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本稿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物质观为线索,论证《资本论》中的各范畴带有自然质料因素和社会关系因素的二重性特征,力(尤其是劳动力)的运动是在这种二重性原理基础之上成立的.阐明自然质料→力量的更新→劳动力的形成—劳动产品的生产等一系列质料因素运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庸俗经济学用一个因素置换另一个因素,无视各因素的本质差异,最终将二者混为一谈.这种庸俗论调的背后,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缺乏正确的认识.

  • 标签: Stoffwechsel(质料变换) 《资本论》 质料 庸俗经济学
  • 简介:社会认识的科学化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厘清社会认识论其他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社会认识系统而言,以社会为认识对象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前提,以社会为对象来确定的社会认识中介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具体方式;就社会认识形式而言,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必然会努力使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符合社会客观实际,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社会认识虽然是一种悖论式的认识,但其客观性、真理性与现实仍占主导和决定地位,科学化仍是人们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就社会认识的功能而言,人们解释社会、规范社会及改变社会的活动也都要求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因此,社会认识的科学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努力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

  • 标签: 社会认识 社会认识论 科学化
  • 简介:正在兴起的大数据对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数据将给政治学研究带来全新的数据密集型研究新范式。大数据是描述政治生活复杂行为的新工具,从海量的政治数据中可以发现隐藏其中的政治学规律,并据此对未来的政治走向做出精准的行为预测。因此,大数据必将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新工具。

  • 标签: 大数据政治学 政治学方法论 数据范式 政治描述 政治预测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近170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版了几十种文字、几百种版本的马克思传记。这些传记中涉及的很多关键问题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明至今仍未有一部完整而科学的马克思传记面世。本文选取历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代表性马克思传记,将其分为三大类型,既肯定它们所取得的巨大历史功绩,又指出它们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并提出完整性和科学性是书写马克思传记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传 类型 完整性 科学性
  • 简介:在自然科学模式盛行的大背景下,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内在地蕴含了三个基本维度:就存在论维度而言,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变革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就方法论维度而言,突破了实证主义与数学量化的方法,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价值论维度而言,因其内在本性是革命的和批判的,突破了自然科学对现实世界的实证解释,从而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准确理解历史科学的三个维度,有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破解相关争论以及对于依然受科学主义影响的当下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历史科学 存在论 科学方法 改变世界
  • 简介:当代法国学者布鲁诺·拉图尔的名著《自然的政治》聚焦干自然、政治和科学关联域,旨在探讨如何把科学带入民主的政治生态学问题。拉图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非现代主义等理论话语,从政治生态学维度批判将公共生活划分为自然与社会的旧式两院制“洞穴政治”,精心设计新型大厦。他强调依照正当程序行使考量权、排序权和跟进权,让不同专业人士各尽所长,为人类与非人类共同集体的“宇宙政治”作出贡献。拉图尔政治生态学思想对当代民主法制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建设,具有重要参照性和启迪价值。

  • 标签: 布鲁诺·拉图尔 自然政治 政治生态学
  • 简介:李君如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作出了许多科学的分析和预见。其中主要的四大预见,即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是一种战略而不是战术、在敌后能建立大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要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将在抗日战争中宴现民族解放.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 标签: 抗日战争 科学预见 毛泽东 方法论 《党的文献》 中国国情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讲话,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他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科学地阐释了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标签: 历史思维 学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智慧 治国理政 历史经验
  • 简介:[访谈嘉宾简介]靳辉明,男,193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科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

  • 标签: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科 评议组 理论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国内外学界对'共享发展'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的观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社会主义公正、群众史观、共产党领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六个层面全面规定了共享的丰富内涵,构成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共享的实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正为价值导向而进行的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调整,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

  • 标签: 共享发展理念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邓小平认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首先,要批判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谴责为所谓'洋奴哲学'的愚蠢思想,清除政治障碍,实现思想解放;其次,在使用最新科技成果充实各类教材、制定和调整留学生政策、引进国外智力和先进科研设备等方面,全面规划和督促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科技政策;再次,应对发达国家的科技封锁,掌握技术市场的运行规则,以引进科技带动产品创新行业发展产业升级,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到手,用起来,有创新。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强民富的战略路径。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外国先进科技 科技思想
  • 简介: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对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的作风建设核心思想来源于长期的历史实践之中,具体表现在善学活用的学风、敢中求是的思想作风、实干为民的工作作风、多谋善断的领导作风以及质朴乐观的生活作风上。广安在邓小平作风建设核心思想的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行学用结合之道,转变学风;谋改革创新之策,转变思想作风;施务实惠民之举,转变工作作风;强民主集中之制,转变领导作风;固艰苦奋进之本,转变生活作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作风建设核心思想在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党中央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作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
  • 简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历史和系统地分析中国社会发展及其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

  • 标签: 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 科学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社会发展 中国革命
  • 简介: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命题。邓小平理论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的社会时代相结合的典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逻辑使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理论探索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历史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观、社会主义改革观等一系列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意义的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意义的论断,彰显着建构现时代科学理论范式的基本遵循和理论气质,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从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意蕴视角来看,邓小平理论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把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块基石,是第三世界实现发展进步的一盏明灯。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时代化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崭新科学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得出的重要结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历史必然性、执政合法性和领导科学性。从历史的必然性上看,伴随人类文明转型必然出现权力核心,后发国家的正反实践经验也充分说明了文明转型必须依靠权力核心强力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实践证明了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执政的合法性上看,中国共产党信仰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的选择给与了党深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从领导的科学性上看,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指导思想,深厚的贤能政治,独特的政党制度,独创的协商民主以及不断完善的纠错机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顺应了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要求。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合法性与科学性,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当代中国是不容置辩的科学结论,也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 标签: 党的领导 历史必然性 执政合法性 领导科学性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为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影响,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整风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经过了学习运动、改造学习运动、整风学习运动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民族形式和以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奠定了思想基础、精神基础。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整风学习运动
  • 简介:毋庸置疑,九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推进密不可分。如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如何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强国战略及其演进轨迹?如何通过研究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宏大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借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学举、杨

  • 标签: 文化进步 史学方法 中国梦 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
  • 简介: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与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推进的内在要求。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益机制,确定了科学学习内容,具有独特的特点,对今天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习
  • 简介:面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界应该做什么?第一,建构'真懂''真信'的学术队伍,实现强有力的学术主体再造;第二,从学科规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完成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的学术方式转向;第三,切实解决'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把'下乡下厂下基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制,培养师生亲近实践、走向社会的自觉;第四,有效抵制学术上的歪风邪气,努力消除制度性诱导的不良学术行为,养成以学术传承、拓展、创新与创造为职业追求的优良学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建设 学术方式 学风建设