流砥柱",作为中共革命文化中的典型政治形象,若缺乏整体史观下的融通阐释,被固化为抗战中的就事论事,则难免会冲淡该命题背后的历史意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理解革命文化,也进一步凸显了将其放置于整体史观下进行考察的现实需求。厘清"中流砥柱"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从历史深处达及"四个自信"。

  • 标签: 中流砥柱 革命文化 整体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对党的政治属性的深刻理解、对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的深刻把握、对党在新时代面临风险与挑战的深刻认识、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自信,阐述并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思想,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渊源、现实依据及实践路径的统一,为新时代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 标签: 习近平 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不可轻视,但工业革命的起点是“机器”工具机而非动力“蒸汽机”。在马克思看来,仅仅作为生产力的机器自身还不能算是经济范畴,yl有纳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对立统一关系的“机器”概念,才是经济范畴。马克思强调“工具”与“机器”的本质区别,其实质就是强调“机器”的经济范畴意义,而不是机器的单独生产力意义。对于科学技术伟大历史作用,必须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革视角理解。

  • 标签: 马克思 机器 经济范畴 工业革命
  • 简介:习近平的"1·5"讲话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意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社会革命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科学内涵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历史视野中把握中国共产党新时代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源流,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领导中华民族开展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在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四个根本遵循: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旗帜方向;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进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政治保证;一以贯之地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是进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要求;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进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动力源泉。

  • 标签: 伟大社会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简介:邓小平关于“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思想蕴含着他对政党问题的真知灼见,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体现了理论本源坚守、执政实践要求、体制机制创新的三重意蕴,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政党学说理论属性和政治立场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积极发展,是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积极回应,是在不断增强党的自我修复能力进程中对中国特色治党机制的积极创新。这一思想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其逻辑起点是政党执政本体论,逻辑主体是政党执政实践论,逻辑归宿是政党执政建设论。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深刻启迪,即共产党人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着力构建和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实施机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管党治党之路。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马克思主义政党
  • 简介:马克思哲学既具有深刻的学术性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直接现实性品格。就其学术性内涵而言,它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的伟大创制;但是,这一实践哲学范式的生成在其每一个环节上都植根于鲜活的时代课题,聚焦于对时代问题的破解。就此而言,洞悉马克思哲学之学术性品格与直接现实性品格的直接同一,意味着我们绝不可以把哲学事业作为单纯的学术爱好,意味着中国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走向社会生活的深处,聚焦中国现实,破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 标签: 哲学范式 理论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创造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所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中,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实践主题是一致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是确立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历史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实现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得以最终确立和成功实现。

  • 标签: 民主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前提 关键
  • 简介:此文主要取自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教授2013年1月28日在香榭丽舍圆形剧院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名为'欧洲或混乱'的演讲。克里斯蒂娃教授论及身份认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主张把欧洲文化当作重建欧洲的重要资产来对待,重视精神分析的作用,通过对欧洲文化进行重估,来分析当前欧洲意识中存在的危机,为欧洲在政治上的联盟做文化上的准备。

  • 标签: 欧洲文化 身份认同 多样性 理想病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承载着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外交流。

  • 标签: 习近平 文化 新时代 功能
  • 简介:回顾马克思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和斗争实践,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特质至少可以从其阶级立场、革命意志、理论斗争和斗争实践四个方面来理解:他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从小就志向高远、爱憎分明,到莱茵报工作之后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他终身赤贫,然而饥饿和疾病等一切困难都没有压倒他,反而造就了他钢铁般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他与各种错误思潮展开坚决而彻底的理论斗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他参与和指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建、欧洲大革命等一系列斗争实践,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看作马克思革命生涯及伟大贡献的生动写照。

  • 标签: 马克思 无产阶级革命家 伟大贡献
  • 简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四川省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有明显优势,可以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促进四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 标签: 地方历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文化育人
  • 简介:伍德从分析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角度出发,指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并没有消亡,反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国家一方面充当着资本的导流器,另一方面也成为革命的能量场,制约资本的渗透与扩张。全球资本需要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在全球资本积累和扩张中充当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规则的作用,同时民族国家能够有效整合各种反资本主义力量,将反资本主义的经济斗争引向政治斗争。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重新认识国家(政府)的作用,要强化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作用,推进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协调,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资本 国家治理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个自信”,尤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并且在“四个自信”中居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决定着“四个自信”的性质、方向和前途。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价值基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本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文化自信的价值依托。深入理解和深刻认同这些价值维度,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价值
  • 简介:仪典,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更是一种文化。高校的仪典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入学典礼、新生军训开训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升旗仪式、校庆纪念典礼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仪式等等,这些仪典往往把高校建校以来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多年来形成的特色校风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高校仪典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规范着大学生的共同认知,助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带动整体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高校仪典文化的教育功能,需要在内容上融合多样性仪典文化,进行外延方面的拓展;在形式上继承与发展仪典文化,并进行适度的创新。

  • 标签: 高校 仪典文化 教育功能
  • 简介:《启蒙辩证法》的主旨在于反思启蒙如何倒退为神话,以及如此与神话纠缠的启蒙是否还能通过对自身倒退为神话的环节进行反思从而找到拯救自身的出路.《文化工业》一文则表明以真理样态出现的意识形态早已将自己构造出来的系统伪装为'自然',引诱大众深陷其中.对于生活在技术,更进一步说,是技术背后的权力为他们打造的完美世界之中的大众来说,在这个华美的牢笼中反思启蒙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但文化工业理论本身的面世似乎向世人表明事实不尽然如此.于是,挖掘启蒙拯救自身的可能就变得非常必要.

  • 标签: 启蒙 神话 理性 权力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一个大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浮光掠影,积压已久的诉求冲破沉闷的暗夜涌现出来,或进步、或陈腐、或肤浅、或杂乱……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中心一环,马克思主义以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最终占据了这一中心位置。迫切寻求救亡之道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历经几代马克思主义者星火相传,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路径。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先进知识分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代际传承 论域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闻君宝、田克勤在《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回顾大革命失败后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并将之与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第一代领导集体 土地革命战争 毛泽东 思想理论教育 大革命失败 革命根据地
  • 简介: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央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这个热点话题,存在不少学术争论,甚至形成针锋相对的思想观点。认清这些争论的本质,需要我们跳出文化领域剖析文化自信的现实根源,把文化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有机体之中辩证考察。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科学,那么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 标签: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