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这两本书是国外最新出版的毛泽东50年代著作的英译本和注释本,它们不仅为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前者集中理论,后者反映实践。就学术的基础工作而言,这两本书不仅翻译精确,注释丰富,而且前面的导言相当有价值。他们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共产主义运动 注释本 《毛泽东选集》 毛著 农村调查
  • 简介:文章首先揭示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理论背景,接着回顾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探索过程,指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经历了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最终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最后在对人的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实质

  • 标签: 马克思 教育哲学
  • 简介:本文力图阐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反讽性质,作者通过分析马克思作品的普罗米修斯哲学追求,由此展现出马克思反讽哲学内在意蕴及其美学实质,并说明马克思所关心的由人而发的哲学与世界关系的相互性而非宗教上帝的神圣性。

  • 标签: 马克思 反讽 普罗米修斯 自因谋划
  • 简介: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起了重要的舆论先导作用。然而,在哲学理论上,在讨论了'物质标准'和'逻辑标准'之后,哲学讨论的热点便转移了,因而对于全面把握实践标准本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严格区分'实践标准'和'感觉经验标准',却被疏忽

  • 标签: 实践标准 感觉经验 哲学讨论 哲学理论 相对性原理 逻辑形式
  • 简介:科学把握西柏坡精神的实质与核心,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要把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作为参照坐标,以主体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前在哪里等为切入点,结合考察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源头进行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实质,是谦虚谨慎、永葆本色、正视挑战、面向未来的不懈进取奋斗精神。"不懈进取奋斗",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 标签: 西柏坡时期 党的历史方位 西柏坡精神
  • 简介:批判解释学是构建交往行为理论的反思前提。哈贝马斯用批判解释学去沟通事实和价值,以使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规范基础,但批判解释学虽然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新视角,却很难达成其理论使命。

  • 标签: 批判解释学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规范基础
  • 简介: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内容上看,表现为由部分否定发展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革命、建设思想和实践,乃至其文化成就和个人人品;从形式上看,表现为高度的拟真化、生活化和复杂化,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进行及时跟踪和理性辨析,将有助于认清这一思潮的发展趋势、特点和实质,为有效应对这一思潮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媒体 “非毛化” 表现 实质
  • 简介:基于时代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同质性,在于其都产生、完善于批判以及因批判而彰显的解释力和生命力。由神圣化代替批判精神和以实用主义代替批判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误的教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等问题,有助于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和何以可能。在批判视阈中步入批判诠释学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值得探索的路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批判精神 理论实质
  • 简介: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性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是对过去长期追求“非常态”的正常回归;有的认为发展阶段正在出现悄然变化,但还没有进入到新的阶段;有的认为当前之所以出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其内在原因是发展阶段已经转换。本文认为,现阶段经济运行中的种种表现,正是新的发展阶段才具有的特征。引领新常态,必须从发展阶段转换这一重大判断着手,在把握新阶段基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底线、重点和平衡点。

  • 标签: 新常态 实质 基本特征 发展阶段转换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意识、解释原则与解释方法。作为一种解释学意识的大众化,它强调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原本精神;作为解释学原则的大众化,它强调要立足中国语境解释马克思主义;作为解释方法的大众化,它通过“主客体统一”、“理论实践统一”、“雅俗结合”、“继承创新”等诸多方法的运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与发展指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解释学意识 解释学原则 解释学方法
  • 简介: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是中国政党制度与统一战线的一个传统问题和基础问题.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之间的匹配和契合程度。当前中国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由于与社会脱节,面临如下的转型困境:代表性失衡,即代表过度与代表缺失;代表性趋同,即政党趋同、界别模糊与重复代表;代表性虚置,即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的悖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大背景下.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建设面临深刻转型,即从形式代表向实质代表转化,从缩影代表到授权代表与行动代表转型。

  • 标签: 民主党派代表性 形式代表 实质代表
  • 简介:社会要素之间确实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马克思曾经用有机体的概念对社会历史进行功能解释,并通过这种功能解释确立了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而一些学者却用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来否定经济基础。或者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功能主义化。功能主义片面强调了社会要素在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而忽视了社会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关系的正当性,甚至犯了社会还原论的错误等。我们不能狭隘地用功能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来解释和谐社会。

  • 标签: 功能解释 功能主义 历史观 .
  • 简介:阿尔都塞认为,通过文本的理论配置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空间的再叙述,再定义和再分类,从而将理论认识的立场和策略转化为一种阶级、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权力和利益的分析,最终再造社会空间。而政治拓扑学空间就是通过理论配置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阶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阿尔都塞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从这种社会结构中获得对自身的意识和关于资产阶级及其社会的认识,而这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的必然前提与合法性基础,也是通达社会主义的必然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方法,特别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 标签: 阿尔都塞理论配置 政治拓扑学空间 马基雅维利 《共产党宣言》
  • 简介: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的现有形态应该重新考察和分析。本文围绕列宁的阐述,从历史、理论到实践,逐层论证了“分”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分割”和分析,而是统一物内在的变易和生成。不仅要认识到过程的一分为二,还要认识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一切事物和过程导致差异和矛盾的无限性,始终贯穿着质量互变和否定的否定。经当代科学实践证明,这是对立统一规律无法取代的。

  • 标签: 唯物辩证法 实质 基本规律 列宁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
  • 简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这句话,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是想指出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消极被动地解释世界,一味地去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而不重视改变世界,不懂得通过实践活动去对现存世界进行变革。而马克思所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仅要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实现世界的革命性变革,从而达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秉持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改变世界,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进程中通过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式不断解释世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解释世界 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 邓小平 进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简介:针对"思想进步,艺术退步"的观点,本文首先就具体语境,对这里提及的"思想"进行了界定。这里的"思想",事实上就是政治倾向。本文指出,"思想进步"是否会导致"艺术退步",核心其实是"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问题,并且以郭沫若、曹禺及老舍等人的创作,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政治倾向并非一定导致作品的艺术水准的退步,关键在于作家的思想能否化为艺术创作所需要的"诗情意念"。从"情感论"的角度来看,"诗情"内涵着思想的因子,具有深刻性、具体性、整一性、反观性的特点,能够自然而然地化为艺术形象的血肉,而单是思想或世界观是不足以决定创作的。过于看重思想观点对于文艺的重要性,是个认识误区。

  • 标签: 思想 政治 诗情 思想论 情感论
  • 简介: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对立同一"最初是黑格尔对基督教核心理念"爱"的一种哲学阐释。随后黑格尔进一步论证爱和生命如何扬弃反思的知性而升华为辩证的理性。至《逻辑学》中,爱的哲学和辩证理性完全统一起来,表明辩证逻辑实质是一种情感逻辑。明确辩证法的基督教神学起源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意识到辩证法属于实践理性而不是理论理性,辩证法的实质是"爱"与"和"而不是"仇"与"斗"。

  • 标签: 辩证法 基督教 对立同一 知性 理性
  • 简介: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 标签: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农村公社 世界历史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
  • 简介: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思想来剖析今天的美国霸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战后美国霸权的经济实质是美元霸权。美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日益加深其寄生性和腐朽性。美国维系美元霸权,追求垄断利润的目的,日益推动其成为21世纪全球战争的最大策源地,并将最终导致美国的衰落。

  • 标签: 列宁 美国 霸权 美元霸权 帝国主义
  • 简介:本文旨在为建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这种思路来自伽达默尔思想的启发。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至少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学,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 标签: 解释学 马克思主义 伽达默尔 辩证法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